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昨夜星辰恰似你 第二百四十八章劍出純陽
劍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葉瀟點了點頭,這一場比斗受益良多。
李青的拳法與刀術,確實精湛,雜而精的那種宗師氣度讓葉瀟暗暗欽佩。
但是這裡終究是角斗場,屍山血海中爬過來的葉瀟無比的篤信他會贏下著最終一局。
就像他相信自己手中的劍一樣。
此劍,名曰純陽!
取自呂祖,呂洞賓。
提起呂洞賓,華夏大地上婦孺皆知。在武當山、泰山、青城山等名勝廟宇里,都供奉有呂洞賓的塑像。塑像栩栩如生,身背的寶劍格外引人注目。人們稱呂洞賓為純陽祖師,稱其背負的寶劍為純陽劍,其練的劍法為純陽劍法。事實正是如此。呂洞賓一生與純陽劍相依為命,靠純陽劍法行俠仗義,因此演繹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呂洞賓並非虛構的神話人物,而是一位有史可查的俠義道人。
翻開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道教史,人們不難發現,呂洞賓是一位有血有肉、活靈活現,而且在道教的傳承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據史料記載,在宋宣和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宋徽宗下詔賜呂洞賓為「妙通真人」。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六年正月下詔加贈呂洞賓為「純陽演正警化
真君」。
元武宗在至大三年二月,下詔加贈呂洞賓為「純陽演正警化帝君」。北宋末年,呂洞賓原籍首次出現了奉祀他的「呂公祠」,后擴建為「純陽觀」;北京的「白雲觀」,「呂祖閣」;西安的『八仙庵」;山西的「永樂宮」;河南的「天寶宮」,「呂祖廟」;天津紅橋區的「呂祖堂」;河北邯鄲的「呂翁祠」!等等。日本的道教學者稱呂洞賓為「民眾道教之祖」。"這些都說明了,呂洞賓是一個影響深遠、聲名遠播的道教祖師。
而非是民間傳說中的神仙。
據《中國歷代名人大辭典》載:「呂洞賓,唐京兆人,名!,一作岩,字洞賓。喜戴華陽巾,衣黃白"衫,系大早絛,狀類張子房。咸通中及第。兩調縣令。值黃巢亂,移
家終南得道,莫測所往。唐詩中有呂洞賓詩一首。別號純陽子,亦稱回道人。即俗傳八仙之一,又稱為呂祖。宋史又稱呂洞賓為關西逸人,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
在《中國歷代名道》一書中,考證呂洞賓「生於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出生地是「河中府永樂縣」「本名呂紹先,紹先二字體現他繼承先輩事業的意願」。$這與《道教百問》、《道教》等書中的提法是一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道教研究室編著的《道教文化面面觀》一書中,稱呂洞賓「確系河東望族中唐名宦呂渭之後」。%一些歷史資料說他長的「鳳眼朝天,雙眉入鬢,頸修顴露,額闊身圓,鼻樑聳直,面色黃白,左眉角有一黑痣,」「身長八尺二寸,淡黃笑臉,微麻,三髭鬚,喜戴華陽巾,形貌很像張之房」這與「大辭典」中說的呂「喜戴華陽巾,狀類張之房」是吻合的。可以想見,呂洞賓生的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氣宇不凡。
呂總是身負寶劍,雲遊四方。有時以劍為筆,題詩寫賦。對呂的個性,史書沒有記載,但從呂遺傳的詩文中,可以窺見其剛毅的個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在「劍詩」中
是這樣敘述的:「欲整鋒芒敢憚勞,凌晨開匣玉龍嗥。手中氣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條。」呂修鍊高超的劍術,敢於忍受修行的苦勞。身為一個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出家道人,能凌晨即起,在寒風冰雪中苦練劍法,其堅
強剛毅不畏苦勞的性格躍然紙上,讓人敬佩。
葉瀟手中劍氣如霜,他輕輕吟誦道。
「欲整鋒芒敢憚勞,凌晨開匣玉龍嗥。手中氣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條。」
手中本來普通的長劍卻吐出了三尺青鋒。
人都是有追求的。呂洞賓的追求可用一個「俠」字概括。他苦練劍法的目的,正如他詩中後段所寫,是為了讓「奸血默隨流水盡,凶膏今逐漬痕消。消除浮世不平事,與
爾相將上九霄」。翦除邪惡,斬殺凶頑,消除浮世不平之事,便可以實現「上九霄」成神飛仙的目的。一股俠氣蕩然於字裡行間。
「粗眉卓豎語如雷,聞說不平便放懷。仗劍當客千里去,一更別我一更回。龐眉斗豎惡精神,萬里騰空一踴身。背上匣中三尺劍,為天且示不平人」
葉瀟口中詩詞不斷,手中劍氣不斷。
李青眯了眯眼,笑道:「好一個背上匣中三尺劍,為天且示不平人。」
「這一劍,李青接下了。」
太極刀:斬刀、剁刀、掃刀、扎刀、抹刀!
斬刀是主要攻擊刀法之一。刀刃朝左(右)或向左(右)橫砍為斬,高度在頭肩之間。發力於腰、臂,力達刀刃,臂伸直。「斬」與「砍」同義,但斬法短擊.以斬梢攔擊區別於大劈大砍.故在運動中幅度較小.發力緊湊,力達刀刃前端。
剁刀指向前下劈砍的動作。剁者,刀身猛然向下之勢,用力急落為剁,刀刃平剁。剁刀以刀刃由上而下將物壓折而切成兩段,勢如閘門突然墜落,以慣性力自上而下剁擊敵之頭、肩、臂、腿,並以左掌按住刀背下壓之。剁刀為刀身剁或刀頭剁。步法以仆步或弓步均可。
掃刀是主要攻擊刀法之一。刀刃朝左(右)或向左(右)橫砍為掃.力達刀刃。掃刀既有下盤掃.也有上盤掃。下盤掃為橫砍膝下,上盤掃為砍頭抹脖子,如「橫掃千軍」式。旋轉掃要求旋轉一周或一周以上。
掃刀分正反兩種。正手由右向左為正掃;反手由左向右為反掃。一般多結合轉體掃刀。
扎刀是主要攻擊刀法之一。「刀以槍為扎」,主要是刀尖向前直刺。發力於腰、臂,刀尖與前腳合進,臂與刀成一直線.身、臂、刀貫通一體。扎與刺同義.但習慣用語中,刀槍為「扎」.劍稱「刺」.棍稱「戳」。扎刀分為上、中、下三種不同高度的扎法。上扎刀刀尖高與頭平.平扎刀高與胸平.下扎刀高與膝平。還有向後、向下至腳面的扎法。此外還有圈扎、正扎、反扎。圈扎是以刀刃朝外,刀背朝內.刀身扁平放置,以刀尖扎戳之;正扎是以刀背朝上.刀刃朝下,直臂向前扎出;反扎是以刀背朝下,刀刃朝上.屈臂向前推送。取弓步配合。
同樣只不過是最簡單的基礎招式,卻被李青使出了非常的威能,這便是李青的恐怖之處。
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然而仍舊敵不過葉瀟的這一劍!
葉瀟用所有精氣神傾力斬出的這一劍純陽,即便是法則依舊無法鎮壓。
這是用葉瀟習劍二十年的意氣,劍心,精神發出,即便是有法則的重重壓制,也無法阻擋葉瀟這一劍的風情。
這堪稱地仙一劍的招式,按照青陽劍聖的說法,已經近乎於
道了。
葉瀟笑道:「我輩習劍,大多都嚮往那呂祖,一劍之事一劍了,一生之事也都一劍了。」
所以這一劍,賭上我葉瀟二十年的劍意,劍氣。
敬那呂祖,敬我輩劍士的寫意風流。
純陽!
「劍有道劍、法劍之別。道劍,出入無形,殺奸以去神散之法;法劍,世俗共睹,治人以技藝」我們的理解是,呂氏所謂的「道劍」,就是面對惡人,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服之以法。以無形」的精神思想上的情理法去教育說服惡人,勸其改邪歸正,停止作惡。所謂「法劍」就是面對頑冥不化的惡人,以飛劍利刃堅決斬殺之,除惡務盡,以維護人間正道,保護百姓的利益。
呂洞賓「精通劍術以除惡」劍已經成為呂洞賓的第二生命,行走坐卧,形影不離。
國內眾多道觀中都有呂背負寶劍的塑象,《呂祖志》一書的卷首,也繪有呂背負寶劍的繡像。他在不斷的實踐中豐富發展了「天遁劍法」。在《道教》一書中,說他「改術,為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嗔」。從這隱晦的語言中,我們看到,呂洞賓對天遁劍法,已經給予了補充,發展、更新。他所練的劍法,已不是入道時的「大通劍法」,而是經過他更新了的劍法,是在「天遁劍法」基礎上創新了的劍法。呂當然不能更改「天遁劍法」的名字,當時社會不允許他那樣做。因而才出現了史書上呂洞賓「改劍術」的文字記載。
象呂洞賓這樣一位影響深遠、慈善俠義的「劍仙」,自然有眾多追隨弟子與道教好友。道教另一位祖師陳摶即其中之一。《宋史·陳摶傳》載,呂曾「數來摶齋中」。陳摶作為道教後起之秀、呂氏的道教師友,當然不會錯過向呂學劍的機會。由此,呂洞賓更新了的劍法才在道教徒眾中一代代流傳下來。道教弟子為了紀念這位劍術大師,索興將呂傳授的劍法更名為「純陽劍法」。這就是「純陽劍法」發展至今的由來。
而葉瀟的劍,便是道劍。
純陽劍來。
一劍,破五刀。
葉瀟勝。
【ps.江湖中也有一種說法,說「純陽劍法」是在「天遁劍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非杜撰。其理由有二:其一,中華武林中,已無「天遁劍法」。全國性大規模挖掘整理搶救武術遺產運動中,也沒有挖出過「天遁劍法」。其二,我們從「純陽劍譜」所載的劍術名稱中,可以看到「天遁劍法」的影子。武術界有一個普通的常識。無論拳術還是器械套路,其名稱與套路動作內容是相應相合的。如「通臂拳」。通臂,兩臂相通的意思。其內容則是兩臂相通,放長擊遠,大開大合的動作。充分顯示了「通臂」的特色;「青萍劍法」:「青萍」意離浮萍飄蕩,忽東忽西,捉摸不定。正應合了劍術動作飄忽不定,聲東擊西,變化莫測的特點;「八卦劍法」:套路中步法路線皆走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個方位,突出了八方拒敵,攻防嚴密的特色;「天遁」的天,指最高的、絕妙的、無與倫比的,「遁」指逃遁、躲避、隱形。體現在套路中,則是巧妙的躲閃、伏藏、逃遁動作。而「純陽劍法」中恰恰有類似的動作,如「外過門劍」、「獻子埋伏」、「旋風劍」、「詐獻銅橋」招式都是一些快速躲閃、伏身隱藏的動作。充分體現了「天遁」的特色。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動作,在任何劍法中都不曾出現過。其動作奇特、罕見絕不是後人可以編造的。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判定「純陽劍法」與「天遁劍法」的血緣關係。】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