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大餐,準備,出發

第十六章 大餐,準備,出發

昨天晚上的畢摩儀式結束后,李安找到我們各自擁抱一下,就坐上索馬頭人為他安排的小車和我們SAYGOODBYE了,山外還有一大攤子頭疼的事情等著他處理。

而種馬知道蓮蕊看見他療傷全過程后,就躲在補火畢摩的房子里說什麼都不肯出來。

「我被蓮蕊看光了,她必須娶我,哦不對,是她必須嫁給我才行,這是我們老馬家的規矩。」種馬躺在寬大的藤椅里以一副葛優躺的造型認真說道。

補火畢摩名不虛傳,他的治療方案效果很好,第二天種馬就能自由地使用他的屁股了。

經過那星火一般的炮製,種馬現在身上的皮膚變成稍微泛黑的古銅色,比之前帶點娘炮的樣子順眼多了。

我哈哈笑道:「我是沒意見,不過你恐怕要先過了阿喜這一關才行。」

阿喜和蓮蕊青梅竹馬,又是索馬頭人的唯一徒弟,是作為下一代馬幾山寨頭領培養的,絕對算是種馬情路上的勁敵啊!

想起這個情敵的強大,想到阿喜看向蓮蕊的眼神,種馬的臉上多了一層深深的擔憂。

「行了,種馬兄,老爺子他們說在準備東西,等準備好了我們就要出發了,到時候有的是我們忙的,趁現在有空,你真的不出去逛逛?」我問道。

「堅決不出去!你等會給我帶點吃過來就行了。」種馬搖頭道。

「哎呀,今天可是索馬頭人為了歡迎我們的到來,專門在堂屋的三鍋莊上準備了無數好吃的彝族風味大餐哦!嘖嘖,坨坨肉,坨坨雞,香噴噴的!聽說蓮蕊還要唱祝酒歌來敬酒呢,可惜你不去,那我走了。」我抬腳往門外走去。

「颼!」只見一個黑影從椅子上彈起來就消失不見了,看來這隻大種馬這回是真的發春了,色字頭上一把刀啊!

我跟上去問他:「你沖這麼快知道在哪裡嗎?」種馬用鼻子嗅著說道:「這邊,肉香的味道最大。」我忘了這一茬了,這貨的鼻子比狗靈。

索馬頭人的堂屋出現在眼前的時候,遠遠就聽到門口有人在對我們喊:「嘎喲啦哦!」意思是稀客。

我好歹也算是南邊縣人,除了太生僻的彝家規矩不懂之外,簡單的還是能來兩下子的,我馬上回答道:「嘎則哦!」意思是「不稀客!」

來人將我們引進堂屋,我們似乎來的有點早,還沒開席,不時有人在這裡穿梭往返忙碌地布置著宴席。

我一眼就看到了挺立在火塘邊的「三鍋莊」。

彝家人設立「三鍋莊」時主人要在畢摩處算一個良晨吉日後才開始立。「三鍋莊」一般設在住房堂屋的左側,在住房堂屋的左側先挖一個直徑為30到40公分的坑作為主塘,主塘的邊緣由三塊半圓形的鍋莊石作鋪墊,拼合為圓形火塘,這個裝置彝族人民稱它為「管底」。

與此同時,在鋪墊好火塘邊緣后,將另一組三塊月牙形的「三鍋莊」立於前一組的拼合處,彎牙處朝上,朝下部,也就是庄根部埋於地下,在埋根部時一定要牢固。

三個彎月牙狀的鍋莊石立好后,形成三角形的支撐點,架上鍋故稱「三鍋莊」。

在「三鍋莊」火塘一米左右的正中,則用鐵絲或鋼絲吊著一長方形的木架,木架上鋪墊著竹簾,以做烘烤食物之用。

我饒有興緻地研究著「三鍋莊」,種馬則加快鼻翼鼓動的頻率,在各種已經上席的美食當中來回細嗅著。

我正想嘲笑因為聞到辣椒面狂打噴嚏的種馬,「哈哈,人到齊了沒?準備開席吧。」索馬頭人和我爺爺一干人等魚貫而入。

來的都是熟人,除了我們四人,還有阿喜,補火畢摩以及三個長老,唯獨不見蓮蕊。

種馬看到阿喜就想起了阿喜在畢摩儀式上對他的「威逼」,立刻怒目而視,阿喜則一副冷漠的表情,直接無視種馬。

這時索馬頭人讓爺爺,我和種馬上座,種馬道:「這樣不好吧?」

我讓種馬儘管過去坐下,給種馬簡短地解釋了一下彝家招待客人的風俗。

彝家人用餐時講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長輩坐上席,客人坐上席或上方,晚輩只能坐下方的座位;招待客人時,好酒好菜都先敬客人或長輩。

吃飯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馬勺子。吃飯時,大家圍坐成一圈或一排,一簸箕飯和一木盤坨坨肉以及一木盆湯菜放在中間。

每個人用右手握馬勺,左手拿肉,並按或飯或肉或湯朝著自己方向的邊沿依次動手,忌諱伸出長手越過自己的方位老遠去拿肉、舀飯和舀湯,以「先湯后飯再肉」的方式用餐。

索馬頭人見眾人都坐下了,笑著說道:「今天都是自家人吃飯,不用講究太多規矩,敞開整!」

爺爺讓我和種馬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否則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像這樣吃飯咯,囑咐完他就和索馬補火他們聊天去了。

平常時候的「三鍋莊」也就是普通的烤肉和蕎麥粑粑,土豆和湯菜,這種宴席就不一樣了。

彝族地區的飲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最有名,一般習慣上「坨坨肉」也是指坨坨豬肉。

將肉砍成扁方形的肉坨坨,大牲畜砍得較大,仔豬肉砍得較小,大的超過六七兩,小的也有二三兩重。

別看坨坨肉簡單,可是掌握火候是關鍵。坨坨肉放入鍋的冷水中,煮時放些木姜子入湯,一般不再放入其他調料,鍋架在鍋莊上用柴燒煮,肉剛熟就須撈起,此時還有彈性。

放調料看似最簡單,但是卻非常重要。彝族人一般在小簸箕中(現在多用瓷盆)拌以鹽就行了,這算是最純正的坨坨肉。

但現在許多地方還要加辣椒、花椒,在一些地區習慣採用炒的方式在熱鍋中拌和以上調料,以增加香味。

我抓起一塊坨坨肉放進嘴裡咬上一大口,爽!肥肉不膩,瘦肉脆嫩,肉質香鮮可口。

吃著坨坨肉,我又瞟向旁邊的彝族辣子雞,彝族的辣仔雞,是用兩斤左右的仔雞,殺后烤好,將肉宰碎(攪粉碎)后加上,木姜、生薑、辣椒面、花椒等佐料,和冷開水就可以吃了。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來就吃,恩,原汁原味,味道辣而爽口,肉細嫩鮮美,品后餘味無窮。用的是高山特產的紅海椒,深受廣大吃貨的喜愛。

種馬吃完坨坨肉沒有吃辣子雞,而是將手伸向罈子牛肉。

罈子牛肉是用牛肉的腿子肉,切成坨坨牛肉加上食鹽、辣椒、花椒、木姜子面等調料放入土罈子內並封好。用菜葉封好后再用瓦泥包封一寸厚。然後放在陰涼處等待30天左右就可以吃了。色黃,香味撲鼻。肉外脆里嫩,味道鮮美無比。

當然,種馬吃之前,凡是有辣椒的菜都往清水裡涮了涮再吃,雖然差了點味道,但是依然原生態,香嫩無比!

另外還有彝族風味血大腸、烤小豬、香肚、罈子豬肉、臼搗仔雞涼辣湯、骨頭飯、酸菜魚、青椒香腸和洋芋雞等,我就不一一介紹了,因為沒空啊!

全是肉食,我喜歡!

我們旁若無人地風捲殘雲,一陣悅耳的絲竹聲驟然在大廳中響起,蓮蕊端著一碗醪糟米酒唱著祝酒歌款款而來。

只聽蓮蕊唱道:「(彝語)蘇木地為哦,角波各拉索;你哦嘎達索,莫拉嘎得波;你木嘎節勒,支節波哥大;支咋莫唔腳,賽拉羅哦蘇;蘇你蘇大多多,蘇你蘇大多多。」

歌詞大意是:遠方的貴賓,四方的朋友;我們不常聚,但有相見時;彝家有傳統,待客先用酒;彝鄉多美酒,美酒敬賓朋;請喝一杯酒呀,請喝一杯酒呀。

蓮蕊從我爺爺那邊一個個敬過來,輪到種馬的時候,他居然嘗了一小口,一副手足無措的樣子,導致在接過酒碗的時候差一點點就碰到蓮蕊的小手,淺嘗一口醪糟酒,種馬滿臉通紅,我知道,他興奮了。

彝家的醪糟酒需要用上等的大米用水浸泡一夜,等到晶瑩透亮的大米被浸泡得柔軟發亮,然後用竹篩濾干水份,放到木甑里蒸熟,把它盛到瓦盆里散熱過後,撒上酒麴,兌上少量的水,最後把它盛到瓦罐里捂上蓋子。

十多天後,醪糟酒就散發出撲鼻的清香。有客人到家,彝家人總要抱起大瓦盆,濾了米渣,端上一大碗黃澄澄的醪糟酒招待客人。

我接過酒碗一飲而盡,香甜可口!

肉已吃飽,醪糟酒也喝了,接下來就要大家一起喝彝家最具特色的美酒-稈稈酒了。

彝族桿桿酒是用玉米、穀子、蕎子、高粱、黃豆混合而做,首先將五種混合的糧食煮好待涼好,加上酒麴裝入土壇中,密封壇口,並用泥漿(現多用水泥)糊緊壇口存放。

存放時間越長越好,一般以半年為最短期限。飲用前頭天晚上,打開封口,倒入冷開水,使酒和水交融在一起,等到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喝了。

飲用稈稈酒最為特別的部分是用稈稈飲用。稈稈多用黃竹製成,黃竹節用燒紅的細鐵絲烙通。喝稈稈酒的又一特色是採用「薩瑪」(刻度、標記)制度。即在一竹片上鑽一個小眼,插入一根小竹條,喝酒時,將竹片橫放在酒罈口,小竹條朝下,即成「薩瑪」(相當於一杯酒)。

稈稈酒屬水酒類,酒度低,一般在20°~30°之間,酒味醇香濃甜,老少皆宜,一年四季都適合飲用。

每次喝時,將水倒入壇中與酒混合,水倒至與壇口平。喝酒者須用稈稈喝酒,直至「薩瑪」的小竹條完全露出,做為敬了一個「薩瑪」。

再加滿水,第二位飲者也須將「薩瑪」小竹條喝得完全露出。如此反得,直至酒味淡如水。一壇大的稈稈酒可以喝好幾天,一般過年泡一壇稈稈酒足矣。

種馬這次沒有再喝稈稈酒,只是握著一塊豬頭肉在門牙上時不時地磕一磕,盯著蓮蕊無聲地傻笑。

我們這一夜盡情暢飲,喝酒的喝酒,吃肉的吃肉,看美女的看美女,爺爺和索馬頭人、補火畢摩最後還在堂屋中間跳起舞來。

種馬除了偶爾用不善的目光瞟了瞟阿喜之外,其餘大部分時間也是笑嘻嘻地,後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平時滴酒不沾,他像喝醉了一樣居然莫名其妙痛哭了起來,不過這一切都沒有人注意,這一夜只有一個主題:盡興!

你可別被這稈稈酒度數不高給麻痹了,喝到一定量后,後勁非常大!我也醉了,恍惚中,我又夢見了母親。

一夜過去,這次我醒來的時候沒有再躺在蓮蕊的小屋,我摸了摸因為宿醉輕微有點痛的額頭,感覺到周圍失去了溫香的味道,我有點悵然若失。不管你想不想和她交往,但只要是美女誰不想和她多待待呢?

「哈哈,歐陽!這次你總算和我一個待遇了,蓮蕊的小屋以後不準除了我之外的人去睡!要不這次回來我受個傷去睡睡?呸呸!不吉利!不算啊不算!」種馬一大早就嘰里呱啦說道。

「乖孫,馬家的小子,趕快出來,準備出發了!」爺爺中氣十足的聲音從屋外傳來。

我和種馬洗漱完畢,將桌上熱騰騰的醒酒湯以及蕎麥粑粑吃掉以後,走出門就看到一條長長的騾隊出現在面前,騾隊裡面還混雜著幾隻獵犬。

騾隊裡面每一隻騾子身上都背負著包裹,這些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最強壯的騾子,每一頭騾子可以負重700-800斤。

索馬頭人和補火畢摩還特地來為我們送行。

這次索馬頭人派出數十名馬幾山寨中的好手和我們同行,除了他們之外,蓮蕊和阿喜居然也在其中。

這讓我吃驚不小,但看著蓮蕊身上雄姿英發的彝族制式鎧甲,不由得多了幾分相信。

彝族的鎧甲通長52.5厘米、通寬112厘米,頭盔通高15厘米、通長40厘米、最寬54厘米。

它們的製作工藝相當考究,採用上等罕見的犀牛皮製作的盔甲不僅透氣同時又能抵擋武力攻擊。它們又經過了防風化等特殊處理,所以能保存相當長的時間也不會爛掉。

每一名彝寨勇士的身上除了長刀之外,還背著一把火藥槍。這讓種馬非常興奮,他也要了一把火藥槍背在身上,恨恨地道:「這下有武器了!隨便什麼粽子,馬爺我都給他射成馬蜂窩!」

我看蓮蕊除了一身漂亮的鎧甲和一把波刃短劍外,身上再無他物,我好奇問道:「蓮蕊姑娘你不帶其他武器了?比如火藥槍什麼的?」

蓮蕊笑著說:「我不喜歡那些帶火藥的東西,不過我有秘密武器,用得著的時候你就知道了。」

「出發咯!」隨著勇士們的一聲吶喊,阿喜在前面帶頭,蓮蕊和我們在中間。

我這時注意到隊伍里有幾匹騾子身上的東西似乎有獨特的形狀,我問爺爺那是什麼,爺爺淡淡說道:「電動洛陽鏟。」

下一章:第十七章 撮阻羿書籍詳情頁上一章:第十五章 種馬!燃燒的靈獸!

盜墓者的遙遠旅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偵探推理 盜墓者的遙遠旅途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六章 大餐,準備,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