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遷徙與山水迷宮(3)

十一、遷徙與山水迷宮(3)

換一張世界地形圖看,上、下古埃及版圖給了我另外一個啟示。古埃及文明自從出現之後一直以「上埃及」、「下埃及」(也就是南、北埃及)來表示分別,並且常常以此為界立國,而不是以尼羅河東、西河為界。這就是說,起碼在古埃及文明時代,河流並沒有成為地理上的天塹。無論古埃及人使用了什麼方法,是船還是繩索,總之他們解決了這個地理上的隔閡,使埃及兩岸的人在很早就可以方便地交流。所以,河流沒有真正阻擋住人類的腳步,反而訓練了那些沿河而居的人們具有了涉水的高超本領。當然,大多數古代人肯定還是不善水的,即便有了涉水技術我相信工具也是個大問題。所以在涉水問題上應該辨證地看待。

想必中東北部的「兩河流域」地區也是同樣的情況,許多著名的城市都是夾河而立的。所以這裡的人們也會有涉水的辦法。

在中國內地,甚至在甘肅和山西等地,都能明確地感受到「河」作為分界的作用,甚至「河西」、「河東」的人們都有很大的分別。本來同一個民族,河流的分割也逐漸使他們在口音、服飾、習俗上發生了變異,最終甚至成為兩個民族,這個很容易推斷。我們完全可以設想,一些善水的民族僥倖越過了大河,他們可以穿過波濤洶湧的黃河在類似陝西「關中平原」這樣土地肥沃的地方發展,而另外一些由於沒有掌握涉水技術的人們,或者是一些小股遊民,只有委屈地滯留在一些地帶苟且偷生。4000年前許多人聚集在中國西北的青海以及甘肅等地基本上可以考慮為受制於河流又利用了河流的一個表現。

整體說,大河,在古代確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在新石器時期,涉河技術不是個非常穩定的文明因素,所以除了特殊情況下部分勇敢的人可以涉河越海之外,大部分人將採取保險的方法繞河而行。在這個思路之下,我們不得不再次說,確實從南部海域進入中國的人將是比較小而且晚的一個群體,而從新疆等地進入中國腹地的將是絕大多數人。我們可以簡單地看看江海在南、北兩條道路上的分佈就明白這個道理。這個推理適合7000年前,我認為涉水或航海技術在距今4000年前後有跡象表明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使得這個時期的地球上到處遍開文明之花。

能漂洋過海不一定就能方便地過河,還要區別這個技術,兩者儘管都是與水打交道,但是工具方面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不要一味認為海上民族就一定能夠穿越江河,江河意味著崇山峻岭的伴隨。從「海上民族」到「山民」的過渡有著巨大的困難。這是分析南方民族必須要注意的一個環節。

相比之下,北方的路線假如你選擇「正確了」,幾乎可以趕著牛車就輕鬆地來到中國的腹地。從埃及到地中海東岸,為了繞過兩河可以到小亞細亞半島兜個圈,再到裏海、巴爾喀什湖一帶,然後選擇從塔城進入新疆地區,沿著阿爾泰山南麓一直向東,或者進入不會有高原反應的蒙古高原(海拔一般不超過2000米),或者進入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可以。裏海周邊在古代是文明發達地區,可能說明了部分問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猜測中國文明的另類起源:歷史也瘋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猜測中國文明的另類起源:歷史也瘋狂
上一章下一章

十一、遷徙與山水迷宮(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