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記一(2)
原來美國各大學里有一種助學金和獎學金制度,錢的來源是私人的捐款。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常常要逃避捐稅,假冒偽善地捐些錢做做「功德」,幫助清寒學生上學和獎勵成績優秀的學生是其中之一。各大學也以此做廣告來招攬學生,每年在「校覽」上公布,說明給予助學金和獎學金的條件,符合條件的人都可以申請,受惠的學生不受國籍的限制,甚至也有專門指定給哪一國留學生的。
這一類助獎制度並不採取公開考試的方式,而是由各大學所設的審查委員會根據申請人所提出的機關或個人的推薦書來挑選。推薦書自然都是為申請人說好話的,所以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哪個推薦機關或推薦人腰杆子粗和哪個大學的關係深。推薦人也就舉足輕重,成了經紀人。美國教會在中國設立的這些學校、青年會等就利用這個經紀人的地位為他們的學生或朋友找留學的機會。由於這種助獎制度本身並不是統一的,也不是固定的,有資格推薦的人可以推薦也可以不推薦,推薦了有沒有效也不一定,所以在這些教會學校里雖則表面上並不像清華一樣標出留學科目的清單,公開號召角逐,而實際上為了爭取留學機會也對師生關係、教師之間和學生之間的關係發生深刻的影響。比如說一個學生想得到推薦,他就得多方接近有勢力的教授,博得他的青睞。那些教授就又利用這個經紀人的地位在學生里發展他個人的勢力。而且同學之間為了爭取這種留學機會,勾心鬥角,費盡心機。
當然,除上面所提到的之外,還有自己刻苦積蓄,到外國去半工半讀的留學生,以及更有組織的「勤工儉學」等等路子,我在這裡不再一一去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