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碎片(1)
三明治(Sandwich)和格林尼治(Greenwich),都是英國對人類做出的貢獻。三明治的發明,據說與13世紀一個英國伯爵有關。在英格蘭東南部一個名叫Sandwich的小鎮上,住著一位名叫約翰·蒙塔古的Sandwich伯爵。伯爵嗜賭,往往於橋牌桌上賭得廢寢忘食,為了服侍他的飲食,他的跟班們便經常把火腿、蛋、菜夾在兩片麵包里,讓伯爵拿在手上邊賭邊吃。"三明治"因而得名,英倫朝野廣為效尤,繼而衝出歐洲,揚名天下。這個我信,至少,因為我吃過澳門賭場里賣的三明治。不過在廣東話里,三明治又稱"三文治"。一字之差,令此事有點格外的蹊蹺。如果你用普通話來讀"三文治",你會發現"三文治"其實比"三明治"更接近Sandwich的英語讀音;假使你用粵語來念"三明治",又會覺得兩者間的差異實在不大,都是"文明的碎片"。而且,這裡的"三"字十分傳神,它準確地揭示了"兩片麵包夾著一份餡料"的基本組合。因此,如果一定要在兩者間擇一的話,我會傾向於選擇"三明治",因為"三文治"極有可能誤導消費者,使他們相信那兩片麵包與三文魚有關--儘管三文魚是三明治的常用夾心材料之一。(當然,按照這種邏輯,你同樣無法避免"三明治"的誤導--它會不會是福建三明市出品的一種地方特產呢?)由於三明治所用的夾心材料可葷可素,再加上製作簡便,近年已經具有了"健美瘦身食品"的概念,碰上你又是一個愛較真兒的時髦人,不妨原汁原味地把Sandwich譯成"三圍治"。不過,在香港的西式速食店或中式茶餐廳里,不管是"三文治"還是"三明治",皆已被高度縮略成一個字:"治"。菜譜上的"三文治"會列出數個品種,常見的有雞蛋三文治、牛肉三文治、起司三文治,等等。三明治既可作為正餐,又可以當成下午茶點。最經典的英式下午茶,必定會有一道"黃瓜三明治",Thecucumbersandwich。黃瓜三明治雖然在世界各地都有許多變種,但是基本不離魚醬、黃瓜、水芹菜和番茄,尺寸也不是常見的正方形,而是切成名片大小,它的味道,尤其是那腌過的酸黃瓜的味道,與英式紅茶倒也十分匹配。不過畢竟是一道茶食,分量不多,淺嘗輒止。變化多端,隨心所欲,乃三明治的最為誘人之處,也是其生命力所在。事實上,凡是用兩塊麵包夾起來的東西,都可以被視為"三明治"。即使中間沒有任何餡料而只有兩片麵包夾著空氣,按照廣東人的習慣,也可以稱它為"齋三文治"。除了英式的黃瓜三明治之外,比較常見的還有美式的Clubsandwich,中譯為"公司三明治"或"總會三明治",以雞或火雞肉片、鹹肉、萵苣、番茄為夾心,至於豪華的"魯本三明治",則用烤熱的黑麵包夾以腌牛肉、瑞士乳酪、泡菜,並澆上俄式的醬料。還有一種名字很動聽的三明治叫"潛水艇",是用長麵包做的,夾有大量的蔬菜、肉和乳酪,分量超大,吃起來超爽。三明治里最可怕的一種,恐怕非"人肉三明治"莫屬。還好它指的不是一種食物,而只是三明治的形態而已。例如,兩名如狼似虎的後衛同時以身體夾擊對方一名欲帶球突入禁區的前鋒,或者,僅僅是一次不規範的"二過一"動作。前幾年,圓明園的畫家們曾經在山坡上做過這樣一件戶外人體裝置,將數名裸男裸女疊在一起--可惜,並沒有將這件作品命名為"圓明園三明治"。總而言之,在那兩片麵包裡面,你可以私藏任何你能想到的東西,也可夾帶任何你想不到的東西。我曾聽過這樣一個笑話:一家速食店的菜單上面寫著,"如果你點的三明治我們做不出來,我們就付給你十塊錢。"一女顧客看了功能表以後,就點了一份"象耳三明治"。過了幾分鐘,女服務員走來說:"小姐,這是給你的十塊錢,我們做不出來。""我早就知道。"女人回答,"你去哪裡找象耳朵?""哦,那倒不是問題,"服務員說,"是我們的麵包賣光了。"夾道歡迎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