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博導(2)
2002年1月14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對王銘銘做出處理決定,包括北大民俗學研究中心主任,北大社會學系學術委員會委員,北大人類學教研室主任等學術職務基本被撤銷。
基於早先兩人有過學術論爭,而現在曹樹基又在這一時刻發表不利於王銘銘的文章,一些「品頭論足者」認為,這起事件完全是曹的一個陰謀。本刊就此採訪了曹樹基教授。
曹樹基所認為的學術**有三種:抄襲、拼湊和胡謅,他說他以前針對王銘銘發表的學術批評都只是說王在胡謅,從來沒有「剽竊」或「抄襲」的字眼,儘管自己憑直覺曾經懷疑過,但曹樹基僅僅認為這裡面有「貓膩」而已。2001年12月底,《社會科學報》出於慎重起見,請曹樹基參與核實曉聲的文章,曹立刻進行了案頭工作,3天後,結論是:「曉聲」文中所指確鑿無誤。然而,針對「搞垮王銘銘這是自己的陰謀」一說,曹樹基教授希望藉助本刊,發表聲明——王銘銘在《想象的異邦》的《前言》中寫得很明白:「本書不代表一個很成熟的看法,……對於學術發展而言,有意義的東西不一定成熟。我們經常看到的那些系統化的教科書,雖然寫得面面俱到,框架醒目,卻容易失去思考的價值,有的甚至約束了讀者的解讀權。」顯然王銘銘把這本書當作自己的學術著作,而不是一本入門性、普及性的教材,所以它不再是原來教材意義上《當代人類學》的再版。對於這種學術上的「抄襲」,王曉生站出來給予了揭露,但是他還只是個學生,因為種種顧慮,他只能以一個化名「曉聲」來發表文章。但是《社會科學報》需要有一個人發表署名文章,而他們選擇了我進行核實並配發相關評論,我責無旁貸。
然而,有些網友認為這些例子似乎不足以說明王銘銘抄襲的全部,他們要求提供更多的細節。2002年1月13日「學術批評網」再次發表李一夫的署名文章:《北大教授王銘銘抄襲哈維蘭著作的再舉例》,列舉了120~124頁的各大抄處;並指出第8章《巫術、宗教與儀式》,第143-162頁也全部是抄哈維蘭的;《想象的異邦》第二編《視野》,第七章《跨文化視野中的政治》共分五個小節。五個小節中的將近四個小節抄襲自哈維蘭……王銘銘不僅抄哈維蘭的正文,而且抄哈維蘭的腳註!文章是這樣結束的「各位網友,請原諒我,我不能再逐段逐段地抄寫下去了,我還有別的活要干。……曉聲的揭發沒有錯,我可以作證。」抄襲,沒完沒了。
(顧嘉健2002新民周刊總第1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