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老外侃中國(1)(圖)

序言一:老外侃中國(1)(圖)

郭瑩和丈夫布萊恩.霍頓的合影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的一個秋天下午,從英國至北京再至杭州的飛機一落地,時差即折磨得我顛三倒四的,面對眼前這個新的大陸、新的世界、新的生活,心中頓生一種陌生感頭也昏沉沉的。此時暖風輕輕地拂著,眼前茫茫的一片都籠罩在黃褐色的塵土中。沒有人來接我,心中也未曾有過這種奢望。方才在機上跟一位中國工程師搭訕過,出了機場便老著臉皮搭了他的便車。六個人擠進一輛拉達牌老爺車,半小時後進到了杭州市。以前只在書上讀到過這個美麗的城市,知道當年馬可..波羅曾在這裡的街上逍遙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西子湖風景稱得上天下一絕,歷來是天下有情人觀光的聖地。而今呈現在我面前的卻是一個灰濛濛、「歷史」般的舊城市。馬路的一側是久經世紀滄桑的歐式建築;另一側則展覽著外觀已斑駁了的,五、六十年代興建的一座座斯大林式住宅樓,樓群中間夾雜著一排排的老木屋因不堪棚頂的重壓時不時地唧唧作響著。成群結隊的自行車波濤任意地穿行於貨車和公共汽車之間,喇叭聲、喘息聲混成一片,場面好不熱鬧。(說得嚴重點,眼前的一切簡直就是亂了規矩。一、二十年前的中國壓根就無交通規則可言,許多車輛甚至背道而馳,雖然按規矩都得靠右行駛,無奈馬路上卻沒有幾個將交通規則當回事的人。)

遠離蘇格蘭邊陲舍爾科克的家鄉,經過三天的跋涉,我總算來到了這裡。眼下我正在校園內的老宅里沖著冷水淋浴,熱水得每天花錢去樓道中一長溜2立升容量的熱水器那汲水。我在中國的日子過得可真夠簡樸的,簡直跟蘇格蘭偏遠的艾特里科谷地農家差不多。又轉念一想,英國人不是同樣經歷過苦日子嗎。戰後五十年代物質匱乏時期的經典段子是,街道上可以聽到母親拉開窗戶對著戶外貪玩的兒子,大聲喊道:「約翰,還不趕快回家吃你那半個雞蛋,你再晚回來一會兒,你哥就要將屬於你的那一半吞到肚裡去了。」

抵達的當晚,我借了一輛自行車,開始了首次的西湖游。夜暮下湖面波光艷瀲,縱橫交織著的小橋和堤岸於華燈掩映之下閃閃發光。斷橋邊的湖畔小亭里不時地飄來悠悠地方唱腔。湊近觀賞發現戲班子雖小,但琵琶、二胡、笛子卻樣樣齊全。要是哪位路人有興緻放下自行車,街頭藝術家當即會為知音獻上拿手的一曲。我獨自立在岸邊,眺望湖面,靜靜地聆聽著,仔細回味眼前已企盼了多年的東方風情畫卷。情不自禁地回憶起早年不知吟誦過多少遍的一系列讚美西湖的詩篇,簡直猶如置身於幻境,然而此刻的所見所聞提醒著我,以往我曾期盼過的一切詩情畫意都已夢想成真。剎那間我的淚水不由自主地流淌出來,我知道這是喜悅的淚水,欣慰的淚水。因為我總算「回家了」,回到了我無數次夢縈過的古書中的中國。

這個感動、美好的傍晚以後,我開始了一個老外體驗中國的日子。八十年代的中國剛剛擺脫了飽受磨難的文革時代,振興的新時期有艱辛也有喜悅,有迷惘也有驚奇。杭州城裡的老外們喝上幾杯當地的虎咆啤酒後,大家開始擺起徹夜龍門陣,大聊特聊在中國的「活見鬼」。人人表示一旦給「鬼」纏上,你就沒得著,這個「鬼」意指老外無法忍受的一些中國現象。比如吵吵鬧鬧、擁擠不堪的街道,塵土飛揚、四周髒兮兮的環境。到了公車站前你用不著勞神地去尋找隊伍,當汽車進站時,你立即會被不知從何冒出來的、奔湧向前的人流所吞沒。詢問周圍人為何不排隊,回答是:「人太多了,排不過來。」還有令人痛恨的托托拉拉官僚主義態度等。那年我落腳杭大時,結識了一些「中國通」的西方留學生,比如幾個德國人已在留學生樓住了三四年。這些老前輩們興起了一個中國「怨恨日」的節目,只要有人哪天碰上什麼倒霉的「鬼」,比方說在郵局白白站上一個半鐘頭的隊,結果發現自己的包裹被人動過,裡面的東西所剩無幾;或者在火車站排了老半天的隊,終於挨到售票窗口時被告知一周內的火車票都已賣完,下周能否買到「鬼」才知道。誰要遇上這麼一天,準會騎著自行車,氣沖沖地趕回校園,逢人就嚷嚷,罵自己倒了八輩子楣,在中國又活見鬼了。這時候准有自告奮勇者趕到小賣部買上兩箱啤酒,然後在中國路人好奇地注目下用單車歪七扭八地馱回來。還有人會慷慨地奉獻出珍藏已久的歐洲乳酪或巧克力,於是大伙兒聚在一塊開懷痛飲,口裡不停地數落著中國。直到把想罵的都罵完,心中的怨氣全部「傾囊而出」后,待大家一塊兒出外吃飯時已變得啥事沒有的樣子了。這個中國「怨恨日」還真管用,記得一個月內只有那麼一兩次。

顯然事情得從兩方面來看,也許在中國人眼中,我們這些老外不過是些面色緋紅的傻大個,對於中國的細節禮數卻知之甚少,難免每天自身的「洋禮數」與當地的「土禮數」較著勁。在我們抱怨中國式的廁所,遭遇了某某官僚的撲克臉色后嘮叨個沒完的時候。然而中國百姓卻覺得老外對中國的禮數實在是不上路,簡單地舉例來說,老外不懂中國人的敬煙規矩、不懂怎麼端茶待客,甚至不懂如何與來訪的中國客人道別。而老外娶的所謂「中國美女」,在中國人眼中根本是些丑得沒邊的「困難戶」,「丑」的原因是嘴巴太大、皮膚太黑、眯縫眼單眼皮。最令中國朋友難堪的要算一伙人聚餐后,老外居然個個正襟危坐、神態莊重地平攤人頭餐費。老外要求擁有更多的私人空間,但中國人卻覺得大家擠在一起習慣了,住得太安靜了反倒寂寞。大家毗鄰而居,抬頭不見低頭見地互通音訊、守望相助,才算人情味。

有意思的是,我們這些被中國人稱為「老外」者,在中國被歸於何方聖人呢?漢語中「老外」這個詞含有敬意和友好,絲毫沒有貶低的涵義。奇怪的是,這個詞居然找不到一個中聽的對應辭彙。做為一個老外,又該如何稱呼一個中國人呢?表面上可用「小」字來對應「老」字,但用「小」來稱呼長者就說不過去了。一些德高望重的長者甚至忌諱用「老某」來稱呼他們。一次在大學辦公室里,一位男士推門打聽:「老徐在嗎?」端坐在辦公桌背後的徐教授自己搭腔了:「這裡沒有『老徐』,只有『徐老』。」再說「外」字的對應詞是「內」,按這種邏輯推論,當中國人呼我「老外」時,我理應回稱他們「小內」。謝天謝地,我還沒如此弱智地去實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聽老外侃中國--換雙眼睛看自己【連載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聽老外侃中國--換雙眼睛看自己【連載完】
上一章下一章

序言一:老外侃中國(1)(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