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鎮 大問題(1)

小城鎮 大問題(1)

「修行三世,住到城市」。這是幾乎每個農村孩子都聽到過的「大

人們」說的熟語。城市化、現代化是中國農民世代的夢想。

城市的形成需要地緣、歷史、文化和資本,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上

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使中國壓抑半個世紀之久的生產力得到釋放,農

民迅速致富使城市化需求大增。於是,一批城鎮率先從富裕的蘇南、

長三角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崛起。社會學家費孝通在蘇南進行調查

后寫出一系列影響很大的調查報告。費孝通認為,在上海工業經濟帶動

和轉移之下,蘇南加工業聚集,從而形成農民辦工業的小城鎮。這些

小城鎮讓農民「離土不離鄉」進了「城」,彌補了城市工業的不足。

費孝通調查結論是:蘇南模式與蘇南小城鎮是中國農村工業化和城市

化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

科學的經濟學(不是為一時一地的政治服務的經濟學)和歷史經

驗都證明,任何一種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的形成,都有內在規律,

可以通過行政手段影響,經濟手段調節,絕不可能像工業製造產品一

樣,定好框架,做好模具,然後批量複製。否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新中國成立后,曾經在經濟恢復中尋找到一條快速健康之路,成

就了7年左右的高速穩定發展。當時,東鄰日本仍在困苦中呻吟,人民

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他們似乎看不到復甦的希望,實實在在做了我

們的反襯。然而,就是這成功的一步,導致了領袖和民族的整體發熱,

「趕英超美」、「跑步進入**」等無異於政治笑話的口號,激勵

數億有文化的、無文化的國人,在一兩年時間內實現「人民公社化」,

完成了社會形態的轉變和經濟體制的變革,開始「大躍進」。這一盲

動的結果,是以中國停滯近半個世紀為代價,以喪失工業化、商品化

和信息化最佳發展時機為代價,以落伍於世界為代價!

信陽城中的一條小河,看得出,污染物堵塞了水流

費孝通的「蘇南調查」,只是社會學者在特定時期的研究成果,

一家之言。然而,這個滿足了進入新一輪發展時期人們急於求成心理饑渴症的

倡導,致使數年間投資無數,造出約6萬個城不城、鄉不鄉的「小城

鎮」:一兩條水泥路充當街道,幾家作坊式的小企業,兩排小商小販

藏身的鋪面,加上一群剛剛穿上鞋子的農民。沒有市政配套設施,沒

有文化聚集,沒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城市生活模式和經濟循

環。

終於,小城鎮爆發了大問題:無法就業的居民成為懶散的寄生者,

沒有事業取向的人群聚集后引發了社會畸形,小城鎮成了「多餘的人」製造

工場。

「小城鎮在中國」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待研究課題,包含諸多方面。在淮河流域,環境問題尤為突出。它是水體污染物的發生器,是無法關閉也無法改善的污染源。

河南省某城鎮「千年污水」沉澱在居民區的池塘里

廣大農村的生活污染,農民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同

樣存在。但分散居住,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潔凈能力,使生活污

染對水體的影響縮小到最小。因此,在淮河水體污染治理之初,並沒

有把農村的生活污染列入治理範圍。目前,環保部門已注意到農村的

「面源污染」,河南、安徽等沿淮省、市的地質調查部門發現,農村

村莊已成為「點狀污染源」,但估計在相當長時間內農村生活污染還

不會成為淮河流域水體污染的主凶。而且根據流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與速度,即使全國實現「全面小康」,這裡的農民還不可能享受到「潔

凈的准城市生活」。

小城鎮則不然。我們先給「小城鎮」下一個定義:就是縣城以下

的、有街道和一定商業功能的農村居民聚居地。主要是過去鄉、鎮政

府所在地。后鄉鎮合併,有一些鄉政府搬走,但小城鎮形態和功能仍

然保留。

淮河流域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僅有7座,3500萬非農業戶

口居民,只有約500萬居住在大中城市,餘下3000萬人居住在

小城市或小城鎮。

流域有160多座縣城,最近幾年發展迅速,政治、商業功能逐

漸完備,人口數量大增。有許多仍沿用「城關鎮」說法,實際上是小

的市。為數不少的城關鎮在行政級別上也以副縣(市)級對待。如安徽

省沿淮淮北的蒙城縣、太和縣等,縣城均有相當規模,實際居住人口

在5萬人左右。

與北方廣大地區一樣,淮河流域的平原地區村莊有的規模也較

大,大的可能有5000居民左右。而南方農村很多以村民組為單位

聚集居住。我去過淮河平原數以千計的村莊,儘管有許多村經濟發展很好,有上規模的企業,但村民仍是面南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典型的農耕生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揭示淮河污染真相:暗訪淮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揭示淮河污染真相:暗訪淮河
上一章下一章

小城鎮 大問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