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的改變源自一次閑聊

命運的改變源自一次閑聊

雖然胸懷大志的胡佛對這樣的工作極為不滿,但他卻絲毫沒有表現出來,反而把工作幹得有聲有色,整天在辦公室里忙個不停。因為胡佛相信機遇只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他的忙碌的身影給郵件室主任喬治·邁克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邁克森的一次無意間的閑聊改變了胡佛一生的命運,甚至美國的歷史也因為這次閑聊而被改寫。1917年的一個很平常的早晨,喬治·邁克森在電車上遇到了他所熟悉的調查局局長布魯斯·比拉斯基,閑聊中無意間提到了埃德加·胡佛。邁克森很自然地提到胡佛如何勤勉的工作,並誇他是個聰明的小夥子。比拉斯基很感興趣,說道:"這樣聰明的年輕人放在你那裡不是屈才了嗎?""如果您需要,儘管把他拿走好了。"在邁克森推薦胡佛之後,比拉斯基並沒有立即把這位聰明的小夥子調過來,因為當時聯邦調查局並沒有合適的位置留給胡佛。比拉斯基把他推薦給了戰時行動處處長威廉·弗林。1917年12月14日,22歲的胡佛正式加入戰時行動處,擔負起對付德國間諜可能進行的間諜或破壞行為的重任。反間諜工作使胡佛如魚得水,他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勁頭,放棄了休息日,顧不上吃飯,每天工作到深夜,在辦公室一坐就是數十個小時。他的忘我精神和工作責任心一下子就贏得了上司的注意,弗林不止一次地誇他是"一個勤奮的小夥子",並在一年內給他三次加薪。當時為了渲染對德仇視情緒,報紙幾乎天天刊載德國間諜在美國進行顛覆、破壞活動的報道。德國僑民中到底有多少間諜不得而知,反正公眾看到的數字是在一天天地增加,這其實是司法部在誇大事實,只是為了標榜戰功而已。胡佛曾經提議並身體力行,凡在美國居住的德國籍或德裔女性都得接受登記,以備不時之需,事實上由於工作量的浩大,登記造冊進行得相當遲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內興起了整肅**思潮的運動,使得埃德加·胡佛之流有機會大顯身手。時勢造英雄。世界大戰的戰爭狂熱,**產主義的歇斯底里,深入骨髓的間諜臆想症,戰後一浪高過一浪的革命危機,愈演愈烈的犯罪活動,為胡佛這位"美國英雄"的誕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時行動處解散,胡佛失業。他申請到移民局工作,但沒有成功。頗為賞識他的弗林把他推薦給了即將擔任司法部部長的米切爾·帕爾默。帕爾默走馬上任之日,正是世界風雲變幻莫測之時。三K黨人橫行不法,禁酒法案令而不行,罷工事件風起雲湧,各種社會思潮交互激蕩,就連帕爾默的私人寓所也給人半夜扔下了炸彈。國會驚慌失措,撥出專項經費令司法部著手對全國無政府主義者、布爾什維主義者、激進團體進行大規模清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帕爾默搜捕行動"(PalmerRaids)帕爾默把此項任務交給了調查局,並任命威廉·弗林擔任調查局局長。在為自己物色助手時,他想到了弗林推薦的胡佛。這樣,年僅24歲的胡佛正式加入調查局,擔任局長助理,主要任務是收集和整理"帶有革命激進主義色彩的社會團體"的黑材料。胡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以他過人的精力和才幹,在諸多行動中大顯身手,很快聲名大震。1920年初他擔任調查局總情報處的主任,並於1924年5月10日升任調查局代理局長。在他30歲生日的前10天,也就是1924年12月22日,時任司法部長哈蘭·斯通正式公布任命胡佛為調查局局長。從此,胡佛霸佔該位達48年之久,並對後半個世紀的美國歷史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當然,這一切都得力於威廉·弗林的大力保薦。弗林比胡佛多活了幾個月,胡佛死後,有人問起他倆之間的關係,老頭子第一次就他力薦胡佛的事向人坦言:"我要躲在一個黑暗的角落裡悄悄地說,這是我一生應當懺悔的罪過之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兼自由之盾與噤口者於一身――FBI:聯邦調查局檔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兼自由之盾與噤口者於一身――FBI:聯邦調查局檔案
上一章下一章

命運的改變源自一次閑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