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 梅蘭芳舞出古劇新章(1)(圖)
1920年《春香鬧學》、《天女散花》
梅蘭芳舞出古劇新章
早期電影創作在探索獨特的敘事方式的同時,也在探索如何進一步與傳統戲曲結合。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拍攝的5類影片中專門有一類「古劇」,即翻拍戲曲。1920年,《定軍山》拍攝之後15年,對電影很感興趣的梅蘭芳受「商務」邀請,拍攝了自己的兩部代表作《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在這兩部影片中,戲劇與電影技術結合的天平開始偏向電影一方。戲曲片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中國電影飲譽海外的國粹。
電影大歷史:梅老闆不是「票友」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定軍山》片段,成為中國電影的開山始祖。中國的第一部影片,選擇京劇題材,儘管有些偶然,但就當時社會上的風潮來說卻也完全可以理解。如今的所謂「古老、高雅」的民族藝術,當時卻是最通俗最流行最大眾的娛樂。當時的京劇名角們所受的歡迎和待遇,比起當今的著名影視歌星也絕不遜色,甚至還猶有過之。而梅蘭芳就在拍攝《定軍山》的第二年開始登台演出,也算是與中國電影一同成長、成熟的藝術家了。所以,1920年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邀請梅蘭芳拍攝《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就顯得理所應當。
把京劇拍攝成電影,在拍攝《定軍山》的15年以後,就不再是原來譚老闆耍個刀花那麼簡單了。儘管當時還是無聲電影時期,但各種外國影片和國產劇情短片已經變得比較普遍,單是技巧性的記錄,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當時的中國電影,幾乎還沒有「導演」一說,所以有著成熟舞台經驗的梅老闆也就成了「梅導演」。
不能說梅老闆當時拍攝的這些京劇影片能對中國電影產生多大的影響,但確實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如《春香鬧學》中春香出場以特寫鏡頭拉開,舞台布景結合實景拍攝,《天女散花》中音樂、唱詞、舞蹈與機位的配合都是電影拍攝初期的有益嘗試。據說有影院放映《天女散花》時,把唱片同期播放,居然有「如臨舞台」的現場效果,也算是提前試驗了有聲片。
京劇與電影,粗看關係匪淺,但其實差別真是大得很。京劇的表演程式,大都是依託虛擬的場景和環境而生成,儘管早期電影布景方面比較粗糙,但基本方向還是依靠現實感很強的場景和環境。京劇中一幅幕布可以是千里江山,也可以是丈許庭戶,馬鞭當馬、令旗當車,如果失去了對這些虛擬場景道具的認同,那很多優美的舞蹈動作都失去了實用的基礎。梅蘭芳在這些早期的京劇影片中,所做出的嘗試,已經超出了一個京劇演員的職責,而是進入到一個有責任感、有創新意識、有發展眼光的藝術家的層次。《春香鬧學》中的「遊園」一本中,梅蘭芳將京劇舞台上所沒有的「暗場」真正在銀幕上表現出來,不僅租用真實園景拍攝,而且增加了盪鞦韆、拍紙球等細節,大大增強了人物性格的表現。
梅老闆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對電影這一新生藝術形態的濃厚興趣,為舞台表演轉換為影片表現花了一番心思,這與當年譚老闆六十大壽的「玩票」性質不可同日而語,二者態度上的差別正顯示齣電影在中國的發展正進入了一個被「認真」對待的時期。
口述影像:古今中外薈萃的奇景
「我第一次拍電影是在1920年。那年春末我帶了劇團到上海在天蟾舞台演出。上海商務印書館協理李拔可先生和我熟識,有一天他約我到『小有天』(『小有天』是福建菜館,開設在三馬路)吃飯,席間李先生談起:『商務印書館的電影部,新近從美國買來了一部分電影器材。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拍兩部戲玩玩。』我說:『拍電影我沒有經驗,但是我想試試看!』在座的朋友都慫恿我拍電影,我也躍躍欲試。大家就商量拍什麼戲,有一位朋友主張拍《天女散花》,我自己提出拍《春香鬧學》。因為這兩齣戲身段表情比較多,大家都認為拍電影很相宜,就這樣說定了。
此後,我就白天拍電影,晚上演戲。開拍的時間是五月中旬,拍攝地點在上海閘北寶山路商務印書館印刷所附設照相部的大玻璃棚內,面積不小,設備也還算完善。拍的是無聲片,並沒有正式導演,由攝影師指定演員在鏡頭前面的活動範圍,至於表演部分,則由我們自己安排。
春香假領『出恭簽』去逛花園,在舞台上是暗場,到了電影里變成明場了。我在花園裡的草地上做了許多身段:打鞦韆、撲蝴蝶、拍紙球等等,不過都很幼稚,因為沒有打過鞦韆,站到架子上去不敢搖蕩,倒也合乎小春香的年齡(戲詞有『花面丫頭十三四』句)。這幾個鏡頭是照相部借用一座私人花園———淞社拍攝的。花園的建築是中國式,好像是一所祠堂的樣子,我記得春香領了『出恭簽』走出來的時候,感覺到書房的門十分高大,不甚相稱。花園裡一片平坦的大草坪,也是中國古代園林所沒有的。花園牆外有洋房,洋樓的窗戶里還有人探出頭來看我們拍電影。當時有人說:『這可以說是古今中外套萃的奇景。』最後,春香同杜麗娘又經過花園走回閨房,這齣戲就結束了。」
梅蘭芳的「電影外交」
1930年1月,梅蘭芳率劇團赴美國演出。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為他拍了有聲影片《刺虎》。由於晚上有演出,只能散戲后午夜兩點起在劇場拍攝,整整拍了一夜。這是梅蘭芳,也是我國第一位演員拍有聲電影。影片在美國上映時,震動影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