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意義(1)

歷史意義(1)

被擊傷的日軍。縱觀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20餘次會戰,徐州會戰無疑佔有重要地位。正如周恩來所說的,以台兒庄為代表的徐州會戰的勝利「雖然是初步的,但它的意義卻很大」。一、鼓舞了抗戰的中**民自「七.七」事變以來,面對日軍的步步進逼,全國各族人民期盼南京國民政府能夠組織、領導中國人民起來抗戰,將日本帝國主義從中國的領土上驅逐出去,爭取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南京國民政府也作了不懈努力。在「八.一三」事變爆發的第二天,首先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表示「實行自衛,抵抗暴力」。緊接著,蔣介石下達總動員令,自任陸、海、空軍總司令,一方面指揮軍隊抗擊日軍的瘋狂進攻,一方面接受**關於國共合作的建議,承認其合法地位,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日。這些舉措,對中**民抵抗日本侵略是一極大的促進和推動,全國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局面。在日軍的大舉進攻面前,南京國民政府幾乎動用全部軍事力量對日作戰,先後進行了多次重大戰役,打了許多硬仗。但由於戰爭指導的失誤和軍隊戰鬥力上的差距,對日作戰基本上都以慘重的代價和失敗的結果而告終。當時,全國上下瀰漫著失敗的悲觀情緒。徐州會戰,在李宗仁的直接指揮下,經全體官兵的浴血奮戰,共殲滅日軍2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后中**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開了正面戰場勝利之先河,使日軍遭到自新式陸軍組建以來的第一次慘敗。在此次戰鬥中,廣大愛國官兵激於民族的義憤和強烈的愛國心,與日軍頑強拼搏,湧現出眾多英勇悲壯、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迹。為國捐軀者,不僅有一般士卒和下層官兵,而且有高級將領。這些眾多為國犧牲的將士,以自己的鮮血洗刷了舊日的民族恥辱,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堅定了中**民抗戰必勝的信念,極大地振奮了中國民族精神,對形成強大的、一致抗日的**和生氣蓬勃的新氣象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成功地扭轉了國民黨軍屢戰屢敗的不利態勢,遏止了失敗主義思潮的蔓延,使中國人民從中看到了抗戰的光明前途。徐州會戰,特別是台兒庄會戰,使國民政府及統帥部進一步認識到日軍並非不可戰勝,雖然短期內尚不可能,但中國的抗戰最終必將勝利,從而進一步堅定了持久抗戰的信心和決心。這時,希特勒對中國施加壓力,德國宣布對中國禁運軍火,5月間又下令召回駐中**事代表團,而英、美等國仍無實際上的援助,國民政府及統帥部感到依賴國際外力戰勝日本的希望暫時難以實現,認識到要靠自己下堅定持久抗戰的決心。1938年6月9日,蔣介石發表聲明,宣稱當前戰局的重點不在於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防禦成功與否,今後的戰爭將在山嶽地帶進行等,並於同日下令在武漢的政府各機關、中央黨部、各大學及由滬遷來的工廠等向重慶、昆明轉移,最後完成以西南為大後方的戰略部署,貫徹執行「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方針,表示「始終保持我軍之戰鬥力,而盡量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我軍達到持久抗戰之目的」。同時,徐戰會戰的勝利,也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以台兒庄大捷為代表的徐州會戰的消息,蘇、美、英、法、德、意等歐美主要國家都給予了充分報道和評論。據1938年4月9日倫敦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注意。最初中**獲勝之消息傳來,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已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英人心理,漸漸轉變,都認為最後勝利當屬於中國。」德國也報道說:「徐州方面中國抵抗力之強,殊出人意外」,「最慎重之觀察者亦不能不承認日本必遭失敗。」這些社會輿論對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爭取外國政府的支援,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中國人民誓死抵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勝利戰績,贏得世界正義輿論的高度評價,也使德、意法西斯不敢小視。各國新聞媒介對台兒庄大捷的報道,不僅使各國人民增加了對中國抗戰的了解和認識,也為後來中國贏得外援創造了條件。二、持久消耗戰略的完美詮釋徐州會戰之前,中**隊所採取的基本上是單純的陣地防禦戰,自己往往處於被動地位,加之武器裝備等不如日軍,所以屢戰屢敗。經過淞滬會戰及南京保衛戰,中國統帥部接受了以往的教訓,開始改用攻勢防禦新方針,即將陣地戰的守勢與運動戰的攻勢及游擊戰的襲擾密切結合。在預選的戰場地區,以一部分兵力固守陣地,吸引和消耗敵人;以一部分兵力游擊敵後,破壞交通,襲擾據點,牽制敵人;以主力兵團迂迴敵軍側背,實施強有力的攻擊,從而變內線作戰為外線作戰,於被動中爭取主動。李宗仁作為徐州會戰的最高指揮官,以自己成功的戰役戰術行動,給當時最高統帥部業已制定的「持久消耗戰略」作了完美的註解。早在抗戰初期,李宗仁對於像中國這樣一個古老龐大而落後的國家,如何進行有效的抵抗外族入侵問題,就從戰略上作過深入的思考。他曾在其《焦土抗戰論》中,分析了當時中國工業、交通的落後狀況,指出:「從戰略方面說,若日本侵略者實行堂堂正正的陣地戰,則彼強我弱」,「故敵人利在速戰速決」,「但吾人必須避我所短,而發揮我之所長,利用我廣土民眾,山川險阻等條件,作計劃的節節抵抗的長期消耗戰」,「到敵人被深入我國廣大無邊原野時,我則實行堅壁清野」,「發動敵後區域游擊戰」,使「敵人疲於奔命,顧此失彼,陷於泥沼之中」。1937年10月12日,李宗仁就任第5戰區司令長官正值上海已失,南京危在旦夕。他從戰略上判斷:京滬戰事一旦結束,津浦線必然是敵人攻擊的目標。並根據對形勢的分析,提出抗戰的戰略重點是「以空間換取時間」。南京失守后,面對日軍三路大軍以猛虎撲羊之勢,向徐州的夾攻,李宗仁深知自己的部隊難與敵軍相火拚,他抓住敵軍驕狂之弱點,運用自己數萬之哀兵,與敵展開運動戰,「敵進我退,敵退我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決戰津浦線:徐州會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決戰津浦線:徐州會戰
上一章下一章

歷史意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