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些書擺在我的面前
曾經有一些書擺在我的面前,我居然很珍惜中學時代的讀書生涯乏善可陳,大多屬於功能性閱讀,比如背誦《名人名言》好讓自己的議論文有說服力等等,如果看點兒與高考升學無關的書,就會被聯想到可能落榜。但文明的火花是誰也攔不住的,就像馮雪峰讚美盜火的普羅米修斯:「而反抗簡直是天性」。《作品與爭鳴》,說來奇怪,當我在腦子裡梳理中學時代讀過的書時,第一個想到的居然是這份雜誌。當時幾乎所有的文學雜誌都很暢銷,我不至一次地在如今已經成名的文化騙子家裡看到那個年代一期不落的《當代》、《收穫》、《中篇小說選刊》之類,而導致這本雜誌走紅的原因當然是「爭鳴」那個詞。此外時代文藝出版社的「新時期爭鳴作品叢書」也風行一時,我在那裡讀到了至今仍認為是最棒的當代小說《波動》(4)。儘管現在看起來爭論的由頭和觀點都那麼可笑,但被允許進行爭鳴,無疑是一個時代最大的驕傲。《朦朧詩選》,這是我見過的脫銷次數最多的一本書,屢次去書店購之不得,都說賣完了。等到終於買到手,已經是大學畢業后,此時早已將其中的大部分詩抄了一遍背了數遍,再看一下版權頁,印數已達數十萬,實在不可思議。聽說有人送給心愛的姑娘一盤錄音磁帶,在克萊德曼優美的鋼琴伴奏下,那廝煞有介事地念著舒婷的詩,第一句「也許我們的心事,總是沒有讀者」,就把那姑娘煽哭了。還有拜倫雪萊泰戈爾(哦,有人記得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的《青春詩歷》嗎?),那是一個詩歌被大聲朗誦的年代,而我正處於極度需要詩的年齡,這是最幸福的合拍。《尋找回來的世界》,這本小說是著名詩人、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部長賀敬之先生的太太柯岩女士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妻因夫貴,但至少是小說因電視劇貴,成為文學與影視聯姻的首個範例。本來我對小說毫無興趣,但迷上了同名電視劇里冷酷的「伯爵」謝悅(許亞軍飾),於是將這部小說找來看了一遍。如今再度回憶起它,聊以紀念青春期的同性偶像崇拜。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這是我上高中后看到的最美味的書。《從地球到月球》,人類要完成登月大計的時候,一家劇院卻在上演莎士比亞的《無事生非》,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幸虧老闆識時務,急忙改成《皆大歡喜》,才讓人民皆大歡喜。還有《神秘島》,流落荒島的哥幾個為水手潘克洛夫偷偷種了些煙葉,然後把卷好的煙捲遞到他的嘴上,為他點著。煙癮憋了好幾年的潘克洛夫「那忠厚誠實的面龐發白了」,他用粗壯的胳膊把夥伴們挨個摟了一遍,然後說了一句我至今記得的話:「我們的交情要繼續一輩子的。」《風流才女石評梅傳》,這本書流行時我正上高三,看得蕩氣迴腸,擠出許多寶貴的學習時間來抄錄石評梅凄艷決絕的詩句。仔細想起來,石評梅的一生還是很符合當時人們的理想的:才貌雙絕、被革命者俘虜的芳心,「生如閃電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的情人,「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的堅守。上大學后宿舍老二被我們稱為「金石專家」,肉慾的他喜歡《金瓶梅》,純情的他喜歡石評梅,故得此號。金庸,這已經不用多說了吧?一段逸事是,我的師兄當年在《中國青年報》實習,寫的文化通訊中有一句為「如今的中學生愛看金庸、瓊瑤」,被明察秋毫的校對人員執意改成「如今的中學生愛看金庸的書、瓊瑤的書」,弄得他幾欲懷疑人生。香港八三版《射鵰英雄傳》上演時,我正值中考,根本不敢看。後來看了流傳到內地的原著,再有機會看該劇,覺得真是垃圾。拍了新版《射鵰》的張紀中先生也說那一版是垃圾,儘管我倆的參照物不同,但說明姓張的人都是這麼耿直。1987年,我如願以償地考入大學。報到不久,就和同年級的新生被悶罐車拉到山西臨汾軍訓,獨臂將軍余秋里為我們壯行。在那片黃土地上,一個陽光普照的下午,我和同宿舍的老四掛在雙杠上打磨肱二頭肌,憧憬起即將拉開大幕的大學生涯,興奮不已。「證明我,沸騰的沉默」。我們可是要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啊,一定不能讓這四年虛度。我們制訂了雄心勃勃的成材計劃,閱讀計劃當然是最重要的部分,因為以我們當時貧乏的想象力而言,實在不知道除了讀書,還有什麼是成就事業的有效途徑。在我們的計劃里,大一的第一學期,要將《魯迅全集》通讀一遍。回到北京,我和老四先騎自行車去海淀文化用品商店,每人買了好幾摞讀書卡片,準備好好做讀書筆記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然後,我們懷揣借書證,進了學校圖書館。如果拍到電影里,這一部分肯定要用慢鏡頭的,還要有雄壯的背景音樂。但是,十七歲男生的雄壯,其實是很那個的(5)。那幾百張讀書卡片,我們都只用了不到六張,其餘就像貞節的良家婦女一樣,伴隨著我們從畢業到工作再到換工作,始終是守身如玉。《魯迅全集》?實在是看不下去啊。更可悲的是,由於該讀書計劃的第一項就太過艱巨,所以嚴重耽誤了後面書目的執行,結果——這個滴水不漏的計劃漏得滴水不剩。若干年後,我終於有錢買了一套屬於自己的《魯迅全集》,強忍著痛苦,看了前三卷。如今能記得的,只有《鑄劍》中眉間尺的母親教訓他的話:「你都十六歲了,性情還是那樣,不冷不熱的,怎麼可以呢?」看得我悚然一驚。然後母親又對他說:「你從此要改變你優柔的性情,用這劍報仇去!」在印象中,我看到這裡時,是在內心向魯迅恭恭敬敬地鞠了個躬的。對於當時正徘徊猶豫在十字路口的我來說,有這一句話就足夠了。十六卷一套的《魯迅全集》,對我能有這麼大的提醒,也足夠了。《魯迅全集》為什麼看不下去呢?除了麻將、戀愛、懶覺等更有吸引力的誘惑外,還有很悲哀的一點是,不是不想看,而是在看之前已經被別人看過了。別人看過不要緊,問題是別人的眼光變成了自己的。魯迅是中學課本里被選入最多的作家,他的文章還都是重點。每一篇魯迅的文章,老師都說成是重點中的重點,肯定要考的。於是我就迅速把老師傳授的那些文字背得流熟,並深深地烙入了自己的心靈:描述了……,揭露了……,批判了……,揭示了……,反映了……,諸如此類大家都不會陌生的文字。就靠這股老實勤奮勁兒,我在學業上一帆風順考入大學。回過頭來再想捧讀魯迅,發現教科書中「描述了……,揭露了……,批判了……,揭示了……,反映了……」之類的話全隱隱約約浮現在字裡行間。閱讀的快感全沒。同樣的悲劇發生在《紅樓夢》身上。在讀到《紅樓夢》之前,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和論文和賣弄學問時的談資,「紅學」文章反倒讀了許多。於是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雖然沒有完整地看過《紅樓夢》,但關於《紅樓夢》的主題思想段落大意版本淵源包括各種紅學流派和觀點什麼的俺也什麼都知道;雖然特別想看一遍《紅樓夢》,但一捧起《紅樓夢》就全是各種「紅學」文章在靈魂深處亂飛,弄得自己都懷疑自己,那種發自自我本真狀態的感動和感悟在哪兒?不好意思,《紅樓夢》就這樣也被我弄傷了。這就是我所認為的讀書的最悲慘境界。「曾經有一些書擺在我的面前,我居然很珍惜,等到讀過之後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能夠給我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說:『去你的』。」(6)謹以這句話,獻給我下面說到的這些書。其實不是它們惹的禍,只恨我把閱讀的順序弄錯,在原著之前,看了這些品評原著的著作。——僅有讀書的**還是不夠的,還要抗拒那些不該讀或不該先讀的書。《紅樓夢學刊》,那是在1986年,市圖書館要賣掉一批存貨。我和同學巴巴地趕過去,在充分考慮了自己的支付能力和性價比之後,我用四元錢買了十二本《紅樓夢學刊》,這是季刊,共計三年的。為了對得起那四元錢,我將這些書基本上全都看了。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我還沒有看過《紅樓夢》呢。《外國文學名著題解》(上下兩冊,共兩元九角)、《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一元五角),這兩套書均屬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青年文庫」系列,將中外名著言簡意賅地一網打盡。這兩套書我看得都很仔細,使得別人提到任何名著我都宛如看過的樣子,學問大得很。但我看得太認真了,認真到滲入我的記憶中,使得我以後有機會讀到原著的時候,都像在吃別人嚼過的糧食一樣。《語文報》,這份報紙由位於我曾經軍訓過的山西臨汾的山西師範大學主辦,當年可是所有中學生的必備讀物。記得裡面有一個專欄叫「文學形象畫廊」,介紹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語言有趣,配以生動插圖,所以很受歡迎,連載了許多期。通過這個專欄,我知道了葛朗台是吝嗇鬼,奧勃洛摩夫是大懶漢,別里科夫是套中人。是啊,理解得多透徹。按照這個專欄的說法,哈姆雷特是優柔寡斷無病呻吟的典型。但有一年,我沉浸在莎士比亞的原著中不能自拔,再看哈姆雷特,對他的猶疑和掙扎充滿了同情和敬意。一個人,承擔著自己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做著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連放棄的權利都沒有,真的是「一生一世都不會快活」(楊過在離別之際對小龍女這麼說),有什麼可奇怪可指摘的呢?不禁懷疑那個專欄的說法:葛朗台真的是吝嗇鬼嗎?奧勃洛摩夫為什麼選擇像一攤泥一樣的生活而懶得跟這世界較勁?別里科夫自己就願意當套中人嗎?終點又回到起點,發現自己已投入到另外一個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