十個專家有九個都這麼說(2)
19年前多曼先生創辦了「伊娃托馬斯學校」,目的是培養「智力、體魄、心理全面發展」的學生。這所學校位於費城郊外,在那裡孩子們以一種武士道的精神學習日文或小提琴;六七歲的小孩學習希臘語、拉丁文,朗讀莎士比亞劇作。他們的課程安排靈活,每班人數有限,年齡大的孩子還有研究課題。這種教育似乎可謂完美無暇,其培養的人才必定會是社會精英。然而事情並非如此。最近《華爾街日報》報道,一直就讀於伊娃托馬斯學校的8個小孩13歲畢業后無法適應外面的世界。這種集中強化式教育的失敗首先歸因於它忽視了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當然,大多數家長也不會把孩子送到一個封閉的環境里,這會限制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但這種教育所應用的方式——用卡片、外語激發孩子的智力,也是基於一種錯誤的科學。心理學家愛德華·斯格勒先生是耶魯大學布希兒童教育和公共政策中心主任,也是HEADSTART公司創辦人,他認為多曼先生的天才育兒計劃完全是「一派胡言」,基於一種「墮落的科學理論」。儘管多曼先生聲稱他的方法對腦部受損、有嚴重殘疾的嬰兒有效,但美國兒童醫學協會一再聲明他的研究未經證實,對正常嬰兒來說,模式訓練能促進智力的理論更是無稽之談。人們不大清楚這些嬰兒「改造」計劃為什麼這麼流行,更不知道起初的研究經過了怎樣的篡改。那些兒童成長研究的實用部分被大眾媒體巧妙利用,藉以兜售各種雜誌、器具或書籍,大多數父母通常不知道那些理論最初來自於何處。舉例來說,研究嬰兒大腦受刺激後有何反應通常針對的是那些非正常嬰兒。很顯然,如果長時間不理睬他們,嬰兒的腦反應就會遲鈍,大腦發育可能延緩,從這個意義上講,合適的聽覺或視覺刺激可以促進嬰兒大腦的發育。但這些道理傳到准媽媽那裡,即意味著要應用在僅在肚子里呆了兩個月的胚胎身上。這不是很滑稽嗎?事實上,對發育正常的健康寶寶來說,家裡的電話聲、麵包機的跳動聲、電視的開啟聲、保姆的喃喃細語都是最好的大腦刺激源。今天,許多兒童教育理論都被奉為真理,廣為傳播。有時,這種基於某種理念的教育方式讓人感覺很滑稽,比如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之說。布倫·懷特的書《生命的頭三年》讓公眾第一次知道了「關鍵時期」理論。書里描述了嬰兒成長的幾個「關鍵時期」,一旦錯過了這些「關鍵時期」,損失將無法彌補。建立「聯繫」是「關鍵時期」理論闡述的一個重要概念。很多母親堅信在嬰兒剛出生的幾小時內一定要和他們保持皮膚接觸,這種接觸能夠保證母子建立成功的感情「聯繫」,並且為孩子以後諸多方面的良好發展打下基礎。事實上「建立聯繫」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大部分母親在生孩子時都要經歷這種相互接觸、認知的過程。科學家研究了動物幼獸,如小鴨、小鵝的情況后,就將其誇張地用在了人類身上。另外,提出這一理論的兩位科學家也僅僅研究了28名未婚媽媽的案例便做出了這個大膽的斷言。儘管「建立聯繫」這一論斷的理論基礎很薄弱,但大多數母親依然相信它的真實性。如果因為母子的健康,或傳遞嬰兒時的困難,抑或是因為收養,使母親在生產時錯過了和孩子「建立聯繫」的寶貴時光,過後她們會非常沮喪。1997年《時代》雜誌的一篇封面文章使那些一心要使孩子成功的家長們更為急躁。文章說,每次父母和嬰兒對視時,孩子的腦神經腱就會增加。文中引用一位兒童心理專家的話:「兒童頭一年的經歷對未來大腦的智力發展至關重要,他的創造力、想像力、適應能力都在這一年打下基礎。」這種誇大其詞的論調使母親們培養嬰孩的熱情高漲,在超市,你隨處可見年輕媽媽不停地給她們熟睡的寶寶講解各種東西,從麥片盒上的字母到一盒牛奶的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