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
這無疑是一個非常荒唐的假設,是一個對生者與死者都有失敬意的假設,在此我要請求他們理解並原諒。但假設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邏輯方法,當我們對某些事物無法有效地加以證明的時候,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通過運用假設來進行證偽。證偽並非偽證,它僅僅是說明問題的途徑和辦法。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他首先要面對的仍然是作品的出版問題。《時代三部曲》也許仍將被無限期地擱置,《黑鐵時代》和《地久天長》更是遙遙無期,或者根本就不可能編輯出版;發表的環境當然是大大地寬鬆了,但對王小波來說,可能仍然屬於被周折延擱的部分。而已經出現過了的「王小波熱」,無疑將被推遲許多年才可能發生,但如果真地是在多年以後,恐也就不會有王小波熱了。在緩慢的誤讀中,時間本身能夠消彌的東西要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鑽石的光芒當然不會因為時間的打磨削減半分,但是因為沒有驟然間的爆發,它的光芒卻註定只能被很少的人所看到,而且遙遠又細小。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可以肯定,他的作品不會有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的如此眾多的謬托知己者。如果不是王小波的突然逝世,他們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挺身而出」的,因為在王小波生前,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一直保持著(謹慎的?)沉默,他們原本就是「沉默的大多數」中最不應該也最沒有道理沉默的少數,但在王小波生前,他們卻一直不肯站出來說話,所以假如王小波健在,他們仍然將懷著小心保持一貫的姿態、或者伺機而動。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許會把自己那份矜持的不以為然轉換成不屑的姿態。他們的筆下也不會有現在這樣多的有分寸有節制的恭敬,或者竟是毫不容情的批評也未可知。而他們中的極少數還可能是裝神弄鬼者中的一員,揣著聰明裝糊塗,甚至揣著糊塗裝糊塗。裝傻誰不會呀!王小波曾經無情地批評過這種裝傻者,但他們將仍然裝下去。假如王小波仍然健在,在傳媒上,王小波會是什麼呢?「自由思想家」的桂冠會飛落到他的頭上嗎?「魯迅之後第一人」會有人提么?「十年之後諾貝爾若將垂青中國作家,必王小波無疑」的說法還會出么?正如一位青年批評家所說:「中國曆來有盼望他人成為烈士的傳統。這一點文學界似乎尤甚。大家恐怕還會記得當時海子之死所引起的盛況吧,詩歌那幾年著實熱鬧了一番……小說界似乎還沒有『烈士』,如今好容易死了人,看來無論圈外人還是圈裡人,這場抬棺出遊的風光還是要演習一回的。快來聽吧:『小波這樣』『小波那樣』『那天,我跟小波如何如何』……依舊是萬古不變的過場,依舊隨處可見的嘴臉。是啊,那已踱入另一個世界的沉思的王小波又能如何呢?」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平靜之中也許會多一些沉默的知者,他們從不拒絕閱讀也從不故作姿態的假裝不屑,但在小說界的造神運動中他們氣憤了:我不讀王小波!這當然是一種情緒化的抗拒,不是針對王小波,而是針對那些謬托知己者的。更進一步地檢討,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他肯定也會笑話我的胡言亂語。假如……然而,假如畢竟只是一種假設,沉痛的事件卻已經發生。喧囂與聒噪將倒致逝者的第二次死亡。一場對王小波的全方位誤讀正是在這沉痛的事情發生之後開始的,而在這場誤讀中,王小波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王小波了,「你成了聖徒,你成了唾液和矯飾的驚嘆……你,什麼都不是了。」(徐江《王小波,你什麼都不是了》)但王小波已經沉默。然而誤讀將仍然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