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現實是什麼樣子?
時過境遷,就要換一個環境到離家幾十里遠的鄉鎮去上中學。而他還不樂意去面對這結果。他還有一些想法停留在那個階段,這勢必會打碎它童真的夢。但是依然得去接受現實,因為他知道這是人生的一個必經階段,只有去默默忍受。
即將進入中學的本屆學生都為升學做了很多準備,家人同樣也付出了不少,可是李若卿卻興奮不起來,甚至有一些惆悵,擔憂。他所想的,那些充滿歡聲笑語的生活將不復存在,一起的同七零八落地散了,有的已經輟學,要麼轉學的,或是走向社會開始生計,到鄉鎮中學上學的已經所剩無幾。他並不願看到這些,有些憂傷,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種歡樂時光,只希望把這一切逗留、忍受與留戀。
也就是在那麼不經意的一些日子裡,發生了許多變化,一時間他都有些無從接受。許多人默認了這看似的發展,可他依然有種現實與想象之間的差距。界限式的日子定義下的生活很快來臨了,對於他來說,比想象中的還要來得快。可許多學生對這一天期盼了很久,包括他們的家長為這一天都做了許多,付出了許多,他們有所寄託,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上學而有所出息。
李若卿或許也知道這一點他積壓著想法,肩負著願望踏進了那個校門,一個陌生而又早在劃定中的門檻。
他在慢慢不斷地適應,每天遵循規則有序進行著,他不知道有什麼能改變,或許一切都改變不了,而以前的那些時光也不敢奢望了。就這樣,他好像沒有發覺自己在改變了,或自己改變了。他慢慢不愛說話了,也不去惹事生非,只知道去默默學習,把自己所經受的,親歷的全部隱藏在心裡,卻不願去拿出來分享。他忽視了,忘卻了來自身體與身心所承受的「不適應」,抵住了各方面的誘惑、壓力,與其他人擠進了那片洪流中。
而他得到的最大的啟示就是,各方面所學的知識多了,各學科都有重要認識。囊括所接受的知識更容易拿去與心中的那個世界作比較,更接近,帶來的變革也在變動。而始終依然的是,心靈深處總有一種與現實之間的失衡。
值得欣慰的是,恰巧此時正值學校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創新的氛圍在積極提倡,大力弘揚,許多人被帶動起來,總有些嚮往的。加上老師的引導,接觸面的擴大,知識面的覆蓋,倒給了他許多契機,這讓他重新認知了許多,最重要的是各個方面綜合起來竟是巧妙地豐富了自己。亦即最大的感受——思考的重要性。
李若卿一直努力在尋找,試圖去尋找一個滿意的答案,能夠為自己解開心中的迷惑,尋求適合自己的歸屬。
可是現實生活狀態的偏差、約束,直叫他難以應對,無法得到慰籍。而他所做的,除了漫無目的地忍受,還不斷堅持著自己的求知,思考著該如何在兩者之間求得平衡。日益加劇的固有不變的狀況,使他看不到任何的希望,憧憬在不斷地破滅,無奈的背後滿是誘惑。他不想放棄,可堅持是否會有意義?也不得而知,但他生怕這樣一直慣有下去會走上弊端。
於是他開始試著慢慢轉變,更多的去觀察,學習之餘,主要集中在偏於興趣愛好方面。同時,正處於當下創新的校園氛圍,讓他經歷了一場無心中的解放,一次是似乎尋找平衡的求得,演變成了一次解放轉變思想、想法的捷徑,而相應導致的放任的結果,也無聲無響接踵而至,理應由他自己去承擔。
面臨的絲毫不會迴避或是妥協。中考過後,成績已不是很理想。李若卿開始有些迷茫,搞不清楚這到底是導致的必然結果,還是面臨的考驗,留給他的選擇或許已經開始。
人生選擇階段的路口已經擺在他面前,何去何從?是繼續選擇留下來讀書,還是尋求新的變化去生計,也許只有他心裡最清楚。他不想放棄,心裡饒有迷惑,還沒有找到答案,還有歸屬的願望需要解答。他試圖想要繼續尋找答案,於是決定繼續留在上學這道路。這就要上縣城的高中,面對了很多壓力,費了不少周折,還是進入了校園。
這裡,高中校園是一個新的環境,充滿了一些自由的氣息。接觸的廣泛,面臨的眾多,給了他嚮往的空間,秉承著自己的興趣去做一些喜歡的事,看一些喜歡的書,心裏面卻從來沒有丟開迷惑,希望藉此獲得效率,能夠儘早解開。遭遇的種種矛盾,讓他難以應對,應接不暇,使他感到有些心累,更懷疑是怎樣的心態讓自己開始變得矛盾。他想到過放棄,或許走上正常的軌道,就沒有了多餘的憂患,一切都順當,他想過。但沒有勇氣,他沒有足夠的勇氣讓自己變得失去理智,去正視眼前這個世界的理智。
孰料此時家中突遭變故,給本不穩定的因素加重了砝碼。不得已,一家人只好舉家搬遷到縣城裡。按理說,這時候應該方便了李若卿的生活、學習環境,或多或少會有益處,起到一定的幫助。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恰恰相反。
這樣的結果讓他失去了很多,也收穫了不少,一年的時光就這樣很快過去了。他讀到了一些好書,得到了一些啟示,認識了一些人,遭遇一些事情,獲得許多樂趣,同時由衷期盼自由空間。但是接踵而至的壓力也隨即而來。家庭的困頓,環境的拋棄,升學的希望毫不留情一同紛紛襲來。
這樣的情形,是一意孤行走下去,還是妥協,甚至放棄埋在心底的困惑,可是還沒有找到可供解釋的答案。已經出現在他面前,不得不面對的狀況:要麼獨自去承受,毫無怨言不計後果的走下去;要麼妥協,背棄想法漫無目的地消耗著。苟且安穩、紮實,一切順從安排。
李若卿第一次變得如此矛盾,猶豫不決,他想去改善,改觀這種現狀,或是在兩種選擇之間求得平衡。但是,似乎不可能,矛盾的也許不只是他,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顯得更為突出,愈來愈加重。寄託的希望找不到答案,苟且的順從毫無意義,又不忍父母再為自己辛苦,於是他決定先把學業放一放,試著去獨立起來,尋找適合自己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