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一件晚裝
多少個夜晚,當童年的我沉浸在灰姑娘的故事當中時,我都在夢想,穿上那件魔法變出的晚禮服,當我抖動裙角,花兒忍不住盛開,鳥兒也禁不住歌唱,它們一起快樂地唱道:cinderala,cinderala,王子的馬車在前面等侯......2003年2月15日休斯敦人生的第一次盛宴,我卻缺少一件衣服。早在過春節的時候,就看到了TUX&TENNIES(要求上身燕尾服,下著網球鞋的意思)募款晚會的邀請信,意即任何人都可以出錢購買和姚明、弗朗西斯等球星同桌晚宴的一席之位,所募捐的款項將用於購買新場館的綠地。與姚明同桌的座位,是每個2500美金。當時浮光掠影地看了看,絲毫沒覺得和自己有什麼聯繫。聽說晚會到來的時候,還有些遲疑是否應該前往。我們這批年紀的中國女孩,對於許多夢想能夠實現已屬幸事,對那些衣香鬢影、燈紅酒綠的晚宴又哪來的奢求?和美國女孩相比,二十幾年的經歷中讀書、戀愛、交友一樣都不算少,惟獨就該是缺少那一件晚裝吧。那樣的晚宴和那樣的晚裝,該是等著那些美麗華貴的公主們,或者是註定要在石頭堆里發光的那種,例如穿著水晶鞋的灰姑娘吧?車剛一開到WorthamTheater(舉行晚宴之高級餐廳的名字),就被門口的寶馬香車所吸引,賓士、林肯加長車、傑豹隨處可見。一個個待者西裝畢挺地站在門口,替貴賓們泊好車位。門口有一個小小的告示牌表明:只有受邀請者方可參加。燈火通明的大堂里,擠滿了各色人等,在偌大的層高十幾米的空間內,左右都掛上了巨幅的火箭隊員宣傳照,頭上是巨大的金碧輝煌的吊燈,一個個緊挨著的大桌子披著潔白的桌布,上面放著精緻的燭台,每個打著領結的待者在每張桌邊守侯,淡淡的燭光映襯著白色桌布上的幾束素雅的鮮花,餐具則在光影中發出淡淡的銀光,男士均身著畢挺燕尾服,女士均著華麗之晚禮服,他們優雅地穿行著,輕踩過腳下的印花波斯地毯,......一時之間,眼前的景像竟開始變得恍惚而不真切起來。我一定是不小心走到電影當中,我是台下惟一的觀眾。"HI"偏巧此時又有美女自身邊經過,一襲紅色的晚裝,露出前面一條深深的乳溝,盤起來的長發下面光潔的背脊,走起路來的時候,裙擺會輕輕地在地上劃出一個小小的弧度,說不出來的飄逸。-定睛一看,竟原來是康柏中心的那個不起眼的普通工作人員。大廳當中人潮洶湧,他們彷彿生就是這派對上的人,而我只能越來越往角落的地方靠近,將那些珠光寶氣看作是一部童話故事。一會兒當地兩個華文報紙的中國記者來了,這個宴會原本並不邀請新聞媒體參加,我來,只是不想錯過姚明,或是火箭的任何一個細節,只要我能。可我很快開始覺得有些如坐針趈,三個衣著並不合體的中國人,在這些金髮碧眼的休斯敦名流富紳當中,是那樣地刺眼。火箭隊負責媒體公關的尼爾森救了我,他為我們幾個安排了一個靠邊的座位,幾乎是一坐下,訓練有素的待者就為我們放上餐巾,再送上飲料,然後,我就繼續瞠目結舌地打量那些美女俊男。其實平日里從衣著上,外人很難判斷一個美國人的貧富。他們大多數人都喜著T恤、牛仔褲。有時候看見那些碩大的、肥肥的或是癟癟的屁股包夾在那些牛仔褲當中,我總是在懷疑著美國人的審美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牛隊的老闆庫班,雖說擁有幾十億家產,富到從他家大門到住所都需要開動電瓶車,可是他的穿著上,你幾乎找不到富豪的蛛絲馬跡。幾次見他,都是T恤+樣式極其普通的牛仔褲,如果不是那張著名的臉,幾乎就混雜在了美國勞苦大眾的人群中了。火箭隊的球星們,通常也都以休閑姿態出現,像隊里的前鋒泰勒、波西是典型的hip-hop的打扮,上身是一襲肥大的某某棒球隊或橄欖球隊的球衣,下面是一條特別肥大的牛仔褲,有時候還配以一頂球帽或是一條粗的項璉。走路的時候還一律配以左右開弓式的外八字。和那些總在MTV裡面晃動著的黑人歌星如出一轍。火箭的當家球星弗朗西斯也喜歡身著運動服。但惟一不同的是他身上的運動服是他所投資的體育服裝公司生產並製造的。老大就是老大,生意頭腦都比別人多些,他不僅自己穿,還發動聲名鵲起的姚明穿,隊員們都成了他流動的廣告牌。也有免"俗"的:火箭隊的黃金三角之一,小前鋒莫布里,喜歡西裝革履地出現在更衣室,每次來到更衣室,他都一絲不苛地取下領帶,掛好西服,像模像樣得很容易被認作是竟選的政治家。看慣了他隊友們的休閑打扮,有次我實在忍不住問他為何著裝如此正式,小帥哥"不滿"地看我一眼,理直氣壯地說:"喬丹他們也都是這樣穿著的。"雖然很少在大街上感受到美國人的品味,他們發達的洗衣事業卻為他們的"每日一新"提供了最便利的條件:除了貧民區,你從來都看不到有在陽台上晾曬的"萬國旗",因為幾乎家家戶戶都配備有烘乾機,洗完衣服之後放進去一按鈕,一會兒的功夫就可以拿出烘得乾乾燥燥的衣服。回憶當中,那些自助生活的日子,我們中國記者總是抱著一堆的衣服,捏著幾個硬幣,就那樣愉快地走在通往洗衣房的路上。在我住過的任何一家小旅館,都備有投幣式洗衣機,一般放進去四個quater(兩毛五分錢美金)就可以運轉,十分方便。難怪會成就了美國人天天都換穿一套習慣,據說如果不換衣服,尤其是上班族,甚至會被人認為是頭天晚上"行跡可疑"。細想一下,我似乎才有些恍然大悟:原來美國人都把那些美收著攢著,全積累到這樣的場合釋放來了!晚宴,派對,這樣的東西在美國似乎無處不歡。前些天翻閱>,做了一個專題就叫做"無派對不城市",也正好是對美國這座大城市的精典描述。在美國,通常小孩子們就是從派對開始學習對外社交的。美國的派對,大致可分成三種類型:聚集式、家庭式和宴會式。第一種派對或許就等同於中國"串門"一詞,只要主辦人提前發個通知,說明派對的時間地點就行了。所謂家庭式,就是以節日或其他什麼題目邀請別人前來參加的派對,通常都是主人款待一切,來客多為熟人。宴會式的派對莫過於就是像這樣的,早早在邀請信上註明身著怎樣的衣服:地點往往設在高級昻貴的場合,有專水準的waiter、waitress在一邊等侯著為您端茶遞水。各種各樣西餐的禮儀,從衣著、坐姿、手勢到男士風度,想必都是有所講究的。就這樣,我和人生當中第一次奢靡晚宴的機會擦肩而過了。後來回國后才發現這樣的派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蔚然成風,不過暫時還是屬於中上階層參加的那種,然而我還是欣喜地買上了一件拖地的長裙,我想,一切都會有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