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清明節?(1)
清明節,又名鬼節、冥節、死人節、聰明節。與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成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明本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但是,由於它在一年季節變化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加上祭祖、寒食節又併入其中,清明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一)寒食寒食節,又稱冷節、禁煙節。它晚於上巳節,又早於清明節。通常說漢代在清明節的前三天舉行,至唐、宋兩代改在清明節前一天,後來兩者就混雜了。其起源傳說與春秋時代的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屬介子推有關。重耳曾流亡國外十幾年,介子推跟隨護駕,立過大功。後來重耳返國繼位,介子推卻躲入深山避官,無論怎麼設法讓他出山都無濟於事。於是重耳用放火燒山的方法,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抱木不出,被火燒死了。後人為了紀念介子推,即在三月禁火一個月。歷史上雖然確有介子推其人,但寒食並非自介子推開始,而是鑽木取火的遺制。人類最初不會用火,後來才使用天然火,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才發明了鑽木取火。由於取火工具基本為木質,不容易保存下來,但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各種人工取火方法,包括磨竹取火、打擊取火等。儘管如此,也注意保存火種,一旦火滅,還要借火。周代還有改火之舉,即根據不同的季節,用不同的鑽木取火工具。而每次改火時,必然換取新火,由於舊火和新火不相接,自然會事先做好許多熟食,供改火時使用,久而久之變成一種冷食風俗。唐宋之際,朝廷的尚食監還在清明節組織少年舉行鑽木取火比賽,皇帝親自觀賞,誰先鑽出火來,即可得到皇帝的獎賞。寒食節的時間,一般在清明節前一兩天。最初的寒食時間為一個月,後來改為七天、三天,最後定為一天。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寒食變成清明節的一部分。歷代詩人詠清明、寒食的詩不少,如唐代詩人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該節飲食是餳大麥粥、棗糕(子推餅)、饊子。寒食節期間,各地多有掃墓祭祖活動。當天還以麵粉、棗泥製成餅,稱子推餅,捏成燕子形,以柳條吊在門口,作為懷念介子推的象徵。(二)祭祖寒食節后即是清明節,主要活動是祭祖掃墓,這種風俗起源極其古老,可能是隨著對祖先崇拜的出現而產生的,又為歷代所繼承和發展。清明祭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家或祠堂祭祖先。漢族自古以來即有祭祖儀式,古代稱合祭,又稱袷祭,指在祠堂或太廟中祭祀遠近祖先。另一種是上墳、掃墓,又稱墓祭。有墓地就有墓祭。至今在浙江紹興清明上墳時,必在墳堆左立一石,題「後土之神」,祈求山神保佑雙親,然後祭左鄰右墓,最後祭自己家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