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長大融資(1)
經常有許多公司經營者請教關於公司如何能籌集資金的問題,似乎有了資金,一切問題也就解決了。有一次,一個民營公司的經營者說,他的公司一切都很好,就是資金流出現問題,如果有了足夠資金,他的公司可以長大為一個全國經營的大公司。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經營者說話的時候,表現出了十分無奈與焦急的樣子。這正是許多經營者遇到的難題,公司如何不斷融資?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司的生命建立在公司的資金鏈上,公司資金鏈的長短、結構與牢靠程度決定了公司生命的長短。那麼,什麼是一個公司資金鏈的長短、結構以及其牢靠的程度呢?我們對上百家公司長大過程中的資金鏈進行了分析,總結出下面的資金鏈圖表。對於任何一個公司來說,資金鏈越長,公司成長就越快。傳統的公司通常只是從某一個方面尋找公司發展的資金來源,而成功長大的公司是從多個方面來建立自己的資金鏈。問題是在眾多可能的資金來源中,如何才能真正地組合起這些資源,形成一個有深度的資金鏈條?許多公司的案例分析表明,建立公司資金鏈的起點是公司的現金流規劃,沒有一個好的可行的公司的現金流規劃,就不可能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公司的資金鏈。路斯製造有限公司是美國一家中等規模的家族公司,專門製造小型家用電器。這家公司由於供應鏈管理的問題出現了嚴重的資金周轉問題,一方面供應商因為欠款問題停止向公司供應生產所需元器件;另一方面,銀行因為貸款拖欠問題拒絕向公司提供新的流動資金貸款。因為資金周轉不靈,公司的銷售狀況急劇下降,公司面臨倒閉的危險。對此,儘管公司的財務主管向銀行及供應鏈上下游的相關公司做了解釋說明,但實際成效微小。為了挽救公司,作為董事長的路斯接受了資詢專家的建議,靜下心來冷靜地規劃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切合實際的現金流量預算方案。在這個方案中,考慮了如何逐步歸還供應商的欠款,如何在銀行的幫助下增加市場銷售,如何改善物資儲備管理和制定賒購制度,如何控制生產成本等等。在這個先進預算方案下,路斯訪問了幾家債權最多的供應商和零售商,向他們解釋了公司的計劃,從他們那裡獲得了新的信用支持。路斯還訪問了幾家有可能貸款的銀行,向他們解釋了下一步公司的現金流狀況,使銀行確立了對公司的信心,成功地爭取到了銀行新的信貸支持。就這樣,路斯成功地通過計劃新的現金流量方案,扭轉了公司不利的財務狀況,使公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一個公司資金鏈的結構可以由現金、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可變現流動資產、公司股本、公司間應收應付往來等資產資源組成。一般來說,這個資金鏈最有利的結構組合是銀行融資佔30%左右,股本融資佔30%左右,公司間融資佔10%左右,從私募市場融資佔10%左右,可變現資產佔10%左右,其他渠道融資佔10%左右。一個資金鏈殘缺的公司,通常情況下是沒有辦法用上述各種資金資源來構建公司的資金鏈,而是依賴於過去習慣形成的某一方面的資金來源—最常見的是依賴於銀行貸款,尤其是亞洲國家的公司比較習慣於依賴於銀行,而國內的很多公司通常也過分依賴於單一的銀行融資渠道。這種單一的資金鏈結構會給公司帶來較大的風險。1998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之所以產生多米諾骨牌的連鎖債務效應,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亞洲公司的資金鏈結構比較單一。有一次,一個專門研究民營公司經濟發展的學者對我們說,中國民營公司的起家及快速成長,幾乎全部依賴於銀行資金的支持,他們的發家模式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與銀行搞好關係,以借來的資產或所有權為基礎,向銀行做事後抵押,在取得銀行貸款后再買入資產抵押給銀行。這是一個先有負債後有資產的公司發展模式。我們暫且不論這是否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不可爭辯的事實是,相當多的公司是通過負債實現其資本的擴張。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范博士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果先有一隻不會下蛋的雞,或者先有一隻無法孵化的蛋,那麼,無論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都無法孵出新的雞或者是產下新的蛋。公司的資產與負債的關係就如同雞與蛋的關係,重要的不在於是否先有負債,而在於負債形成的資產是否能夠產生正的現金流,並且足夠償還負債的本金與利息,這樣的負債才是積極的。在構建公司資金鏈的過程中,公司資金鏈的牢靠程度與否,取決於公司負債的構成與運用的效果。在上面的資金鏈圖表中,我們列舉了5個影響公司資金鏈牢靠程度的因素,歸納到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公司的資金運用,要使公司能夠產生正向的財務收入並使公司有足夠的現金可供支付各種開支以及財務費用。IBM公司在1979年10月發行了一次美國公司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債券,由5億美元的7年中期債券和5億美元的25年長期債券組成,共計10億美元。這筆發債的收入被用來支持IBM新產品的生產及市場推廣,由於IBM的產品銷路暢通,這筆10億美元的債務轉化成數倍於其債務的資產收入,對IBM當時的成長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美國斯坦頓化學製品公司(Stanton)為了擴展其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在1984年計劃籌資兩億美元。當時的考慮是通過發行兩億美元的債券來實現這個計劃。公司內部的非主流意見認為,發行兩億美元債券的成本要遠遠高於發行兩億美元新股的籌資成本。他們通過細緻的財務計算,證明發行債券的結果將使公司在幾年後形成巨大的財務負擔並出現實際的財務虧損,而通過股本融資的方式會使公司產生正的現金流收益。儘管在當時發行債券遠比發行新股籌資容易,但公司決策層在聽取了意見並進行詳細論證后,採納了少數派的意見,最後成功實施了發行兩億美元新股融資的方案。由此可見,一個公司的融資不能完全依賴於過去習慣的做法,應當從一個更廣的資金鏈的角度來考慮公司的融資成本以及它所帶來的實際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