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只身受降,英雄相惜
放下田靖帶人去往徐無山不表,單說趙雲帶了近兩千騎兵,一人雙騎,南下易京。其實趙雲也想過要馳援薊縣的,但是目前自己帶著的這近兩千人雖然,沒有後方補給,沒有友軍支援,基本上就是一支孤軍。雖然白馬義從的紀律嚴明,但是士氣卻不是可以光靠言語就能激勵起來的。面對鞠義的兩萬大軍,這兩千人即使去了也毫無意義
趙雲放棄了先去馳援薊縣的想法,而是果斷的命令部隊南下安次,方城,然後去易京與公孫瓚會回。一路上倒也順利,除了小股的冀州兵馬之外,沒有遇到什麼危險。
趙雲到達易縣的時候,卻是也是吃了一驚。原來的易京實際上就已經是一座非常堅固的城堡,城中全是駐軍,基本沒有百姓,城中儲糧夠五萬大軍三年之用,兵器鎧甲無數。但是這次再看,幽州軍在易河上又挖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每座土丘上又築有營壘。構建起一個十分嚴密的防禦體系。估計就是有十萬大軍圍攻,只怕沒有幾年的時間也難以攻破。而這城中糧草充足,守軍只要固守基本可以說利於不敗之地。
這樣的防禦方法,趙雲也是第一次見到,說實話可以說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只是不知道什麼樣的高人想出這樣的法子,趙雲心中很是佩服。
趙雲讓背後的旗手給城中守軍信號,要求進城。不一會易京的弔橋放下,城裡出來一千多民壯,在壕溝之間架設可以讓騎兵通過的木橋。足足忙活了半個時辰,才算鋪出了一條可以讓大隊騎兵自由通過的通道。
趙雲眉頭一皺,作為騎兵統領,他馬上意識到一個問題,就是這個防禦體系中,沒有留出可以讓騎兵自由進出的通道。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沒有辦法攻破的盾,卻不具備可以進攻的矛,防守著固然穩如泰山,去不符合「以攻為守」的戰術思想。但是趙雲也只是一想罷了,畢竟現在還不是想這個問題的時候。趙雲一帶坐下白龍駒,領著騎兵進城。待部隊安頓好之後,趙雲去公孫瓚的易侯府繳令。
等趙雲到時,李移子、樂何當、公孫續站立兩旁,已經把北線的戰事對公孫瓚做了簡單彙報。趙雲進得大廳之後,對公孫瓚深施一禮,「白馬義從騎五百將趙雲參見前將軍,末將奉將軍軍令北上漁陽,馳援潞河北大營的公孫范將軍。幸而大營未失,公孫將軍臨危受命,在下率領兩千援軍,收攏五千殘兵,加上李移子、樂何當兩位將軍回援,僥倖守得一月有餘。后聞鞠義包圍薊縣,後方盡失,才迫不得已棄了潞河大營,南下易京,今特來向將軍繳令。」
公孫瓚最近的心情很不好,偌大幽州,如今除了薊縣和易京兩座大城尚在自己手裡之外,剩下的郡縣全部都反了。而這一切的原因在於自己中了劉和等人的虛張聲勢之計。公孫瓚這次帶領兩萬大軍南下守衛易京,與劉和、鞠義的五萬大軍對陣。公孫瓚未上陣卻先有了懼意。因為從界橋戰後屢次敗在鞠義手上,公孫瓚就有了怯戰心理。正好長史關靖獻上了深溝高壘,堅壁清野的之計,便徵調了五萬民夫用兩個月的時間修造成了現在這樣規模的防禦體系。本以為這些可以高枕無憂,沒想到劉和在這面虛張聲勢,鞠義卻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繞道上谷郡,翻越軍都山,直插廣陽郡,然後一日夜連下軍都,昌平,兩萬大軍兵困薊縣。而且還打出為故幽州牧劉虞報仇的旗號,造成了幽州各郡縣相殺公孫瓚所置長吏,紛紛擁護劉和這樣一發而不可收拾的局面。
但是公孫瓚是不能認錯的,第一是因為他性格中剛愎自用的一面,絕對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另一方面是因為如今軍心不穩,自己認錯,只怕軍心士氣受到影響。但是這麼大的失誤,必須有人承擔責任。他曾經想過讓公孫范承擔責任,雖然公孫范是他的從弟,但是在幽州大局面前也顧不了那麼多情分。沒想到公孫范受傷,趙雲領軍,真好給了他殺雞儆猴,轉嫁責任的機會。
「大膽趙雲,本帥給你兵馬,讓你馳援公孫范,定是你行軍慢了,才使得潞河大營被閻柔攻破!公孫范既將主將之位託付與你,你自當帶兵死守大營,因何沒有本帥的軍令私自撤軍。撤軍也就罷了,潞城守軍明顯兵力不足,你既有能力攻城,卻畏敵懼戰,繞城而逃。還縱容田靖,讓他帶了千餘兵馬,逃往徐無山,直與逃兵無異。鞠義大軍兵困薊縣,城中守軍不足,你過薊縣而不入,卻帶了騎兵一人雙騎逃到了本帥這裡。你這常勝將軍難道都是虛名,而是逃跑將軍不成?來呀,左右與我拿下,把這臨陣脫逃的趙雲就地正法。」公孫瓚說罷大怒,命左右帶趙雲出去。
趙雲也沒有想到,自己披肝瀝膽,嘔心瀝血為了公孫瓚換來的是這樣的結果。但是他沒有分辯,因為他知道分辯也沒有意義。戰場上的形勢變幻無常,機會稍縱即逝,為將者看得就是臨陣決策之能。他知道自己的一系列選擇和判斷是對的,否則也留不下白馬奇兵這一千多人馬,如果那樣,全軍覆滅不說,白馬義從就一個種子也沒有了。不過就像公孫瓚剛才所說,同樣的事情卻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自己真得沒有辦法辯解,而且營中諸將都是公孫瓚的嫡系,未必肯相信自己的解釋。他什麼也沒有說,只是一顆心徹底寒了。
這時公孫續出來求情,「爹爹不可!孩兒在軍中隨趙雲將軍多日,孩兒雖然不擅領兵,卻也知道趙雲將軍帶兵的本領。若不是趙將軍我軍根本不能力阻閻柔南下,也不可能大敗閻柔與烏桓人的兩萬聯軍。即使擅自撤軍,也可功過相抵。父親還請查問詳細,再定趙將軍之罪啊?」
李移子和樂何當也站出來說話,「大哥,我覺得續兒這孩子說的有些道理。我軍雖敗,非戰之罪,自然也不都是趙雲的責任。還請大哥從新發落。」
這樣一來,公孫瓚也不好硬斬趙雲,只好改口,「趙雲,既然有這麼多人為你求情,本帥念你功勞,饒你不死。不過死罪能逃,活罪難免,如果人人都像你一般,臨陣脫逃,我公孫瓚如何治軍,來啊,帶下去打四十軍棍,降為屯長,革出白馬義從,到易京校尉帳下聽令,負責守城門,戴罪立功。」說罷也不給眾人求情的機會,直接一甩手退到回後堂了。
諸將無法,也不敢再求情,只等趙雲傷勢好了再去求情讓公孫瓚恢復趙雲的職位,因為他實在是不可多得的騎兵人才。
公孫續見父親回後堂,也追了下去,到了公孫瓚的書房,方才問起:「父親,孩兒覺得父親今日處置非常不合情理,趙雲不僅無罪而且有功?父親這樣對待趙雲你不怕傷了士卒的心。」
公孫瓚看了看公孫續,意味深長的說,「第一,我從今天回來的白馬義從的眼神中感覺到,這隻隊伍已經不是我公孫瓚的衛隊了,而成了趙雲的衛隊,因為他們對趙雲充滿了崇拜與尊重,所以必須處置趙雲,才能讓這些義從們從新知道誰是他們的主任;第二,戰場的事情不是那麼簡單,對你們來說撤退是對的,對為父的戰略全局來說,這就是違令,是臨陣脫逃,必須要處理;再有你年齡也不小了,又經過了這麼多歷練,該是給你一個獨立領軍的機會了。我處置了趙雲才能讓你登上白馬奇兵騎都尉的位置。你的兩個叔叔我都另有任用,倒時候你要給我把這一千多白馬義從全部給我帶好,再從軍中挑選精銳,湊成三千之數,這白馬義從一定要牢牢掌握在你我父子手裡。」
公孫續還想說些什麼,但是父親的話讓他又興奮又有些愧疚,一時不知該如何答覆。
公孫瓚看出了他心裡的想法,說道,「趙雲的事情,不必再提。我說的事情,你好好記下,過幾日軍中議事,我自有安排,為父累了,退下吧,去後堂看看你母親。」
公孫續退出之後,公孫瓚看了看兒子的背影,心中說了一句,這就是為上者的權謀,你早晚要懂的。
……
趙雲被打了四十軍棍,那可是皮開肉綻。沒有辦法只好回營帳中,趴在床鋪上休息。這些肉體上的疼痛畢竟還是小事,只是經此一事,趙雲知道自己投奔公孫瓚真的是錯投了主人。心想,自己對公孫瓚對幽州也算是仁至義盡了,等自己傷好之後,找個機會和公孫瓚辭行,自去了吧,也好過在此枉受委屈。
正想著,一人掀開帳門進來,拿了傷好的傷葯,趙雲一看,正是夏侯蘭。趙雲就要起身,被夏侯蘭一把按住了,「將軍莫要亂動,小心碰了傷口。」
趙雲道,「些許小傷,不妨事,倒讓賢弟擔心了。」
夏侯蘭把傷葯遞給趙雲身邊的親兵,囑咐用藥之法,然後對趙雲說,「趙將軍為了幽州軍嘔心瀝血,公孫瓚卻如此對你,小弟心中實在不平啊。」
「賢弟不可如此說,站在公孫將軍的角度,處罰在下未必沒有道理。只是我本來想將賢弟帶領五百騎兵草原建功之事稟明公孫將軍,讓公孫將軍封賞與你,可惜現在沒了機會。因為我一人之失,耽誤了賢弟前途,我這心中好生過意不去。」趙雲嘆了口氣。
「趙將軍說的哪裡話來,公孫瓚好壞不分,賞罰不明,剛愎自用,不聽良言,實非明主。將軍即使推薦,我也不願再為他效力。我聽說兗州牧曹操頗有識人之明,豪傑英雄,智謀之士,爭相往投。我與夏侯淵有舊,有意去投曹公,不知哥哥可願同往?」夏侯蘭說得十分直接,沒有絲毫掩飾,顯然十分相信趙雲。
這一句話,倒是說動了趙雲的心思,他想到了一個人,不過不是曹操,而是多次對自己相邀,待自己頗厚的平原相劉備。也罷,既然公孫瓚無情,自己倒也不必留戀,等我傷好之後,尋個機會自去尋劉使君的好。有心勸夏侯蘭同去,一想自己傷重是個負累,而且劉使君那面情況如何自己也不清楚,貿然相勸,倒耽誤了夏侯蘭的前程,便對夏侯蘭說,「謝謝兄弟一片好意,我這幾年征戰在外,一直不曾回過真定,家兄將我撫養成人,我也不曾報答。為兄有些心灰意冷,有心回家務農,奉養兄長。」
夏侯蘭見趙雲如此說,當他真的寒了心,邊說,「兄弟也有多年不曾回過老家,等哥哥傷好便於兄長同回真定,到時候再去投曹公不遲。」
趙雲也不好再說,兩人商量定了,夏侯蘭自去準備,趙雲則在營中將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