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鍊堅韌(5)
施琅羈留京城十三年的生活,因此畫上一個血色句號。八月十四日,施琅將要離京啟程,康熙帝設宴瀛台,為他餞行。
同時,賜他鞍馬一匹。皇上神色凝重地叮囑施琅:「爾至地方,當與文武各官同心協力,以靖海疆。海氛一日不靖,則民生一日不寧,爾當相機進取,以副朕委任之至意。」康熙帝神色凝重,自有一番道理。
對於台灣問題,一直存在主張和平談判與主張武力解決兩種聲音,只不過隨著形勢的變化,時而這種聲音高一些,時而那種聲音高一些。
時光流轉到康熙二十年,朝廷內主張和談的聲音佔據上風,普遍認為,攻打台灣要渡過如此險遠的一片海洋,海風巨濤變幻莫測,想要長驅直入克敵制勝,實在難有勝算。
當時,主張武力攻台的只有內閣學士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聖、福建巡撫吳興祚等人,聲音微弱,屬少數派。
但康熙帝力排眾議,毅然採納少數派的主張。宴會上,施琅提出一個請求,要皇上派御前侍衛吳啟爵隨同征台。
康熙帝聽罷,欣然同意他的請求。施琅這一手很高明:這等於主動要求皇上派心腹監視自己,使皇上心中的那個疑團徹底去掉。
經過皇城十三年曆練,施琅已成為老到持重的帥才。在皇上眷望的目光中,施琅踏上重返東南海疆的路。
蓄積十三年的綿厚陰霾,此刻化作痛快淋漓的電閃雷鳴射向東南。車馬疾疾行,施琅回首、再回首,作別京城,作別銘心刻骨的十三個春秋。
十月初六日,施琅抵達廈門視事。為防止總督、巡撫、提督之間彼此掣肘,上疏提出
「臣職領水師,征剿事宜理當獨任」,要求給予專征之權。但康熙帝沒有全盤採納他的建議。
當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命福建總督姚啟聖統轄福建全省兵馬,同施琅一起進取澎湖、台灣;命福建巡撫吳興祚負責刑名錢糧諸務,提供後勤保障,但不必隨同進剿。
就在施琅整治戰艦、督練士卒、製造軍械之時,海峽對面台灣島上的鄭克烈蒼詰鞅步剛健
澎湖為台灣門戶。鄭克僚刪拷剛腳旌。他命劉國軒駐守澎湖,拜他為正總督,以征北將軍曾瑞、定北將軍王順為副總督,調水、陸師增援澎湖,修戰艦,築炮壘,並派密探細作偵探對岸軍事情報,厲兵秣馬,以待清師來犯。
戰鼓越擂越緊,鄭克列鬧杏行┓⑿欏4涌滴醵十年起,台灣接連三年遭受旱災,期間又數度遭受暴雨洪水侵襲,飢荒並仍,每石米賣到五六兩銀子。
百姓難以生存,活活餓死很多人,土著部落伺機造反,形勢越來越嚴峻。
在這種情況下,又傳來清廷重新起用施琅揮師攻台的消息,鄭克糧轄裘胛段筇岫劍諤ㄍ迓苟乓淮擠潰徊階骱糜階急浮
到康熙二十二年二月,飢荒更加嚴重,餓死者越來越多。初八日,鄭克簾閂商煨酥萘晝竦指V藎思ζ羰ィ扒蠛吞浮
姚啟聖被打動了,知會施琅,建議
「以撫為善策」。施琅對此持不同看法,總督、提督兩人各持一端,和議未成,林珩不得不打道返台。
施琅想撇開總督、巡撫專征台灣,已令姚啟聖很不滿意;現在,在對台策略上施琅又針鋒相對,兩人關係進一步僵化。
施琅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他明白:在揮師打下台灣之前,首先要打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戰勝主和派。
十二日,施琅上疏請求調遣興化、江東陸兵三千人配船進剿,獲得康熙帝批准。
實際上,這是施琅探出的觸角,看看這會兒皇上心中的天平,是傾向武力攻台還是傾向和談招撫。
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令平陽總兵官朱天貴及所部仍留福建,在後策應,聽施琅調遣。
這表明,康熙帝是傾向於武力攻台的。四月十六日,姚啟聖、萬正色聯合上疏,陳奏進剿台灣
「三不可行」。這一次,姚啟聖倒向萬正色一邊。施琅則截然相反,上奏提出,目前正值攻台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水師已作好進攻準備,台灣鄭軍
「滅在旦夕」。主戰主撫,雙方各不相讓。在此期間,姚啟聖對施琅多方掣肘。
施琅原擇定農曆四五月間進軍台灣,因為這時正行南風,對清軍水師出擊有利,過了六月,遭遇颶風概率大為增加,出師不利。
出身行伍、擔任福建軍事首領已久的姚啟聖,不會不懂這一常識,但他蓄意挑起南風進軍有利還是北風進軍有利之爭,從五月初七至十六日,爭執不休,還借故阻撓施琅出征,以至拖到六月,差點貽誤軍機。
施琅明白姚啟聖的用意,斷然越過頂頭上司,直接上書康熙帝,堅持自己的對台用兵主張,索性將姚啟聖掣肘之事挑明,要求皇上
「獨任臣以軍事,令督撫二臣催載糧餉接應」,斷言如由他一人指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台灣
「何難一鼓而平」,並且立下軍令狀,宣稱
「若事不效,治臣之罪」。這時,姚啟聖也上書皇帝,陳奏台灣劉國軒又派員抵福建議和,條件與上年一樣,台灣依照高麗、琉球等外國模式,稱臣進貢,但島上官吏、將士、百姓不剃髮、不遷往大陸。
實際上,鄭克琳庖環至閻髡牛壇辛似涓鋼>虜АV>咸ú瘓茫誑滴趿甌襯娓蓋字3曬σ庵跡
「東寧(台灣)遠在海外,非屬版圖之中」,「今日東寧,版圖之外另闢乾坤」,決意分裂割據,在台灣另行立國,並要求清王朝
「以外國之禮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