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羅宣言基本柱石?(1)
在1820年的總統選舉中,詹姆斯·門羅輕鬆地得以第二次任職。這一次聯邦黨人沒有提出候選人,而共和黨中也不存在真正反對門羅的人。美國當時實際上是一個黨的國家,對門羅很有利。他宣稱:「事實表明,沒有黨爭存在,我們的政府也能繼續和繁榮,我一直認為政黨的存在是這個國家的禍根。」他這次的競選夥伴是丹尼爾·湯普金斯。12月份的投票結果是:門羅得到232張選票中的231張,僅有的一張持異議者是前參議員、新漢普什爾州長威廉·盧普默,他投了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一票。亞當斯被這意想不到的一票弄得非常窘迫。而據說盧普默也並非反對門羅,只是認為以全票當選總統的榮譽應當為華盛頓保留。按照規定,門羅連任的就職典禮應於1821年3月4日舉行,因正值星期天,又逢大雪,故改在3月5日舉行。在就職演說中,門羅談到:在這個偉大的國家中,只有一種制度,這就是人民的制度,人民的權力通過代表原則的特別可喜的改進,在絲毫無損於人民統治權的情況下,移交給他們自己創設的機構,移交給他們自己推選出來的代表,以使自由、開明和高效率的政府能擁有為實現其全部目標所必需的充分權力。整個體制都是經過選舉產生的,人民掌握全部統治權,每一部門的每一個官員的權力都是來自人民,都得為自己的行為向人民負責。門羅的第二任期,相對來說比較平穩,但是並不輕鬆。隨著美國版圖的擴張、國力的增強,門羅制定了新的拉丁美洲政策,向歐洲列強對拉丁美洲的威脅提出了挑戰。威脅首先來自俄國。1822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悍然宣布:自白令海峽到北緯51度的太平洋沿岸陸地屬於俄國,並規定所有外國漁船不得在其100海里以內水域作業。沙皇的要求深深地打進了俄勒岡領土。門羅指示亞當斯照會俄國大使,美國不承認俄國的無理要求,表明了「美洲大陸再也不是哪一個新式歐洲殖民主義團體的獵場」的態度。亞當斯的照會對俄國來講無疑是最後通牒,它陳述了美國將反對任何歐洲人干涉美洲事務。這個思想後來成為門羅主義的基本原則之一。1824年4月俄美簽訂條約,俄國放棄了所提的要求。更大的威脅來自歐洲的「神聖同盟」和英國。19世紀20年代,拉丁美洲地區掀起了民族獨立的革命風暴,日暮途窮的西班牙帝國已無法控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秘魯、委內瑞拉、阿根廷相繼獨立。俄、奧、法、普企圖恢復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統治,組成「神聖同盟」干涉拉丁美洲的獨立革命運動。英國由於在新獨立的國家存在著巨大的商業利益,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英國對「神聖同盟」企圖干涉拉丁美洲革命持反對態度,並企圖進一步對拉丁美洲進行經濟滲透。英國為了自己的利益,邀請美國發表一項聯合聲明,門羅同前總統傑斐遜和麥迪遜商議,都贊同與英國聯合採取行動,反對「神聖同盟」對美洲的干涉。具有豐富外交經驗的國務卿亞當斯看破了英國在拉丁美洲地區經濟滲透的意圖,不同意與英國聯合行動。亞當斯只主張由美國單獨發布一項宣言,抗議「神聖同盟」的干涉,從而在政治上維護拉丁美洲新獨立國家的安全,同時也防禦歐洲列強對美國的侵略,這在當時是比較有遠見的。門羅總統立即改變與英聯合行動的打算,並採納了亞當斯的主張及建議。1823年12月2日,門羅正式向國會遞送了一份關於美國反對任何歐洲殖民勢力干涉美洲大陸的政策咨文,這就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門羅宣言」。門羅宣言詳述了美國對於歐洲列強幹涉美洲事務的立場和態度,並申述如下兩個基本原則:第一,「在已經獲得,並維持自由獨立情況下的美洲大陸各國,今後不得被任何歐洲列強當做將來的殖民對象」;第二,「同盟各國的政治制度,與合眾國是基本不同的」,「我們認為列強方面把它們的政治制度擴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區的企圖,對於我們的和平和安全都是有害的。」「任何歐洲列強凡以壓迫它們或以任何方式控制它們的命運而進行的干涉,我們只能認為是對合眾國不友好態度的表現。」「沒有人會相信我們南方各兄弟國家的人民,如果不加援助,能夠建立他們心愿的政治制度,所以讓我們坐視歐洲列強對他們進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過問,也同樣是不可能的。」美國發表這個單方面宣言本有避免美國成為「緊跟英**艦的一艘小艇」之意,可是這個單方面聲明仍被普遍理解成為了推行門羅主義,美國將需要依賴英國的海上力量。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門羅宣言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宣言的基本精神,反映出它的反干涉性和防守性,這種傾向性帶有明顯的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民主色彩。門羅宣言在客觀上維護了拉丁美洲獨立國家不受「神聖同盟」的武裝干涉,阻止了復辟西班牙殖民制度的企圖。宣言在反對誰、支持誰這兩個原則問題上的明確態度,受到了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從此以後,門羅主義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柱石,成為美國對外、特別是對拉丁美洲外交的行動指南。第二十六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羅斯福推論」和第三十二任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睦鄰政策,都是門羅主義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