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談《成長》(1)
成長模型:一個人和一群人嚴平本書策劃:最近凌志軍出了一本新書名叫《成長》。這本書的題目爭論了很多次,圍繞著兩個題目《成長》和《微軟小子》,用《成長》看似比較平,《微軟小子》傾向性太強,經過商量,最後選用了《成長》。本書旨在給大家提供一個成長模型。現在教育類主題的書比較熱,一本是《卡爾維特的教育》,另一本是《哈佛女孩劉亦婷》,這兩本書實際上是講一個人的成長模型,而這本書講的是一群人,本質有很大的區別。《成長》能給家長和教師提供很多有共性的東西。寫作動機凌志軍作者:記者是我喜歡的職業。我過去寫的一些東西大家可能看到過,主要是政論性題材為主,其中兩本書屬於政論題材外的,以講故事的風格為主,一本是三年前寫的《追隨智慧》,反響比較強烈,甚至不僅大學生,還有一些中學生的反響更是強烈,討論一些受教育過程當中的酸甜苦辣,讓我覺得這是很大的話題。我本人也是孩子的父母,為孩子的教育有很多感想,可能很多父母親都有同樣的感受。自己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人,時常回想自己受教育的經歷,再看看新一代成長的過程,總有一些話想找機會說。但我本人不是研究教育的,我的職業是記者。我非常想告訴讀者,書中人物其實都與大家同樣的,只是在日後的成長當中漸漸表現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本書的整個結構,整個想法,比我計劃的時間投入多了很多,故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我寫得很辛苦,也投入了很多感情和思想。現在寫出了這本書,有些地方讓我自己感覺比較激動,有些地方也讓我自己感覺到假如我的孩子有機會重新成長的話,我會選擇另外一些方法去灌輸給他;也讓我感覺到假如我十年以前或十五年以前知道這些故事恐怕會寫出更多好的東西。這本書寫作風格與我以前寫書的風格不一樣,我在寫作過程中曾經猶豫過,是不是堅持自己原有的風格,為讀者我願意改變自己做一個嘗試。由原來的沉重到現在的輕鬆也是個很大的轉變,所以,我希望能聽到各位的意見,不僅僅是正面的,更想聽到一些批評的意見及大家的想法。今天跟大家見見面,我就很高興。這裡面有專門研究教育的專家和記者,我相信都會有很好的意見,請大家說一說,講一講。對孩子的期望很高,付出的代價很大,得到的收穫較小,為什麼?不了解孩子王極盛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青少年成長問題研究專家:我看了這本書,很有感想。很高興,因為什麼?我現在從1962北大畢業到現在,工作四十一年,前二十年搞國家科技,讓我怎麼搞我就怎麼搞,后二十年我就搞成長,我就搞人才研究。人才的成長是很複雜的東西,很多地方不弄不明白,總的來講,主觀的是心理研究,另外是家庭教育,學校和社會問題幾大塊,相互聯繫。我看了這本書後,我覺得大學生,研究生影響大一些,另外是高中生,我對北京四萬中學生的調查,他們想的主要是考大學,……。家長的定位,我也出過一些暢銷書,我對中國家長的情況,總結有四句話:第一,對孩子期望很高很高,第二,對孩子付出代價很大很大,第三,得到的收穫較小較小,第四,為什麼?不了解孩子。按這個定位還是有啟發意義。我對中國家長,做過調查研究,至少30000多例調查,對孩子成長干著急,瞎幫忙,幫倒忙,這是多年來的總結。嚴厲型家長和寬鬆型家長,嚴厲型家長不是不給自由,是把握方向。寬鬆型家長是在很具體問題上讓孩子放鬆,有積極性,對高考狀元的調查,絕大多數家對做人方面嚴格,其他自己走,自己怎麼去做,怎麼去闖……。高考狀元連續五年調查表明,絕大部分家長做人方面嚴格。成長不一定是素質具備就成長,不能只靠智力因素,對中國心理學界,第一個提出非心理機智的是我,在中國第一個提出對於情商不同看法的人也是我,情商,智商,潛能力……。在智商相同時,情商起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