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克里旗開得勝

第四節 克里旗開得勝

在民主黨提名過程快要進入預選「衝刺」時,隱形預選中發生的許多事情開始發酵。迪安雖然保持領先勢頭,但是也露出一些破綻:他對一些敏感性的外交問題的回答有悖常識,如他暗示沙特人曾將「9?11」恐怖襲擊事先告訴布希政府,布希政府沒有採取必要的預防行動;他還說不知道本?拉登犯了什麼罪、逮住薩達姆並沒有使美國更安全,這使選民對他的判斷力表示懷疑;此外,他在艾奧瓦州和新罕布希爾州失態的表現呈現在電視觀眾面前,「我有一聲尖叫」英語里,「我有一聲尖叫」(「Ihaveascream」)與「我有一個夢想」(「Ihaveadream」)諧音,後者是美國著名的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1963年領導「向華盛頓進軍」的大遊行時在國會山前的大草坪上的一篇著名演講。(而不是「我有一個夢想」)成為迪安的標籤,這使得選民對他失去信心;最後,他雖然選舉經費充足,但他精力分散,在最先進行選舉的兩個州艾奧瓦和新罕布希爾州平均用力,使他不能畢其功於一役。結果,在2003年1月19日進行的第一場賽事——艾奧瓦州黨團核心會議上,克里得29%的選票,格普哈特和愛德華茲並列第二,得22%的選票,迪安第三,得19%的選票。失望之極的迪安遷怒於他的競選經理,在新罕布希爾州預選前將他開除,結果他在新罕布希爾州僅獲第二。迪安至此大勢已去,在隨後進行的幾場「賽事」中無一勝利,最後終於在2月17日威斯康星州預選失敗后黯然退場,宣布停止競選,雖然他的名字還出現在未來要舉行預選的一些州的選票上。在不到一個月的短短時間裡,「迪安泡沫」就破了,原因何在?中國有句俗語:槍打出頭鳥。迪安被媒體「追捧」時,顯得心氣浮躁,過於張狂,在預選尚未開始時就以勝利者自居,表示他不僅要入主白宮,而且還要幫助民主黨奪回對國會的控制權,結果成為眾矢之的。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他徒有招架之功,全無還手之力。他被對手定義為「不能當選」(unelectable)、「不受喜愛」(unlikable)。在美國選舉政治中,能不能當選是一個大問題,很少有人願意投票支持註定要失敗的人。迪安代表的是「憤青」民主黨人,他一開始就以「反戰」、「反精英」作為招牌進入「戰場」,但他本人就是精英人士——「常青藤」大學的畢業生、擁有美國最賺錢行業之一醫生的職業,過著中上階級的生活。「反戰」、「反精英」雖然能夠引起「憤青」民主黨人的共鳴,但正是這一點使他的「當選性」大打折扣,因為當今美國社會不是自由思潮佔主導地位的時代,「反戰」不是美國社會的主潮。在許多民意測驗中經常會出現一個問題:「如果迪安與布希對決,你會投誰的票?」結果,迪安經常以大比分輸給布希。由於民主黨是在野黨,他們對上一次最高法院的選舉訴訟案的判決耿耿於懷,誓要奪回白宮寶座。因此,能不能當選就成為選民首要考慮的問題。這就出現了一向以理性投票著稱的衣阿華州和新罕布希爾州的多數選民做出「戰略性投票」的決定:也就是說,不是投票支持自己喜歡的候選人,而是投票支持能夠獲勝的候選人。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迪安泡沫主要是由媒體「吹出來的」(媒體過早將他看成是領先者),最後也是由媒體幫著捅破的。媒體在迪安頭兩場「比賽」中表現不佳時,對他進行了冷嘲熱諷,即使他在新罕布希爾州獲得了第二名,但由於他的表現大大低於媒體早先時候對他的預期,媒體還是將他當作失敗者。與「迪安泡沫」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克里旋風」。美國的選舉政治常常充滿了偶然性,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毀掉你。在克里爭取提名的過程中充滿了許多變數:一開始他是最有希望的,然後出來了格普哈特,然後是利伯曼,然後是迪安,然後是克拉克。每一位候選人登台亮相時,人們對克里的關注和感興趣程度就減少一分,克里從「最有希望的」一路走下來變成「可能當選的」,在預選的前夕,名次甚至掉入谷地,有人甚至對他的政治前途判了「死刑」。是什麼使克里「死裡逃生」呢?是他的競選經驗。在預選快要開始前,他破釜沉舟,孤注一擲,將絕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金錢都撒在艾奧瓦州,在那裡,當他感覺競選快不靈光時,他知道向誰求救。那就是他的同鄉、同事和朋友、比他從政經驗更豐富的愛德華?肯尼迪參議員。肯尼迪在關鍵時刻將他的得力助手——辦公室主任瑪麗?安妮?卡希爾「借給」克里,以取代克里意識形態不強的競選經理吉姆?喬丹。愛德華?肯尼迪的「查爾斯河幫」給了以前具有獨立思想的克里一份強烈的平民主義經濟政綱:那就是宣揚勤勞愛國的普通美國人正在被布希所代表的「強盜」所剝削,布希已經被特殊利益所收買。卡希爾經管克里在艾奧瓦的競選卓有成效。小小的艾奧瓦州擠滿了各路人馬,全國和地方的媒體也蜂擁而至。深諳「草根運動」的卡希爾知道最後時刻不僅需要當地電台的廣告,不僅需要打電話、發電子信,更需要挨家挨戶登門走訪。艾奧瓦州的選戰絕對可以說是「陣地戰」。候選人之間的「比拼」不僅是形象、議題、金錢,而且也是擅長做基層工作的黨的幹部隊伍和志願大軍。克里的競選被結果證明是有效的和成功的,他在艾奧瓦的黨團核心會議上得到了29%的支持,遠高於並列第二的格普哈特和愛德華茲,更將他的老對手迪安甩到了第三的位置。對克里來說,這一仗打得真漂亮,它使志在必得該州的格普哈特退出競選。對於格普哈特來說,丟失艾奧瓦實在無顏見「江東父老」,選前多家民意調查顯示,他最有可能贏得艾奧瓦州,如果他在這一最有可能贏的州都無法獲勝,那麼在其他州獲勝的希望更加渺茫。更重要的是,選舉勝出奠定了克里「當選性」強或「勝利者」的形象,而且由於艾奧瓦州是第一個舉行黨團核心會議的州,克里在今後可以收穫「雪球效應」帶來的好處。當然,人們也可以不將克里的初戰告捷歸功於「借用」卡希爾這種偶然性,而是歸因於某種必然性。作為三屆參議員,他的選舉戰略戰術穩紮穩打,盡量顯示出「當選性」:首先,在政治光譜上,他比老左派格普哈特要往中間靠,比激進派迪安要溫和,他支持過授權打伊拉克戰爭的決議,但反對在外交手段沒有窮盡時就開打;他比「保守派」的利伯曼更傾向自由主義,他屬於能夠為民主黨內持不同意識形態的人所接受的候選人。此外,當他攻擊對手時,他不像迪安那樣直白,而是綿里藏針、柔中帶剛。各位候選人對在1月27日舉行的新罕布希爾州的第二場「預賽」也十分看重,早在一年前冰雪尚未消融的時候就不斷有人去「踩點」。在2003年年初,克里在新罕布希爾州曾領先迪安15個百分點,但此後曾落後迪安30個百分點,直至聖誕節期間克里的支持率才開始反彈;而在艾奧瓦州取勝后,克里重新贏回支持,他的得票率為39%,而迪安的得票率為26%,與克里的得票率相差了13個百分點。迪安獲得第二名的感覺就像是從高山頂上滾落下來,雖然他比其後的克拉克的得票率高出13個百分點,比愛德華茲高出14個百分點。克里的成功之處在於他的廣告比其他任何人的都有效:克里在預選中將自己越戰英雄的身份作為一個賣點反覆強調,目的是塑造一種在安全問題上可以擊敗布希的可信度,以獲得較大的當選性。結果,這一招還十分奏效,他在反戰者中的得票率比主打「反戰」牌的迪安還高!新罕布希爾州對布希感到憤怒,近三分之二的新罕布希爾州選民不贊同打伊拉克戰爭,而這裡的女性選民認為克里很酷,有007詹姆斯?邦德之氣質,因此大多數女性選民也都投克里的票,克里又贏得了勝利。「賽前」呼聲較高的候選人利伯曼、克拉克特意跳過了在艾奧瓦州的黨團核心會議,將寶都押在新罕布希爾州。最終,利伯曼在此役中的得票率只列第五,隨後他宣布退出競選。克里接受電視採訪。2月初,在7人參加競選的特拉華、密蘇里和南達科他州中,克里以超過50%的得票率贏得這三個州,比他後面的第二名多十幾個百分點;在南卡羅來納的得票率為30%,名列第二;在俄克拉荷馬州中名列第三,得票率為27%,只比第一名少三個百分點。在接下來的28場「預賽」中僅輸了三場:在南卡羅來納州他輸給愛德華茲、在阿拉巴馬州他輸給克拉克、在佛蒙特州他輸給迪安(儘管迪安此時已宣布退出,但他的名字還留在選票上)。除此以外,無論是東西南北中,克里都獲得了勝利:他贏了3月2日「超級星期二」的9場「預賽」,他贏得了被認為是關鍵的西弗吉尼亞州、田納西州、威斯康星州、俄亥俄州、密蘇里州、伊利諾伊州。至3月17日,當他在伊利諾伊獲勝后,他得到的黨代表票超過了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獲得提名所需要的2162張,從而提前鎖定了勝局。「預賽」雖然要到6月2日才結束,但對於克里和民主黨來說,「預賽」已經結束,餘下來的不過是走過場,完成「選拔賽」的程序。克里環顧四周,原來擁擠的「賽場」空空蕩蕩,其他先前被看好的候選人紛紛「倒下」,夏皮羅雖然還堅持留在「賽場」上,但他從始至終都沒有被看作是嚴肅的選手,克里甚至不會將他作為對手,更何況他贏多少張票對於結果已經沒有任何影響了。美國選舉政治中有一個幾乎是同義反覆的基本規律:失敗者因為失敗,成功者因為成功。克里在預選中獲勝的關鍵是先贏得了艾奧瓦州,因此被新罕布希爾州人認為有「當選性」,因此投票支持他;而他在新罕布希爾州的勝利又幫助他贏得其他州的勝利,這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試想,如果在第一場中獲勝的不是克里而是迪安,那麼後來的選舉進程就會發生改變;而迪安之所以未能旗開得勝也是源於人們認為如果他與布希對決,他不會成功。因此,在2004年預選中,選舉的議題、候選人的形象雖然很重要,但遠不如心理因素重要。在投票站出口的調查結果表明,投票支持克里的人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政策主張,而是因為他可能會代表民主黨擊敗布希。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形成的呢?誰使選民相信克里的「當選性」就比迪安高呢?這當然是民意調查公司的「功勞」。各家民意調查公司不斷發布它們的調查報告,多次顯示在克里與布希的對決中,克里將以54%的得票率戰勝得票率為44%的布希;而如果換了迪安與布希對決,他將以38%的得票率輸給得票率為58%的布希。另一方面,媒體的預測也不是一成不變的:2003年2月,民主黨的共識是——越戰老兵、四屆參議員、籌款大戶克里很可能會贏得提名,而且會很早就贏得提名;2003年9月—2003年11月中,人們普遍認為,迪安出線的可能性大於克里;在2004年1月上旬,在所有候選人中,在可能獲得提名的排名表上,克里掉至第五。在美國的選舉政治中,媒體和民意調查對於人們選擇候選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當然啦,人們也會說,「當選性」是虛的,只有政客和黨的忠誠分子才會關注它。支持率會不斷波動,不能太相信媒體的預測。從此次選舉中可以看出,金錢並不是一切。在預選開始時民主黨候選人籌款由多到少的排名是:迪安(4090萬美元)、克里(2200萬美元)、愛德華茲(1630萬美元)、格普哈特(1410萬美元)、利伯曼(1380萬美元)、克拉克(1380萬美元)。自1980年以來,在選舉頭一年籌錢最多的候選人一般都贏得了黨的提名,只有一個例外,即約翰?康納利(他在1979年籌得的款項為1200萬美元,最後只贏得一張黨代表票;而里根的錢比他少,卻獲得了共和黨的提名)。24年來,第一次頭一年籌款最多的候選人沒有在預選中贏得勝利:2003年,迪安輕而易舉地籌得足夠的「預選資金」,但他的錯誤及對手的勢頭使他一州未贏的情況下就不得不退出競選。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花錢比他少的克里贏得了選舉。克里在有些州花錢很少甚至沒有花錢但還是贏了,如密歇根州和密蘇里州。花錢多並不能保證勝利,這似乎是迪安給布希的教訓,同時也是預選給克里的信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挑戰布希:克里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挑戰布希:克里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節 克里旗開得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