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意義(2)
1938年3月27日,由日軍策動的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在南京成立,此圖為偽政府成員合影。徐州會戰雖然未能全部殲滅敵軍,但它卻把陣地戰、運動戰和游擊戰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主動殲敵一部達到防禦的目的,從戰略上來講是正確的。它標誌著南京國民政府的軍事已由消積防禦向積極防禦的某些轉變。正如陳誠所講:「台兒庄之戰勝即我游擊戰、運動戰在戰略上之功效也。」徐州會戰以中**隊的撤退而告終,但這一撤退是防守后的撤退,它使日軍圍殲中**隊主力的計劃全部落空,挫傷中**民抗戰意志的目標未能實現。而中**隊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卻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在戰略上符合持久消耗戰的作戰原則,並為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寶貴時間。徐州會戰對中國及其軍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證明,中國的軍隊雖然武器劣、訓練差、缺乏統一性,但在一次「典型的戰役中」畢竟能夠以優越的戰略策劃擊敗日本人。對這次勝利貢獻最大的部隊之一竟是一些裝備落後、缺乏訓練的「雜牌軍」。這次大捷還得力於其他戰線的軍隊和游擊隊的積極配合和協助,他們阻撓敵人的運輸線,在作戰最關鍵的時刻拖住敵人的兵力。三、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成為泡影中**隊堅守徐州地區達5個月之久,充分實現了以空間爭取時間的目的,從而為中**隊在武漢的集結、布防贏得了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台兒庄大捷是中**民打破日軍「速戰速決」戰略企圖,堅持持久抗戰的一個有力砝碼。日本大本營因兵力不足及準備不夠充分,在佔領南京、太原后本來決定暫時停止進行大規模的進攻,制訂了所謂「戰局不擴大」方針,並下達了計劃,以爭取時間建立總體戰體制及擴大軍事力量。但由於台兒庄的失敗和侵華日軍當局為挽回面子強烈要求擴大戰局,並由於發現中**隊大量集結徐州等情況,被動地改變了既定戰略方針,在兵力不足及準備並不充分的條件下決定提前進行徐州會戰。當時日軍尚未完成擴軍計劃,根本無法從國內增派軍隊,只好從本來就感兵力不足的侵華日軍中調集部隊。在華日軍共約15個師團的兵力,調至徐州作戰約10個師團,結果造成投入徐州會戰的兵力不足以完成圍殲徐州附近五六十萬中**隊的任務,而留置後方的兵力更有捉襟見肘之憂,連守備同蒲、平漢、京滬、膠濟、正太、津浦幾條鐵路幹線上的要點都不夠用。如第1軍抽調了平漢路高邑、安陽地區的第16師團和新鄉、焦作地區的第14師團去徐州作戰,致使冀南、晉南守備空虛,不僅被迫放棄了長治地區,而且導致已經佔領晉南黃河北岸的第20師團遭到中國第2戰區部隊晝夜攻擊。這些中國部隊大多是在日軍進攻下已退至黃河以南、徐州會戰開始后又乘虛渡河返回晉南的。日軍第20師團被迫又放棄了蒲州(今永濟西)、芮城、平陸等地,保持運城、河津、聞喜,並將主力退縮至曲沃、侯馬、新絳地區固守。又由於第2戰區部隊破壞了鐵路和以炮擊控制了機場,日軍第20師團的補給完全中斷。當時日軍無任何兵力可供調動增援,不得不以空投進行補給,但飛機不足,無法滿足1個師團的需要,因此,徐州會戰時期日軍第20師團不得不以搶掠民間糧食以及野菜、樹葉、青草充饑。事實上不僅第20師團陷於困境,而且華北被日軍佔領的所有地區都呈現不穩。日軍因兵力缺少,只能被動地進行防禦,完全沒有實施大規模出擊的能力,更談不上佔領新區。檢討日軍的這場大敗仗,以日軍戰鬥的觀點而言,可以說是相當的輕敵,最初日軍的進逼徐州外圍戰,根本是日軍大本營所不同意的作戰行為。日軍大本營特別下達華北方面軍南下的禁止線,是在徐州以北百公里之外,所以,徐州會戰是一個被中**隊掌握戰機所誘發的一個意外軍事作戰,這個會戰徹底的改變了日本對華作戰的戰略構想。日軍不是因為徐州戰略地位重要,要打通華北與華中戰區,因而準備進攻徐州,而是因為華北方面軍的不服軍令約束,以輕敵的心態,孤軍深入,結果在台兒庄遭到慘敗,迫使日軍大本營別無選擇地動員所有的軍力,倉促地發動徐州會戰,但是日軍仍然沒有捉到中**隊主力。因此,從徐州會戰之後,日軍在戰略的主導能力上,開始完全的失控,速戰速決的戰略成為空想。日本逐步地陷入中國的戰略空間陷阱之中,日軍只有繼續發動武漢會戰以及華南攻略作戰,將日軍絕大部分的部隊,都投入了中國的戰場,這時日本既不能擊敗中國,又不能退出中國,迫使日本最後鋌而走險,發動太平洋戰爭。原來日本企圖圍殲徐州的中**隊,是一個相當有企圖心的戰略攻擊計劃,但是日軍仍然犯了低估中**作戰能力的錯誤,在徐州寬廣的地區,投入了25萬的日軍部隊,仍然出現兵力不足的現象,對於當時的日軍而言,這已是其動員部隊的極限。同時日軍過於自信的判斷,認為中**隊只能利用隴海鐵路西退,因此,日本將攔截的主力,全都放在截斷這條鐵路的交通線上,而大部分的中**隊卻從日軍的背後,向西南方撤走,使得日軍在徐州企圖圍殲中**隊主力的計劃再次落空。於是日軍又在匆促之中,決定全面深入中國,進行漢口攻略的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