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學小史(4)
當時風氣未開,社會一般人都沒有看報習慣。雖取價低廉,而一般人家總不樂增此一種開支。
兩報因此銷數都不多。而報館全部開支卻不小。自那年(1902年)春天到年尾,從開辦設備到經常費用,彭公家產已賠墊乾淨,並且負了許多債。
年關到來,債主催逼,家中婦女怨謫,彭公憂煎之極,幾乎上吊自縊。
本來創辦之初,我父親實贊助其事,我家財物早已隨著賠送在內;此時還只有我父親援救他。
後來從父親日記和銀錢摺據上批註中,見出當時艱難情形和他們做事動機之純潔偉大。
——他們一心要開發民智,改良社會。這是由積年對社會腐敗之不滿,又加上庚子(1900年)親見全國上下愚昧迷信不知世界大勢,幾乎招取亡國大禍,所激動的。
這事業屢次要倒閉,終經他們堅持下去,最後居然得到亨通,到第三年,報紙便發達起來了。
然主要還是由於鼓吹幾次運動,報紙乃隨運動之擴大而發達。一次是東交民巷(各國使館地界)一個外國兵,欺侮中國貧民,坐人力車不給錢,車夫索錢,反被打傷。
《京話日報》一面在新聞欄詳記其事,一面連日著論表示某國兵營如何要懲戒要賠償才行,並且號召所有人力車夫聯合起來,事情不了結,遇見某國兵就不給車子乘坐。
事為某國軍官所聞,派人來報館查詢,要那車夫前去質證。那車夫膽小不敢去,彭公即親自送他去。
某國軍官居然懲戒兵丁而賠償車夫。此事雖小,而街談巷議,轟動全城,報紙銷數隨之陡增。
另一次是美國禁止華工入境,並對在美華工苛待。《京話日報》就提倡抵制美貨運動。
我還記得我們小學生亦在通衢鬧市散放傳單,調查美貨等等。此事在當時頗為新穎,人心殊見振奮,運動亦擴延數月之久。
還有一次反對英屬非洲虐待華工,似在這以前,還沒有這次運動熱烈。
最大一次運動,是國民捐運動。這是由報紙著論,引起讀者來函討論,醞釀頗久而後發動的。
大意是為庚子賠款四萬萬兩,分年償付,為期愈延久,本息累積愈大;遲早總是要國民負擔,不如全體國民自動一次拿出來。
以全國四萬萬人口計算,剛好每人出一兩銀子,就可以成功。這與後來民國初建時,南京留守黃克強(興)先生所倡之
「愛國捐」,大致相似。此時報紙銷路已廣,其言論主張已屢得社會擁護。
再標出這大題目來,籠罩到每一個人身上,其影響之大真是空前。自車夫小販、婦女兒童、工商百業以至文武大臣、皇室親王,無不響應。
后因彭公獲罪,此事就消沉下去。然至辛亥革命時,在大清銀行(今中國銀行之前身)尚存有國民捐九十幾萬銀兩。
計算捐錢的人數,要在幾百萬以上。報紙的發達,確實可驚。不看報的北京人,幾乎變得家家看報,而且發展到四鄉了。
北方各省各縣,像奉天黑龍江(東)、陝西甘肅(西)那麼遠,都傳播到。
同時亦驚動了清廷。西太后和光緒帝都遣內侍傳旨下來,要看這報。其所以這樣發達,亦是有緣故的。
因這報紙的主義不外一是維新,一是愛國;淺近明白正切合那時需要。
社會上有些熱心人士,自動幫忙,或多購報紙沿街張貼,或出資設立
「閱報所」
「講報處」之類。還有被人呼為
「醉郭」的一位老者,原以說書賣卜為生。他改行,專門講報,作義務宣傳員。
其他類此之事不少。《中華報》最後出版。這是將《啟蒙畫報》停了才出的。
在版式上,不是單張的而是成冊的。內容以論政為主,文體是文言文。
這與《京話日報》以
「大眾」為對象的,當然不同了。似乎當年彭公原無革命意識,而此報由其妹婿杭辛齋先生(慎修,海寧人)主筆,他卻算是革命黨人。
我當時學力不夠看這個報,對它沒有興趣,所以現在不大能記得其言論主張如何。
到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中華報》出版有一年半以上,《京話日報》則屆第五年,清政府逮捕彭杭二公並封閉報館。
其實彭公被捕,此已是第二次,不過在我的自學史內不必敘他太多了。
這次罪名,據巡警部(如今之內政部)上奏清廷,是
「妄論朝政、附和匪黨」。杭公定罪是遞解回籍,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彭公是發配新疆,監禁十年。
其內幕真情,是為袁世凱在其北洋營務處(如今之軍法處)秘密誅殺黨人,《中華報》予以揭出之故。
後來革命,民國成立,舉行大赦,彭公才得從新疆回來。《京話日報》於是恢復出版。
不料袁世凱帝制,彭公不肯附和,又被封閉。袁倒以後再出版。至民國十年,彭公病故,我因重視它的歷史還接辦一個時期。
六、自學的根本在上邊敘述了我的父親,又敘述了我的一位父執,意在敘明我幼年之家庭環境和最切近之社會環境。
關於這環境方面,以上只是扼要敘述,未能周詳。例如我母親之溫厚明通,贊助我父親和彭公的維新運動,並提倡女學,自己參加北京初創第一間女學校
「女學傳習所」擔任教員等類事情都未及說到。然讀者或亦不難想像得之。
就從這環境中,給我種下了自學的根本:一片向上心。一方面,父親和彭公他們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靈隱然萌露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而鄙視那種世俗謀衣食求利祿的
「自了漢」生活。另一方面,在那維新前進的空氣中,自具一種邁越世俗的見識主張,使我意識到世俗之人雖不必是壞人,但缺乏眼光見識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個人必須力爭上遊。
所謂一片向上心,大抵在當時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