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軍:讓我們不再冷漠
文/凌志軍一周前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消息:上海有所中學在教室里安裝攝像機,將一男一女兩位學生在自習課上的親熱行為拍攝下來,又在全校播放。兩個孩子心靈因此蒙受極大傷害,甚至想到去死。學校的理由聽上去堂而皇之:整頓校園紀律,樹立道德新風。但是學生不服,還將學校告上法院。這場被教育者與教育者的訴訟尚未結案,我所能知道的是,在這所學校里,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幾乎沒有人公開站在兩個孩子一邊。這兩個孩子每天感受到的,不是冷嘲熱諷就是冷眼旁觀。這是一個極端的事例,但它的確包含了我們國家教育中一些很要命的問題。現在,放在我面前的這部書稿,就是談論這些問題的。作者就職於大學,應該算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由他來檢討我們的教育,顯得特別耐人尋味。我近來常常接到一些學生的來信,他們無一例外地對我傾訴自己學習時的痛苦,傾訴對老師對父母的失望。但是我也聽到他們的老師和父母說,「這些問題我都知道,可是我又有什麼辦法?」大家都在私下裡發泄對教育的不滿,但是卻又傾盡全力跟著考試的指揮棒走,一旦「成功」,就有一種「解放」的感覺,失去了學習的激情,也失去了改革教育的激情——也許這種激情在很多人身上從來就沒有過。他們中間有些人是要留在學校里去教育別人的。但是在今天的大學,一個一流的人才願意留下來做老師,並且真正把熱情傾注於教育,已經是一件罕有的事。所以我不得不說,我們的學校不僅正在讓學生為自己的優秀付出代價,而且正在失去優秀的老師。本書的一個貢獻,在於作者很誠實地給我們描述了大學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還包括一些高級知識分子乃至院士的狀態。今天的大學,學生的問題很大,教師的問題更大。因為二流的教師不可能教出一流的學生。讓我們回憶一下自己讀書期間所遇到的教師,有多少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多少值得我們欽佩?我接觸過不少做人做事都很成功的人,他們都會談到自己曾遇到好教師;我還接觸過另外一些人,他們在回憶過去時,總覺得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得到好教師的教誨。事實上,我們國家能夠永留學生記憶中的好教師,真是太少了,按照我的不大完整的估算,不到總數的5%。一個教師讓學生失望,甚至讓學生蔑視,不僅在於他的教學水平低,更在於他的做人水平低。從長遠看,真正讓學生不能忘懷的,不是教給他們如何考試的老師,而是教給他們如何做人的老師。我在美國曾看到一個七歲的孩子,上小學第一天放學回家,爸爸問,今天老師教了什麼,孩子回答:「老師告訴我們不要傷害別人。不要傷害別人的身體,也不要傷害別人的心靈。」這孩子上學的第一天就是學到了這句話。很顯然,這是在教育孩子怎樣做人,怎樣與別人相處,怎樣與社會相處。而在我們的學校里,一年級孩子的第一節課上,老師一定會諄諄教誨,要抓緊時間,好好學習,爭取第一名。這種衡量成功的標準促使我們的孩子只在乎第一名,只關心自己,只追求戰勝別人。家長也在有意無意地逼迫他們走上這條道路。今天我們的國家許多地方瀰漫著自私自利的風尚,瀰漫著對社會、對他人,尤其是對弱者的冷漠,應當說,在我們的孩子踏進小學時就種下了禍根。可惜很少有人注意到。育人的意義既廣大又深遠。教育出了問題,會在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中產生惡果。事實上,我們的教育制度的確發生了一些帶有全局性的負面影響,我們的優秀人才,正在為他們的優秀付出代價;我們的社會,我們每個人,也將為此付出代價。現在,有這樣一個人來關注、討論教育的問題,是一件好事。但是,教育不僅僅是教育者的事,不僅僅是孩子和家長的事,解決教育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力量,需要每一個人都來關注。有人曾對我說,改變現存的教育制度,我們有心無力。我回答,既然我們無法改變教育制度,那麼就讓我們改變對教育的看法。我看到無數例證,在同一種教育制度中,也會造就不同的人。真正優秀的人通常不是因為他們擁有不同的教育體制,而是因為他們對教育的看法不同。至少我們可以讀一讀眼前這本書,它能讓我們不再對教育的問題冷眼旁觀。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