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鴨與感悟/郭峰
時常有朋友問,在《訪談》這麼久,肯定有不少有意思的事吧.每逢這時候,看著對方好奇的眼神,我常常語塞,不知從何說起.或許我們經歷的事在別人眼裡都是挺有趣的,只是這些事幾乎每天都要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烤鴨好吃,天天吃,也就不覺得有味了.五年前剛來《焦點訪談》的時候可不是這樣,那時也和我現在不少朋友一樣,對這裡的一切充滿了好奇.當時的訪談已經天下揚名、婦孺皆知了,一個"
新來的"
,初來乍到18天就趕上了最能唬人,也最體現評論部個性的"
二五演"
,全新的機制,全新的人際關係,在這裡下屬可以肆無忌憚地開著領導的玩笑,而沒有秋後算賬之憂,讓我這個自以為已有八年新聞從業經驗的"
老新聞"
開了眼,所有的一切既陌生又新鮮.從來沒吃過烤鴨,吃第一口的時候,總是美滋滋的,並且充滿著更多的期待.緣起與《焦點訪談》結緣還是因為一個電話.電話是崔永元老師打的.當時已經是中國大陸TalkShow第一人的崔大腕問我這個從前的小同事願不願意到評論部來.儘管身邊已經有一些同事先後到了央視,進了評論部,進了訪談,但自己還從來沒動過這個念頭.我以前那份工作還不錯,大學畢業后就分到那家中央級新聞單位,各方面情況一直都不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估計三十歲以上的人都能理解,多年的傳統教育讓我們都非常看重鐵飯碗的金貴.老實說,那個電話確實把我折騰得夠嗆.那幾個晚上雖說不上不眠之夜,也是輾轉翻側.幸好當時就業形勢沒有現在這麼嚴峻,否則的話還不知道要再折騰幾宿.最終讓我下定決心的是似乎不相干的一件事.我們那兒有幾個上了年紀的老編輯,當時心思一動,一想那就是我二十年後的樣子,真有點不寒而慄,還是趁年輕再折騰一下吧。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我的同事包軍昊也接到了這樣一個電話,我們倆不謀而合雙雙辭職到《焦點訪談》又做了同事。不誇張的說,我們以前那個節目組對訪談的貢獻還是挺大的,先後有王同業、法展、小包和我四個人到了訪談,還有三四個人到了評論部的其它部門。起初崔老師是準備介紹我們到時空報道節目組的,結果陰差陽錯進了《焦點訪談》記者一組.進了訪談大家都明白,甭管誰介紹的,關鍵還是練活兒,節目做不好,就是天王老子,也沒臉呆下去.還好,這一呆就是五年.感謝崔永元老師.怪不得那麼多人喜歡他.他確實有魅力,一個電話就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親歷焦點訪談這麼多年一直深受上下喜愛,倍受各界重視和矚目,上至中央領導,下到普通百姓都給予訪談莫大的支持和肯定.於是,但凡有重大事件發生,焦點訪談更是當仁不讓,首當其衝.訪談的常規節目多是編導、攝像單槍匹馬、單打獨鬥。而重大事件的報道則是集中了訪談的優勢兵力,進行大兵團作戰。這幾年,我有幸多次參與了一些重大事件的報道。比方說,批判**的報道,我駐南使館遇襲事件的報道,**報道以及幾次兩會的報道。這些報道基本上都是由專人提出策劃方案,然後前後期各司其職、分工協作。由於重大事件的報道,時效性比較強,一般都是頭一天商量方案,第二天分頭工作,當天下午就要編輯、合成、播出。由於各個環節絲絲相扣,一個環節出問題就可能影響整個節目的順利播出,所以這時候反倒比做常規節目壓力大,誰都不想關鍵時刻掉鏈子。每次參與這樣的合作都能感受到訪談的團隊精神和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必勝的強大戰鬥力。常常在一天忙過之後,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吃盒飯,相互開著只有自己人才能明白的玩笑,一邊看著辛苦一天的結晶在順利播出,可以說最幸福的時刻莫過於此了。有的重大事件的報道要到外地、到事件現場去採訪,我有幸參與了王偉撞機事件和我國首次載人航天發射的報道。記得2001年4月,我和同事王守城兩人在海南陵水基地的一間醫務室里整整呆了半個月。白天有工作,時間還好打發,晚上就有點難熬了。電風扇一吹一宿,還是架不住酷暑和蚊蟲的襲擾。最難受的是在海上,當時我們乘坐我軍一艘獵潛艇出海搜救王偉,海浪太大,連我海軍士兵都扛不住了,跟著我一塊吐得不亦樂乎。吐得人都快站不起來了,可工作才剛剛開始,還得硬撐著去採訪、出現場。最好玩的是,我暈船的時候,守城一點沒事,一邊笑我,一邊扛著機器到處拍攝。可下了船,看著自己拍的船行進和海浪的鏡頭,守城不行了。神五發射的時候,我和同事邢旭東可以說是距發射架最近的電視記者了,大概也就七、八百米,安全距離應該是三公里左右。不是我們不怕死,而是航天城人言語間的自信影響了我們,人家楊利偉都不怕我們還怕什麼。雖說對發射充滿了信心,可是我們對發射過程中的知識是一無所知。記得倒計時過後,一聲巨響,從底座冒出白、黃相間的煙霧,還有一股嗆人的味道,過了幾秒,火箭才沖了出去,箭體上還掉下來不少東西,當時就聽老邢說,「完了,完了「,嘴上說著,可機器一直沒停,直到火箭看不見了,我們才知道發射成功了,剛才那一切都是正常現象。值得高興的是,由於是順光,距離又近,所以我們拍到了迄今為止最漂亮的神五升空的鏡頭。焦點訪談出頭露面的往往是主持人、記者,而觀眾看到的那些優秀的節目、精彩的畫面都是幕後一批出色的攝像記者拍攝而成的,他們的名字雖然不為人所知,但一個好的作品沒有記者和攝像的精誠合作是不行的。據說做烤鴨也有許多道工序,最後食客享用的美味就是各個工序共同努力的結果。體驗時間過得真快,一晃焦點訪談十歲了,我在訪談也已經五年了。或許最初的新鮮早被習慣所代替,曾經的風風火火,年少輕狂也被沉穩取代,就連烤鴨也不覺得有味了。但烤鴨畢竟是烤鴨,千百年來它都是我們飯桌上的一道美味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