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穿越古代當媒婆(19)
因為是王媒婆做東,再加上幾人成立的協會以王媒婆為首,所以小漠幾人都在等王媒婆動筷。
王媒婆用筷子夾了一塊白切臘雞放入用餐的碗中,招呼眾人,「姐妹們不要客氣,都動筷吧!也嘗嘗這嘉定第一樓的菜肴是否名不虛傳。」
討論了一上午,眾人早已飢腸轆轆,幾人也不在推辭,紛紛動筷。
小漠早就看上了那一盤小炒河蝦,除去配料外,收拾好的河蝦在盤中擺放的整整齊齊,紅紅的外殼下包裹著潔白的蝦肉。
在盤子中但是不覺得,夾上一隻蝦,發現這隻蝦的蝦線已經被技巧性的剔除,絲毫沒有影響蝦的完整性和美觀性。
在現代小漠倒是經常吃蝦,不過都是各類大蝦鍋,自然是用手戴上一次性手套來將蝦肉剝出,去掉蝦線。
可現在眾目睽睽之下,又沒有輔助用具,總不好直接用手吧。
小漠仔細瞧了左右兩人,坐在自己右手邊的孫媒婆倒是和自己夾得一樣,不過她倒是直接放入口中,直接將一整隻蝦囫圇吃掉……
而坐在自己左邊的錢媒婆吃的是清炒萵筍,沒法參考。
小漠自我做了心裡建設,只得用牙齒使出絕技,「掐頭去尾,直搗黃龍」之法,將蝦仁吃到口裡。
蝦肉入口Q彈,鮮嫩,輔料的蒜蓉香味,辣椒香辣味完美的融合入蝦肉,使蝦肉除了本身的鮮美,又增加了濃香的后味。
小漠開心的吃著蝦,笑咪咪的聽著耳邊系統傳來的美食積分「+2」的悅耳聲音。
果真,吃美食的同時還能增加美食積分什麼的,果真是吃貨最大的追求了!
再來一塊白切臘雞,白切臘雞與白切雞不同的地方在於臘雞乃是事先經過腌漬煙熏過,吃起來更有一分松枝香在裡面,再加上因為製作工序的原因,肉更加勁道入味。
而白切雞講究一個鮮,嫩,選擇時候正好的雞,將雞蒸熟后,切成大小合適的形狀,再淋上調製好的料,吃起來滑嫩可口,絕不會覺得肉太瘦太柴。
淺淺的品嘗了兩個肉菜過後,小漠看上了清炒萵筍,翠綠的顏色總是讓人心神放鬆,而做成菜肴,除了挑食者,一般人總是無法抗拒這一抹新鮮爽口的誘惑。
而素菜做得好,才最能提現一個廚師對火候,對用料的把握。
果然萵筍經過清油的烹飪,爽脆猶在,顏色仍是清綠透亮,可見廚師火候的把握,過一分顯老,少一分則顯生。
聽著耳邊果真又傳來輕輕兩聲「美食積分+2,+2」的悅耳通知聲,小漠覺得嘴中的菜更添一份美味。
一邊吃著這來自嘉定第一酒樓大廚做的菜,一邊期待另外一道肉菜和一道湯,看其他吃飯的食客們一幅幅熱火朝天的面孔,悠哉悠哉,好不快樂。
「你們這是做的什麼菜!還好意思說是嘉定第一酒樓!還帶著御廚的招牌呢!我看都是浪得虛名吧!」
一聲挑釁的聲音從二樓包廂傳來,頓時使剛才還算熱鬧的一樓大廳為之一肅。
正沉浸在美食享受中的小漠也為之一驚,接著又是一樂。
沒想到吃個飯還能遇見電視小說中經典情節,是敵對勢力的商業競爭,還是紈絝子弟惡意找茬?是御廚敵人以報當年宮中之仇,還是吃完飯沒帶錢想吃霸王餐?
歡迎關注大型探秘現場《走近福壽居》。
「這位貴客,您要的這份宋嫂魚羹,小店一直都是這樣做的,請貴客息怒呀。」
一陣盤子掃地聲過後,傳來小二略有驚慌的辯解聲。
而掌柜的也已經說著樓梯來到了二樓名為「萬客居」的包房。
「這位客官,這道宋嫂魚羹可是我們這裡鼎鼎有名的吳大廚做的,他的師傅可是宮裡的御廚呀,怎麼可能有錯呢?」
劉掌柜走進包房一看,這一夥竟有三人,人雖少,可身上穿的布料那可是只有顯貴之人才可穿的少有的綾羅綢緞,不由心裡一個「咯噔」。
本來懷疑是其他商業競爭對手不服氣來找事的猜測,被排除了,畢竟能穿得起這等綾羅綢緞之人,怎麼可能會被那些上不得檯面的商人所收買呢。
不過,要想挑剔福壽居的飯菜,那可真是雞蛋裡挑骨頭,畢竟有御廚徒弟在這裡掌勺,再加上從未聽人說過這裡的菜肴不對,吳掌柜心裡底氣確是很足。
「不會做就別做,怎地拿這些菜來糊弄人,御廚徒弟做的就不會有錯了?我還吃過御廚做的菜呢!今日不給我個說法,我就不走了!」柳一宇說道。
原來這柳一宇乃是當朝禮部尚書幼子,上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
他不像大哥柳一智那般自小喜愛習文,後來更是以天縱之資弱冠之年考中進士,更得公主青睞,現在任職翰林院,負責修書。
更不像他二哥柳一軒自幼不愛文學愛武術,對行軍打仗更是上心,拗不過他的柳尚書只能放他去邊關,反而讓他如魚得水,如今也算是做了小將軍。
人說龍生九子,各個不同,這柳一宇自找竟然不愛文來不愛武,偏偏喜歡品嘗各類美食,再者上邊有兩個哥哥也算擔得起大任,便對他放任自流了。
這柳一宇自從滿了十三歲,每年便帶著兩個隨從從京城出發,到大江南北去尋各種美食,哪裡有美食,哪裡便有他的足跡。
他也並不是一事無成,他在京城開了一家薈萃大江南北的美食的酒樓。
每次出行吃到好吃的,便想方設法或挖走那個廚子,或想方設法讓侍從學到手藝,每年回京城時候,便是酒樓食譜更新的時候。
達官貴人,美食老饕,平民百姓,總也喜歡去嘗鮮,是以生意越來越紅火,也掙了個盆滿缽滿。
這一次是走到了嘉定。
柳一宇從一本雜記上看到了「宋嫂魚羹」的典故,不由得想嘗嘗這傳說中宋嫂魚羹的味道。
據說,宋嫂原是北宋汴京一位民間女廚師,以擅長製作魚羹而聞名汴京,因為嫁給宋家排行老五的先生,被大家昵稱為宋五嫂。
至南宋時,宋五嫂一家南遷,在西湖蘇堤下繼續賣魚羹,以維持生計。一日,宋高宗乘船游西湖,船泊蘇堤下,身旁服侍的老太監聽見有人以汴京口音叫賣,多瞧了幾眼,就認出這人竟是當年在故鄉賣魚羹的宋五嫂。
宋高宗一聽,油然升起他鄉遇故知的情懷,於是召宋五嫂上船晉見,並且命她端上拿手的魚羹來獻;高宗一面享用魚羹、一面與宋五嫂聊起家鄉事,兩人相談甚歡,所有的前塵舊事都湧上心頭,讓這碗美味的魚羹更添了一份家鄉情!高宗於是對魚羹讚譽有佳,特別賞賜文銀百兩給宋五嫂,這事一傳開,「宋嫂魚羹」就此揚名全杭州城。
雖說傳說不能全做真的,但是據描述上看來,宋嫂魚羹選材精細,製作好后,魚羹色澤悅目,鮮嫩潤滑,味似蟹羹。
柳一宇對這用魚做的味道卻像是蟹的宋嫂魚羹有了極大的興趣。
他領著兩個侍從嘗遍了嘉定城大大小小的酒樓,今日抱著很大的期望來到這福壽居,本想能夠得償所願,誰知卻事與願違。
他本不是多麼衝動的人,可這福壽居做的宋嫂魚羹也相差太遠,再加上這家酒樓吹噓的太厲害,讓人生出極大希望,現在失望更甚,讓他忍不住便發了怒。
柳一宇下定決心,這福壽居不給個說法,他定要讓人知道這福壽居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如果讓小漠知道,只能感嘆一句,這是一場由虛假廣告引發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