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利益邊界與中國國防戰略走向?(1)

國家利益邊界與中國國防戰略走向?(1)

中國這麼一個人均資源稀缺的國家,我們的原料市場和我們的製成品銷售市場都是國際化的,我們石油從哪兒來?

走海上還是走陸路,從中亞地區過去,或者到中東,這都需要有大戰略層面的考慮。

你得發展用得著的力量,也就是能解決經濟發展和資源需求的軍事力量。

王建:咱們還沒談到關於中國的軍事戰略,這個話題一直沒展開說,經濟前面也談得差不多,就是工業化規模大了以後,資源不夠,最後那就得指向海外,怎麼保證我們資源。

適用的軍事力量是什麼?空軍?海軍?還是陸軍?這個問題不清楚。王湘穗:我和喬良一直研究這個東西,但軍事戰略問題似乎不適合公開談。

王建:討論戰略不應該成為禁區,戰略與策略和作戰計劃不同,它主要是對核心利益的闡釋和力量運用的基本思路,沒什麼保密的,美國國家戰略都公開發表,連

「先發制人」也敢說。王建:對中國的軍事戰略應該有一個大概的,趨向性的,指向性的分析。

李曉寧:先要看歷史,我們原有的軍事戰略是什麼,按照官方的表述,就是

「積極防禦」,這已經是50年來都沒有變化過的,以前在積極防禦的前面有一個前綴,比如說

「誘敵深入、積極防禦」。後來在研究對前蘇聯作戰的時候,有人提出個問題,三北地區離北京那麼近,你怎麼誘敵深入?

誘敵深入恐怕不行。有人就提出

「北頂南放、積極防禦」,一種意見是

「依託築壘的運動戰」,改變戰術解決戰略問題。後來用了很聰明的方法,不搞前綴了,就是

「積極防禦」。這種表述與我們的軍事文化有一定的關係,我們習慣於說的和做的要有模糊性。

從軍事上來講,就兩種基本態勢,一個是進攻,一個是防禦,防禦就不是進攻,這兩個是排斥的。

「積極防禦」就不是單一的態勢,積極防禦是攻勢防禦,是通過戰役、戰術的進攻實現防禦目的。

外國人聽不明白,能看懂。他們說,你們中國人一般不主動打別人,真需要了,干就幹了。

王湘穗:蘭德公司為分析我們對台灣動武的可能性搞過一個報告,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使用武力的情況進行了認真研究,得出了一些結論,說中國以往在使用武力時,多按東方式的戰略思維思考,重長遠而不太計較一時得失,所以國外分析家很難從利害得失上判斷中國會不會動武,但現在似乎越來越看得清楚了。

其實保持戰略的模糊性和繼承以往

「四兩撥千金」的勇氣與技巧也是一筆戰略財富,一筆無形資產,別輕易扔了。

喬良:首先是一個國家要有大戰略,摸著石頭過河,過了20年,達到今天這般光景,相當不易,但這不等於你有大戰略。

所謂大戰略,是你在整個世界格局中對自己的總體設計,以什麼為目標?

以誰為對手?取什麼態勢?謀什麼利益以及如何實現?這是大戰略。有了大戰略以後,軍事戰略才會相應產生,有了軍事戰略,才會有軍隊發展戰略。

軍隊的發展戰略必須適應經濟發展戰略。你的軍事目標,不能高到你的國力都達不到,或者說承受不起,這樣的目標制訂了也是白搭,因為無法實現。

以航母為例,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中國經濟沒有一種張勢,對資源能源的需要也基本處於自給自足狀態,要航母幹什麼?

但現在不同了,正如曉寧說的,如果可控核聚變不能解決,那麼石油就繼續是你的要害,繼續會卡你的脖子。

我們倆雖說都是非航母派,在很長時間裡,我們都認同美國戰略評估司司長馬歇爾的看法,認為航母是

「活棺材」,是高價目標。但為什麼即使這樣,美國也絕不肯放棄,仍然保持了12艘航母?

就是因為它目前還能在美國的軍事霸權中發揮重要作用。打大國它沒試過,但打小國,打弱國,打表演賽,現在看來還是沒問題。

所以說,我認為中國下一步,還是要在大戰略明確之後,才能提出相應的軍事戰略和軍事發展戰略。

王建:談新戰國時代,不談中國軍事戰略肯定不好,軍事力量要與國家力量增長相適應。

李曉寧:海軍原來就是搞

「近岸防禦」,到20世紀80年代變成

「近海防禦」,什麼是

「近海」,從《軍事大百科全書》看,中國近海是領海,是南海、東海、黃海、渤海,現在網上大講第一島鏈,講遠洋海軍,就是全看到了這種趨勢。

喬良:日本、韓國的軍事戰略比較接近,在制訂戰略時,一切只看實際需要,是否有利於國家安全和贏得軍事勝利,別的因素很少顧慮,「洋上殲敵」,跨出國門作戰,無所顧忌,為什麼呢?

因為它本身都是半島國家,三面環海,在領海之內殲敵沒有意義,弄不好就把戰火引上岸來,所以只能拒敵於大洋之上,而不能在家門口。

非常實際,也非常實用。它的國家和軍隊在性質上與我們很不一樣。王建:我們戰略資源的獲得,俄羅斯是靠不住的,遠東的原油和中亞的原油,不要打太多的主意,應該是中東原油,第二個資源方向是澳大利亞,工業化沒有鋼鐵是不行的。

兩個資源指向就決定我們貿易通道的朝向,這個很簡單,兩個貿易通道,我們怎麼走?

比如說陸上通道,就是石油通道,我們可以考慮走陸上,走陸上好處,避開了馬六甲海峽。

東盟國家未來對中國來說不僅只是合作,也有競爭一面。對中東的石油不但是歐洲人在看,東亞國家、南亞國家都在看。

印尼過去是石油出口大國,高的時候出口2億噸,現在是1億噸。印度變成進口大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現在是有油,將來人均收入提高了以後,進入汽車時代以後,也是沒有油出口。

石油人家給你封鎖馬六甲海峽,你不傻眼?就得走陸路,陸上從哪兒過去?

可以考慮從巴控克什米爾這個地方進入巴基斯坦,然後到印度洋,繞過馬六甲海峽。

建立一個管子,把油引入中國,再到東亞。王湘穗:這還是大戰略問題。

現在看來,有能力保衛所有通道的,世界上就是美國一家,但東亞區的軍事力量至少要能護住自己的生命線。

王建:進入新戰國時代,戰爭與和平是相對的,局部地區的戰爭摩擦是不斷的,每一大國,每一個力量極,都在控制其他力量極超過我的可能性,一定會通過各種各樣的辦法抑制你,我們爭取的朋友,一定是它的敵人,反過來也是如此。

我們考慮問題的時候,首先還是要從實力和利益出發,實力強的一方得到多的利益,實力少的就讓出利益。

光經濟實力也不行,所以要發展我們的軍事力量。中國還得自己發展海軍,而海軍主要的方向,是保證我們的海上通道。

喬良:澳大利亞,它的政治選擇是脫亞入歐,所以它到關鍵時刻會不會把你所需要的東西給你?

難說。王建:我們要爭取它脫歐入亞,從澳洲的地理位置看,它融入東亞是最有利的。

喬良:從爭取的角度看,中亞5國倒是很好的對象,我們可以在中國西部邊境地帶,建立一個深圳式的特區城市,從經濟上與中亞5國互動,使中國經濟自東向西輻射,倒是有可能的。

因為對大家都有利益,都有好處。李曉寧:我有過這個想法,建立兩個新特區,一個黑龍江特區,一個新疆特區,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現在看,俄羅斯的情況有很多變數。

王建:我的觀點還是,如果用中亞的油,很容易受到俄羅斯的牽制,你沒法保證,但是用中東的油,是從喀拉昆崙山南翼走,走紅旗拉輔那個通道,想法從技術上解決這個問題,太重要了,是戰爭的成本高,還是經濟的成本高,要有個比較。

喬良:鋪設油管是最好的辦法,油管不行,就得鋪高速公路,走西北線去中亞,走西南線穿克什米爾經巴基斯坦去伊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激情對話大膽預言全球變局--新戰國時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激情對話大膽預言全球變局--新戰國時代
上一章下一章

國家利益邊界與中國國防戰略走向?(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