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一笑,有發票!
笑一笑,有發票!(一個笑話中的妓女用語)"文革"中,某君造反起家,榮登文化局長寶座。某日,新局長下基層檢查工作。來到排練場,台上正在排練四重唱。他坐下來一聽,氣兒不打一處來:"亂彈琴,人家幾百個人都能唱得整整齊齊,可他們四個人四個調,一點都不齊,這唱的叫個什麼歌?"團長連忙說:"這是重唱。"局長說:"對啊,必須重唱!"這個笑話臨終處的"包袱",利用了漢字讀音中的"一音多義"現象--"重唱"與"二重唱"、"三重唱"中的"重唱",儘管字音、字形一樣,可意思不同。笑話字面的意思是嘲笑最沒文化的人偏偏就是文化局長,而內里,卻隱含著一種"優越感"--我一直以為,只要不是鬥富,相對一個人的個人修養而言,如此"優越感"其實越多越好。香港文人董橋著作等身。從明報退休,旋即被香港某報以重薪買斷,幹上老本行--捉"字虱"。董橋聲名遠播的專欄"英華沉浮錄"中也多有"捉字虱"篇章。有一篇,老董稱:漢語中的那個"便"字,其實最不便使用--比如,有人說:"女孩一大便尤見聰慧……"老董說,這與焚琴煮鶴暴殄尤物何別之有?可見有時候,"捉字虱"不僅可以成為謀生之道,甚至可能成為立身之道。2001年,上海《咬文嚼字》雜誌名牌欄目"眾矢之的"專門為名人書會診--姜昆《笑面人生》、楊瀾《我問故我在》、白岩松《痛並快樂著》等,一一進入診所。編輯們驚奇地發現,很多名人在寫文章時,竟然"的"、"得"不分。很早以前,我曾說過,在我們這裡,相對於風生水起的名人消費、消費名人偉大工程而言,名人遠非太多,而是相反。如此這般,名人出書也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僅"名人緋聞"可以養活太多名記、名編、名刊、名報,"名人著作"還可能為語文工作者提供恁多完美"病歷",恁多鮮活"字虱"……也是一種另類功德啊。當然,嚴肅地說,以為是母語、以為自己曾做過文字工作,便可以放鬆漢語學習的想法萬萬要不得。前不久,友人從荷蘭歸,半真半假介紹海外風情,說在荷蘭,眾多性工作從業者正努力學習漢語。通常,她們最先學習的是"你好"、"請進來"、"笑一笑"、"有發票"這四個短語……小姐尚且如此,身為中國名人,難道不應該更謙虛、更謹慎、更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