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傳說與現實中的場景(劉勝佳)(2)

尋找傳說與現實中的場景(劉勝佳)(2)

有些人將余秋雨先生,還有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曉鳴先生稱之為「媒體學者」,將陳逸飛先生稱之為「媒體藝術家」,甚至直稱其為「文化商人」。我個人認為在當下中國語境下,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偽問題。余先生長期與媒體的良好合作自不待說,顧曉鳴先生被IBM邀請作為品牌的代言人,廣告的主題是「世界最具創新思維者的選擇」。有人質疑顧曉鳴作為文化人,不應該湊熱鬧搞什麼廣告,甚至有人指斥他忘了知識分子的本職是什麼。多年前,在江南水鄉小鎮,我跟陳逸飛先生有些交流,他認為自己是個視覺藝術家,而不像有些人期望他只作為專職的油畫大師。顧曉鳴先生面對質疑時有過這樣的回答:「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和價值觀以及人生的態度和策略,無論窮富尊卑,每個人都是上蒼精心創造的偉大作品,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一點,我深以為然。「著書皆為稻粱謀」,這是中國古人說的,時尚把小便壺弄成藝術品,那麼多的「藝術家」和「學者」和「教科書」都對之吹捧有加,引為經典,再端什麼「者」和什麼「分子」的架子,不是比小便更為酸臭了嗎?很難想象,在當今時代,學者可以自鳴清高,面對社會責任和經濟發展可以作壁上觀。實際上離開學者的經濟是不存在的,黃仁宇對明代簿記和中國資本主義發生問題的研究都已成為常識。所以,學者的神化、泛化,或者過分與媒體的對立,都大沒必要,學者也要在變化了的世界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創造。不這樣做,何處安身立命?學者也是人,你以為人是什麼?首先是一個吃喝拉撒睡會死的動物。IBM另一系列的品牌代言人,是《美麗心靈》的作者西爾維婭·娜薩,當世美國正統歷史學家第一人布爾斯廷,就寫有重要當代傳媒批評著作《假事件》,語言學大師喬姆斯基一直在做「媒體學者」。我不知道與媒體絕緣的學者是什麼樣的?也許他只是活在自己的神話里。過去,有權就可以大幹快上,干驚天動地的蠢事,比如填滇池「圍湖造田」;現在權力加上錢,如果還出洋「考察」過幾天,更可以干愚蠢的壯舉,比如拆了真的老街建造仿造老街,砍掉古廟的彎扭古樹,像法國一樣把樹修整齊,種上開闊的帶有幾何圖形的草坪,在火山上修筆直的大台階,更有異想天開的,給滇池邊睡美人山「隆胸」,過度的歐陸風情的房產開發和造鎮計劃,若干年後中華大地上都是如雨後春筍般的歐美小鎮……所以,在旅遊經濟發展可能過快,頭腦可能過熱,權力和金錢可能控制性過強的情況下,必須有相應的制約機制,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胸襟和氣度。其中,知識或理智的制約力不能忽略。像余秋雨、顧曉鳴、陳逸飛這樣的學者和藝術家不能沉默,還需要有更多有社會良知的學者的聲音。作家阿城在雲南曾感慨道:「現代文明常常會使我們養成一種傲慢,對此前的生活或者生活方式不屑,又或者反過來,對此前的生活或者生產力方式有一種媚,我覺得都不足取,都難免會盲目。」我深以為然。在秘境雲南的茶馬古道,每次踏著嵌著二寸許深的馬蹄印的石板上,都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都能體驗到中國西南特有的文化所具有的一種攝人心魄的內核:它自古至今延綿不絕的血脈文化,它包孕了那麼多的民族群體文化,它產生了那麼多的「個體」文化及「混合」文化……中國需要書齋里的學者,更需要大批走出書齋的文化實踐者。我們日益變化的世界,太需要「學者的民間情懷」和「文化的民間情懷」。為了心靈不再乾涸,為了美景不再破壞,為了家園不再是荒原,為了城市不再寂寞,為了文明得以延續,為了更多出行者不再孤旅,人在路上,絡繹不絕……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女弟子著書為師辯護:《吾師余秋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女弟子著書為師辯護:《吾師余秋雨》
上一章下一章

尋找傳說與現實中的場景(劉勝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