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吉鄉和我的小學同學

保吉鄉和我的小學同學

保吉鄉就其鄉鎮建設的規模來講,實在無法與內地鄉鎮相比。所謂鄉政府,就是一排鐵皮屋頂的平房囊括了各位書記、鄉長的住所及辦公室。再加上信用社、糧店、供銷社、衛生所、學校、電影隊等幾個服務性單位的小小院子,便組成以鄉政府為主的藏北小鎮。你可千萬不要小瞧了這個惟有一排平房的鄉政府,它意味著一個國家對這一地區的管理和統治。我們把車直接開到小學院內,一群穿羊皮袍子的學生圍了過來想看個究竟。我開口問江瓊住的房子,話音剛落,一間還沒有亮燈的房內傳來江瓊的聲音:"加央,我在這裡!"江瓊是我小學的同學,是鄉里小學的老師,我們最後一次見面大概是1985年,已近十年之久了,但他還那麼清楚地記得我的聲音,實在令我激動不已。一陣熱烈的傾訴之後,我們一股腦兒全部擠進了他的小屋。幸好他還是獨身一人,我們的活動不會有任何不便之處。他知道我們的來意后,驚奇地問:"這麼多年沒見你的行蹤,可你怎麼知道我們這兒有氂牛馱隊呢?不過你確實沒有找錯。保吉五村的人特別能幹,他們到贊宗鹽湖馱鹽只需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折回來。你就是跑遍全縣也不會找到比這支馱隊更精幹的了。再說現在哪兒還有用氂牛馱鹽的嘛。"保吉鄉也是個無電鄉,一到晚上,每家每戶開始忙著點汽燈,汽燈在這裡備受青睞。江瓊對汽燈做了一個小小的改進。他把自行車輪胎的氣門裝在汽燈上,這樣為汽燈充氣時就不那麼費勁。點上汽燈,室內一下明亮起來。江瓊邊招呼我們坐下,邊往爐內添加牛糞,然後澆上汽油來引火。由於氣壓低,汽油的爆發力不強,只發出噗的一聲。牛糞火點燃之後,再往爐鏜內灌上滿滿的羊糞蛋,羊糞的燃燒性能比牛糞強得多,不一會兒工夫鐵皮爐燒得通紅,室內的氣溫急劇上升,我們脫掉外衣,只穿一件毛衣都覺得很熱。我還有一位叫本西的同學也在這兒任教,他也聞訊而來。聊天當中,他提出了那個令我一直擔心的問題:這些漢族同志隨馱隊到北部,身體能吃得消嗎?是啊,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我陷入了沉默。後來,半夜裡,我聽見小宋出去了兩次。第二天,本西對我說:"你那位朋友把我的羊糞堆搞髒了。我看那小子到不了鹽湖。"江瓊也附和:"那個白胖胖的高個兒是條漢子(他說的是譚湘江)。裂嘴唇的那個夠戧(這說的是小宋)。"原來小宋鬧肚子,夜裡出去找廁所,廁所沒有找到,只好在羊糞堆里埋地雷。污染燃料是藏族人最為忌諱的事情,但我不能怪小宋無知,只好對本西說:"老同學,原諒我吧,是我沒有對他們說清楚,叫幾個學生處理一下吧。"江瓊拿酥油茶、羊肉和奶渣糕來招待我們,但這些美食佳肴主要還是被我享用了。本西是個生意精,大生意做不來,小生意細水長流,源源不斷。這次他把火眼金睛投向攝製組漢族同胞的腰包。他詭秘地向我探聽說:"你的這些漢族朋友,會不會跟我們做買賣?他們會喜歡什麼?他們是不是很有錢?"這倒把我問住了,我不知道他們喜歡什麼,就說:"他們也許喜歡牧民的裝飾品。他們也許很有錢,也許一分錢也沒有。"我和譚導演去鄉里協調拍攝事宜期間,小宋已經上了老牧民的當。他買下一個做工粗糙的打火鏈,還得意地叫住我說:"你看,怎麼樣?我買的。"我不想讓他掃興,只好說:"不錯,不錯,可惜不是銀的。"他說:"那當然,我只給了八十元。"是啊,正因為不是銀做的,正因為他給了八十元,他上了一個小小的當。說實話,即使我在場,也不會幫小宋跟牧民討價還價。誰愛上當就上當,反正跟我也沒有關係。在鄉里接待我們的是次仁旦巴鄉長。次仁旦巴是70年代的鄉幹部,雖說在鄉政府工作近二十年,但還是一個十足的牧民。對上面的來人既不點頭哈腰也不冷若冰霜,只有一句簡單的問候一杯酥油茶。他這種人不熱衷於官場,也不拒絕擔任鄉長。既沒有開拓創新,也不玩忽職守,一切都是逆來順受,順其自然。在後來的交談中他講了一個好似英雄壯舉的故事。他說一年前,自治區某某廳的廳長在那曲行署專員的陪同下到保吉鄉視察工作。這位廳長問他:自治區黨委擴大會議的精神傳達了嗎?次仁旦巴不緊不慢地彙報:"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傳達,準備……"他還沒有講完,那位官員就拿他是問:"你們還沒有傳達?國家養你們在這裡就是叫你們工作。這也沒有做那也沒幹,依我看還不如回家放牧算了。"次仁旦巴急了,指著那位官員的鼻子嚷道:"你了解這裡的情況嗎?你了解我們的苦衷嗎?不是我次仁旦巴逞能要當鄉長,而是上級硬把我發配在這個崗位上。您要是能從拉薩派一個鄉長下來,我舉雙手歡迎。我即刻備馬回家,當我的牧民,和我的家人在一起哪點不好?"這下倒搞得那位官員啞口無言了。這就是牧民和牧民的性格,也正是西藏牧民幾千年來一直延續下來的生活形態沒有多大改變的原因所在。他們生來不畏懼高官,也不欺壓弱小。近年來由於政策的拓寬,家裡有了一個佛龕,心中有了一尊活佛,門前有了一群牛羊,人們心安理得,真是知足者常樂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即將消失的歷史瞬間――西藏最後的馱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即將消失的歷史瞬間――西藏最後的馱隊
上一章下一章

保吉鄉和我的小學同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