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1)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由來
諾貝爾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其成立三百周年紀念之際增設的,全稱應為「瑞典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銀行每年提供與當年諾貝爾獎金相同金額的獎金,交由諾貝爾基金會統一使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評選頒發,其獲獎候選人的推薦、獎金的評判和授獎儀式等規則,基本與其他諾貝爾獎一致。諾貝爾經濟學獎1969年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1969-200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簡表
獲獎年份
個人簡介
獲獎緣由
2004
費因·基德蘭德(FinnE.Kydland),挪威人,1943年出生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C.Prescott),美國人,1940年出生
對動態宏觀經濟學做出了貢獻:揭示了經濟政策的時間連貫性和商業周期的驅動力量
2003
羅伯特·恩格爾(RobertF.EngleⅢ)美國人,生於1942年
克萊夫·格蘭傑(CliveW.J.Granger)英國人,生於1934年
建立了描述經濟時間序列數據時變波動性的關鍵概念:自回歸條件異方差(ARCH),並發展了一系列波動性模型及統計分析方法
發現非穩定時間數列的特別組合可以呈現出穩定性,從而可以得出正確的統計推理,並據此提出了根據共同趨勢進行經濟時間數列分析的方式
2002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具有美國與以色列雙重國籍,1934年出生於以色列
弗農·史密斯(VernonL.Smith)美國人,生於1927年
把心理研究的成果與經濟學融合到了一起,特別是在有關不確定狀態下人們如何作出判斷和決策方面的研究
為實證經濟學奠定了基礎;發明了一系列的實驗方法,從而為對經濟學進行可靠的試驗確立了標準
2001
邁克爾·斯彭斯(A.MichaelSpence),美國人,1943年出生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美國人,1943年出生
喬治·阿克爾洛夫(GeorgeA.Akerlof),美國人,1940年出生
對信息不對稱市場的分析
2000
詹姆斯·赫克曼(JamesJ.Heckman),美國人,1944年出生
丹尼爾·麥克法登(DanielL.McFadden),美國人,1937年出生
發展了對選擇性抽樣數據進行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發展了對離散選擇行為進行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1999
羅伯特·蒙代爾(RobertA.Mundell),加拿大人,1932年出生
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進行了分析
1998
阿馬蒂亞·森(AmartyaSen),印度人,1933年出生
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7
羅伯特·默頓(RobertC.Merton),美國人,1944年出生
邁倫·斯科爾斯(MyronS.Scholes),美國人,1941年出生於加拿大
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
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6
詹姆斯·莫里斯(JamesA.Mirrlees),英國人,1936年出生
威廉·維克瑞(WilliamVickrey,1914-1996),美國人,生於加拿大
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
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5
羅伯特·盧卡斯(RobertE.LucasJr.),美國人,1937年出生
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4
約翰·哈桑尼(JohnC.Harsanyi,1920-2000),美國人,生於匈牙利
約翰·納什(JohnF.NashJr.),美國人,1928年出生
萊因哈德·澤爾騰(ReinhardSelten),德國人,1930年出生
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3
羅伯特·福格爾(RobertW.Fogel),美國人,1926年出生
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C.North),美國人,1920年出生
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
1992
加里·貝克爾(GaryS.Becker)美國人,1930年出生
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行為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包括非市場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