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1)
今天的大多數美國人都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曾經向中國陝西省的延安派遣了一支軍事小分隊,以加強與中國**人的聯絡。這一名為美軍觀察組()的小分隊建立於1944年,以"迪克西使團"而知名。當時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美軍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戰爭改變了西方獲取對華利益的傳統模式。1943年1月中美簽署的互助協議廢除了美國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同年12月,中國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與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Churchill)和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DelanoRoosevelt)一同參加了開羅會議,會上三位領導人同意在戰爭結束時要將中國東北和台灣歸還於中國國民黨統治之下。1944年6月初,在陳納德(Claire)少將領導下,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14thairforce)的B-29轟炸機開始從一些由數萬中國勞工幫助下建成的機場起飛進行對日空襲。出於營救那些被日軍擊落的美機飛行員的需要,以及由於新聞媒體對中國國民黨軍隊對人民的暴行的報道,在美國內部要求與中國**直接對話、加快戰爭勝利進程的呼聲越來越高。確實,就像史蒂芬·L.萊文(StevenL.Levine)所寫的,在重慶和延安的中國**高層領導人都小心翼翼地建立與美國方面的聯繫,而且承諾作為對美國援助的回報,要在抗日戰爭中進行有效合作。儘管他們反對外國對中國內政的干涉,但他們都試圖說服美國對蔣介石施加壓力。**領導下的中國**人從1936年就到達延安。除了新聞記者外,在1944年1月前,一些美國外交官和軍人就向中緬印戰區的美國指揮官約瑟夫·W.史迪威(JosephW.Stilwell)將軍建議與中國**建立可能的聯繫。這反映了建議者的認知,即中國**軍隊一直在進行抗日戰爭,有時是與蔣介石的國民黨或中國國民政府結成統一戰線,但更經常的是獨立作戰。對**的這一行動表示贊同的人們也察覺到,中國的未來可能掌握在毛的手中,而不是蔣和他的追隨者們手中。日本襲擊珍珠港后,中國正式向日本、德國和義大利宣戰。蘇聯立即削減了對華援助。他們認為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的盟國,因此減少對華援助是"安全"的。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大戰將會刺激革命的爆發,蘇聯計劃觀察中國的社會結構,來衡量"帝國主義戰爭"的作用。美國的目標是要贏得戰爭,但考慮到"政治合法性",它並不願意在中國與除國民黨外的其他任何團體打交道。美國的戰略是要加強中國的力量,讓中國在戰爭中打擊日本。1942年1月,中緬印戰區成立,蔣介石任中國戰區總司令。陸軍中將約瑟夫·W.史迪威任蔣的參謀長和中緬印戰區美方司令。這一安排迫使史迪威實際上要為兩個指揮官服務:蔣,他對如何進行戰爭有著非常不一樣的觀點;陳納德,一個力主使用空軍力量的狂熱支持者。陳納德1937年由於耳聾而退出軍界,作為中國空軍的顧問來華。1941年,當時美國還在保持中立,他組織了一支美國志願軍"飛虎隊"進行抗日。美國對日宣戰後,他受命指揮美軍航空大隊中國特別行動隊(The)。陳納德完全篤信空軍的優越性。只要能使他的理念付諸實施,他就毫不猶豫地繞過史迪威。他得到了蔣介石的青睞。1942年初,當這些工作正在進行時,剛建立起來的戰略情報局(OSS-OfficeofStrategicServices譯者註:中央情報局的前身)關注擴大自己在中國的影響,對與延安的中國共產黨人建立聯繫產生了興趣。羅斯福的近身顧問哈利·霍普金斯(HarryHopkins)讀過戴維斯關於這個問題的備忘錄。羅斯福受霍普金斯影響,向蔣施壓,要他同意讓美國觀察員們去延安。他派去了副總統亨利·A·華萊士(HenryA.Wallace)去加大說服力度。在羅斯福看來,觀察員們的目標是像控制國民黨一樣控制**。即使是在華萊士的強硬態度面前,蔣還是採取了拖延戰術。直到1944年他才允許第一組觀察員飛赴延安。觀察組的成員人數也在不停變動,開始時有17人,在投下原子彈,對日進攻成為可能后,觀察組人數增加到最多時候的45人。這個美**事觀察組的活動開始於1944年7月22日,直至1946年4月20日回到北平總部。1946年7月24日,它被命名為延安聯絡組,置於北平執行總部的軍隊改編部門(ArmyReorganizationSection)之下。最後一個美國觀察員於1947年3月離開延安。不論是在過渡期或是在正式名稱的變更時期,這個觀察組在其存在和履行職責的全過程中都以"迪克西使團"聞名,這是它的代號。沒有人知道這個名字從何而來。它可能是因為被稱為叛亂分子的中國**人就像美國內戰時期的南方聯盟一樣。使團中的成員是選自各個不同部門的專家。他們比在通常的傳統軍事組織內更能施加影響力。這一使團有四個指揮官,另有兩個"接替"的人,一個是在使團的建立者被另外任命后的接替者,另一個是"最後走的一個人"。第一個指揮官,也是人們心目中與"迪克西使團"聯繫最緊密的人是戴維·D.包瑞德(DavidD.Barrett)上校。1944年春,包瑞德駐在廣西桂林,是美國Z軍總部內軍事情報局(ArmyMilitaryIntelligence)(G-2)的工作人員。Z軍準備與國民黨政府合作,正如Y軍與國民黨合作在緬甸抗日一樣。包瑞德從1924年就來到中國執行軍事任務。他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非常推崇。他被認為是一個"中國通"。1944年3月25日,他被告知"迪克西使團"將建立起來,而他將是其中一員。1944年12月前,包瑞德一直是"迪克西使團"的指揮官,之後他又被另外任命。他的自由主義政治思想使得他與中國共產黨人更近地發展友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