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如何應對挑戰(3)

國家如何應對挑戰(3)

1998年6月,「瀛海威」欠興發集團的貸款已經到期,「瀛海威」無錢可還,於是,張樹新只好同意興發集團把這筆貸款轉化為公司股份的要求,這樣興發集團的股份佔到總股本的75%,達到公司章程里規定的操縱總裁任免的權利。張樹新從興發集團的要求里看到了自身的地位危機,意識到這是興發集團下「逐客令」了;她只好自己先選擇了出走,辭去總經理一職,掛印而去。之後,她又辭去公司董事一職。張樹新說,她準備在家休息半年,只思考,不幹活,以待日後再次出山,她不會再回「瀛海威」,但是並不排除繼續做網際網路的可能。至此,這位頗具傳奇性經歷的中國女富豪在創富路上倒了下去。雖然她辭職后,其創辦的「瀛海威」又經歷了第二次融資,但是,結果依然是失敗。「瀛海威」最後直至與中國郵電電信總局達成了Internet接入服務合作協議,才出現轉機,然而,這一切都已經與張樹新無關了。張樹新的興衰史生動地證明了我國中產階級弱小得難經風浪的現實。也表明了在當今中國,新興的中產階層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壓力,需要國家政策的重點扶助。因此,要做強做大中產階層,我國必須審時度勢,未雨綢繆,提前出台相應的政策措施對於中產階級進行財稅、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對中產階級加以有效的保護,如儘快出台私人財產保護法等。(2)發揮政府調節「抽肥補瘦」功能。20年來,從中國第一個私營業主「傻子」年廣九,到現在是數以百萬計的富翁,正如我們的發展藍圖上所設想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了。但是,正如世界銀行1997年發布的統計資料表明,到1995年,我國的貧富差距不僅大於東亞、前蘇聯等東歐國家,而且已超過了所有的發達國家。世界銀行稱,在短短15年內居民收入差距變化如此之大的為數不多。到了1998年,時任財政部副部長的高強就向居民徵收利息稅問題答記者問時也說,中國居民6萬億存款的66%掌握在10%居民手中。2001年,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聯合有關部門,在15萬戶城鎮居民中展開調查也發現,20%的高收入戶佔全部收入的,戶人均月收入992元,而20%的低收入家庭在全部總收入中僅占,戶人均月收入124元,前者收入為後者收入的8倍。高收入層和貧困層在城鎮居民和家庭中逐步形成,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明顯增大。「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並不是讓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面對這樣的數字,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明確地說,「貧富分化日益嚴重,不僅會造成很多其他問題,甚至會引起經濟的負增長。」為此,他向人們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目的不是讓富人變窮,而是讓窮人變富。」因此,從增量的角度去做大經濟蛋糕,進而提高窮人的收入,讓他們進入社會中間階層,而不是從存量的角度去剝奪富人,是發展和擴大中產階層的大方向。建設全面小康不是劫富濟貧,而是讓窮人變富人,這就要求我們正確發揮政府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兩個途徑來實現「抽肥補瘦」的目的。換言之,政府通過收入再分配功能,不僅能抑制高收入群體的膨脹,而且能使低收入群體中的一部分人進入中收入群體。(3)大力發展公共教育。建設「中產」社會,意味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僅在財富的擁有量上達到中產,而且在個人素質上達到文明社會的要求。有人從建築學的角度,解說知識與接受人群之間的關係。古代社會的建築典型是東方金字塔和東方塔樓,而古代的社會制度也是**獨裁的金字塔樓結構,知識信息只在塔、頂樓尖傳輸,極少數貴族成為擁有知識的智者、賢人、聖人,在塔樓的頂尖上指揮著眾人;而大多數人被壓在金字塔樓的最底層,目不識丁,結繩記事,既不知道什麼是知識,更談不上什麼信息,只是在荒郊野外,像那些在自然世界的工蟻一樣辛勤勞作,而一無所有,衣不遮體……近現代工業社會的建築典型是方塊、火柴盒、鴿子樓,它的民主社會制度也是方格式的、階層型的方塊結構,知識信息只在高樓、樓頂運轉,上層社會的人們儘管已佔全部人口的22%,出現了一大批知業創造群體,可是,由於沒有金錢,沒有地域、沒有時間、沒有場地、沒有精力,大多數人仍然沒有多少文化,沒有多少知識信息,只能順上層隨大流,只有少數傑出人物才可能打破常規,成為「天才」。然而,在現代知識信息社會中,學校散布到每個偏僻的角落,網路的普及把一切塔樓、一切方塊、火柴盒都打破,大批人接受當代世界最前沿的知識,知識分子成為勞動者群體的一部分。目前,我國受教育的人數是歷史上空前的。2002年11月,回首我國教育事業13年來的變化,時任教育部部長的陳至立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國教育事業已進入了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到2001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達到4368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3051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是進行此項指標測算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到2000年,我國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宏偉目標。1989年到2001年,我國普通和成人高等學校共培養了近1200萬本專科畢業生、30多萬名研究生。到2002年,全國各類高等學校在學的學生1600萬人,在校生13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15%。」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這為我國更多的人成長為知識型人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創造了條件。但是,按照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這還遠遠不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中產者調查:來自中國社會中產階層的權威報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中產者調查:來自中國社會中產階層的權威報告
上一章下一章

國家如何應對挑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