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利益邊界與中國國防戰略走向?(2)
王湘穗:主要資源的稀缺是我們的一個致命弱點,許多戰略設計都是為了破這個局,其實還有一個破局的思路,就是徹底改變我們的能源結構,搞石油的替代能源。
人們一般認為要算經濟賬它是不合理的選擇。如果你把經濟的範疇放大一點,把軍備費用和各種安全成本都考慮進去,它就有了某種程度上的經濟合理性。
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恐怕得下決心。如果不下決心,受制於人的基本態勢難以改變。
與北美圈和歐洲圈相比,東亞圈在資源上處在最弱的狀態,在今後的大三角關係中間就會被動。
在戰略資源上,求己還是求人,恐怕還是應該求己。如果在技術上可能,即使在經濟上算賬不夠合理,還是要算戰略賬,還是要上,這是一個大思路。
王建:未來的資源短缺只有寄託於技術突破,有沒有新的能源方式?
如果有新的低廉能源方式,不是不可能避免衝突,否則衝突就還是難以避免。
如果有什麼人想阻止中國的工業化,故意想用資源問題來控制中國,掐住我們的脖子,我們也得有能力來對付,否則中國工業化過程可能就會中斷。
中華民族就永遠進入不了工業化國家的行列。這就給中國的國防建設提出了要求,你的國防應有能力保護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資源鏈。
喬良:現代經濟的獲利方式,已使軍事擴張、領土擴張變得沒有什麼意義,所以即使中國將來變得更強大,甚至其他帝國垮掉之後,它也不會選擇領土擴張這條路來發展自己。
但是,中國的資本擴張,我認為是遲早要到來的。因為,沒有資本的擴張,中國就只能在製造業或實物經濟階段,不可能有進一步的發展。
這裡所謂擴張,是指經濟發展向外延伸,但不是侵略。我們主張通過平等合作互利的方式實現擴張。
王建:我一直在想,對美國和歐洲這些已經進入,或者即將進入到虛擬經濟生存狀態的國家力量集團來說,由於它們生存方式的變化,已經不可能用傳統的軍事方式和手段來保護自己的金融與貨幣利益,但對中國這樣的還沒有進入到虛擬經濟生存方式的國家來說,實物經濟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歐美的生存方式,可能不是我們的生存方式,對國防需要來說,也會是如此。
當然戰爭永遠不是最好的選擇。喬良:這就要看中國如何用自己的經濟強項,與周邊富有資源能源的國家進行優勢互補了。
王湘穗:資源問題是東亞幣緣圈的,也是中國的最大問題。我們應該搞石油的替代能源,不然不論從歐洲手裡拿,還是從美國手裡拿,都是與虎謀皮的事,應該從戰略高度去抓能源替代,像搞兩彈一星、863計劃那樣抓。
王建:一個開發核能,一個是煤的凈化技術,還有水能也可以開發。
突破電池技術,汽車可以不燒油。但相當一部分資源還是替代不了,像石油化工,不光都是煉油,是生產塑料,化纖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都已經深入融進了我們的生活,沒有石油,怎麼辦。
王湘穗:我這樣想,你如果要降低外匯儲備,要花錢,要推動城市化,就應該搞大規模的替代能源,搞整個產業的替代模式,包括發展核電站和新的能源技術。
就是要利用經濟高成長的勢頭,現有的財政盈餘,外匯儲備,主動進行能源結構調整。
如果不主動進行大的戰略選擇,徹底改變我們現在戰略被動的態勢,就很難使我們在與其他幣緣圈中佔據主動地位。
李曉寧:目前能源替代還不能解決。工業世界基本上還離不開石油。
一切都和石油有關係。石油太重要了,它跟煤還不一樣,不僅僅用在燃料上,化工產業、材料行業都離不開。
幾乎任何工業產品直接或間接地都與石油有關。如果氫的利用,就是核聚變可控了,這個世界馬上就會被改變了。
這些技術的突破已經離我們很近了。我估計在近一二十年就會有突破。
王建:改變未來。喬良:現在OPEC也很狡猾,每當有國家快搞出替代性能源的時候,它馬上就降價。
李曉寧:科技有兩大關鍵,一個是生命科學,一個是能源科學。這兩個點是決定人類今後生存的重要關鍵。
王湘穗:美國費城有一個工廠利用各種廢料生產石油,已經達到了工廠化的程度,據稱此項技術如果普及了,最終可達到年41億桶的規模,可使美國完全不必進口石油。
這個工廠主要是民間風險投資,政府也投了一部分,用市場化的方式解決戰略難題,這恐怕只能在市場充分發育的西方才能做到,但我們也不妨學學。
還有就是要學會在幣緣的框架內思考和解決問題,有些技術可以和日本、韓國,也包括中國台灣一起研究,咱們這些國家和地區的
「肉」註定會爛在東亞這口
「鍋」里,所以應該制定統一的菜譜。王建:中國的東部地區,集中了85%經濟產出,我們的經濟布局主要集中在這個地方,但是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到現在,我們在西南地區,沒有一個大型煉油廠,我們的油全從海上過馬六甲海峽,我們大的煉油廠全在東部沿海地區,如果是發生戰爭就很被動,所以要早作準備,在西南地區部署油廠,煉好了油,往東部輸,或者走長江水道運。
在西部地區建立大的煉廠,一個大的項目沒有七八年不行,你把管子修好,沒有煉廠也不行。
還有一個問題,也與軍事問題有關。這些年中國的經濟增長,與外資的推動關係很大,是外資出口帶動型的增長,來料加工已經佔到出口的53%,3000億美元出口裡邊有一半以上是來料加工。
來料加工有什麼特點?中國人得35%的手續費,我們自己賺不到多少錢,外資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開始配起套來,形成自己的生產體系。
你看浙江模式不一樣在哪兒?浙江從生產到銷售,全是一條龍的。拿溫州的打火機生產來說,一個打火機有20多個零配件,在溫州形成非常細的專業化分工體系,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都是以家庭工廠為基礎,然後到市場一採購就組裝出口了。
現在不但生產打火機是這樣,也開始生產很複雜的機器設備。所以在浙江,每一道加工環節都在中國,每道環節形成的利潤也在中國,利潤雖然很薄,但還是比加工貿易掙的多。
這一點對中國的軍事戰略發展很重要,如果大量的外資進入中國,它們在國內形成產業鏈,它們的產業和技術能為我們的軍工所用嗎?
發展民族工業,既能為軍,也能為民,但外資工業體系不是軍民兩用型,這就把發展民族工業,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提上了國家戰略高度。
喬良:咱們國家的戰略產業,民間企業家是進不去的,所以這個產業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競爭,這是一。
第二,既然戰略產業是壟斷產業,它當然也就壟斷了價格,結果只能是大大增加軍購成本。
王建:民營企業進來,大家競爭,我看到過一個數字,民營企業投資的產出率和國企相比高10倍都不止,比如李書福搞的吉利投了多少錢,10個億,我們國家計委領導到那看了以後,嘆息不已,讓國家計委投資,100億干不下來,發展民營企業,提高了它們的技術水平,也提高了國家的國防工業安全度,還大大降低了我們的國防成本,是一舉三得。
王湘穗:廣州市開發區的一個民營企業的紅外成像儀是國內最好的,而且是全球兩個最好的公司之一,這個民營企業進口了一些核心技術,自己也發明一點技術,它的紅外成像儀比正規軍工廠還好,價格也便宜。
就從純技術的角度來看,民營企業搞軍工的路能走得通。王建:軍事工業和民族工業、民營工業,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
軍事工業是製造業,是競爭產業,競爭產業不該是國有,這個產業要開放,讓民營企業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