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說夢:胡夏漸盛
關於第78章故事簡介:胡夏國主劉勃勃不斷在對後秦的爭戰中獲勝,便下令用極其苛刻的條件築造都城統萬城,使得統萬城的堅固更古未有,劉勃勃還改姓赫連,自立為帝,胡夏也走向強盛,而後秦皇帝姚興為了阻擋胡夏的不斷攻擊,交好東晉,退還所佔十二郡土地,並且在國內增加賦稅,擴充兵員,使得後秦國內矛盾激化。就在赫連勃勃稱帝之際,南涼國主禿髮傉檀為挽回國家頹勢,大舉進攻北涼,結果反被北涼所敗,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又乘勝追擊,但是攻擊南涼都城樂都受阻,沮渠蒙遜恐怕西涼騷擾,只得退兵而回,並預言南涼必亡。
在這則故事中,在關中地區爭霸的胡夏政權和在西北地區爭雄的北涼政權都在不斷打擊對手中逐漸走向強大,而他們的對手,後秦帝國和南涼政權則因此逐漸走向衰落。尤其是後秦帝國,面對胡夏政權的步步緊逼,後秦皇帝姚興病急亂投醫,不僅返還了曾經佔領東晉王朝的十二郡土地,還在國內增加賦稅,擴充兵員,這就加深了後秦帝國國內的矛盾,為後秦帝國的滅亡埋下伏筆。
相比較來說,南涼國主禿髮傉檀所作所為還算比較理智,只可惜南涼政權的國力已經開始從佔領姑臧之後的極盛時期,情轉之下的走向衰落,並且禿髮傉檀的個人能力也沒有辦法和北涼國主沮渠蒙遜相比肩,儘管禿髮傉檀極力的想挽回南涼政權的危局,但是外有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和西秦國主乞伏熾磐這樣的強敵,內部還有部眾漢化的隱憂,所以禿髮傉檀很難有所作為。
和南燕政權的衰落和滅亡一樣,我認為南涼政權的衰落和滅亡同樣和其末代君主禿髮傉檀並無太大關係,禿髮傉檀作為南涼政權的一國之君,其所作所為還是可圈可點的,禿髮傉檀的個人能力甚至說超過了南燕國主慕容超,但是面對十六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規律他是無法逆轉的,其實後秦皇帝姚興何嘗不是如此,在姚興統治後秦帝國的前半期,後秦帝國極盛一時,但是姚興同樣無法把握主體部族漢化的歷史規律,最終在其統治後秦帝國的後期,後秦帝國走向衰落,姚興和禿髮傉檀都是有一定才能的統治者,他們可悲的命運就在於生於民族大融合的亂世,並且出身於游牧民族,這兩個統治者放在隋唐以後的隨便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中,都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守成之君。但是,歷史捉弄了這二位帝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洪流將他們的國家摧垮,此二人只能坐以待斃,毫無招架之力,所以在這一時期,姚興和禿髮傉檀無論怎麼想辦法都擺脫不了自己的政權走向衰落和滅亡的腳步,同時也無法阻擋自己的部族進入最終完成漢化的歷史階段。
同樣的道理,北涼政權和胡夏政權在不斷取得涼州地區和關中地區的控制權后,也必然要在漢化的進程中走向衰落和滅亡,當然北涼政權和胡夏政權的統治者沮渠蒙遜與赫連勃勃都是這一時期能力出眾的梟雄,他們的政權衰落的時間自然跟他們的壽命有很大關係,那麼北涼政權就是幸運者,因為沮渠蒙遜的活得比赫連勃勃要久遠一些,所以,北涼政權也要比胡夏政權多存在一些時間。
其實到了十六國時期的中後期,尤其是淝水之戰以後,在北方大地上所形成的眾多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中,都存在了主體部族基本完成漢化,民族凝聚力喪失的情況。這就導致了這些政權無一例外的出現了國力衰落,內亂不斷的亡國之象。而剛剛從北方蒙古草原進入關東地區的鮮卑拓跋部仍然保持有一定的民族特性,所以,鮮卑拓跋部所建立的北魏王朝就成為了這一時期最有機會統一北方地區的游牧民族部族。當然,後面的北魏王朝統一北方,開啟北朝的歷史進程也說明了這一點。
我們回過頭來再來說一說胡夏國主劉勃勃在胡夏政權強盛之際的所作所為,因為這對我們了解匈奴鐵弗部乃至整個我國歷史上的游牧民族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劉勃勃在國力開始走向強盛之際,將自己的姓氏改為赫連,劉勃勃也就成為了我國歷史比較有名的赫連勃勃大王。作為漢王朝的國姓,劉姓對於匈奴的主體族群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他們在中原地區封邦建國合法性的一個很重要的招牌,但是劉勃勃卻將劉姓改為了赫連,這就充分說明了匈奴鐵弗部與匈奴主體部族的關係並不深厚。並且我們也能夠看到,在十六國時期的末期,新的漢族先民開始形成,西漢王朝和東漢王朝的影響力也因此減弱了,劉姓的尊貴程度也同樣變得不值錢了,所以,劉勃勃不失時宜的將國號定為夏,而不是漢,更是在自己的政權取得了一定的業績之後,把自己的姓氏都改掉了。
其次,赫連勃勃在政權逐漸強盛之際,又開始營造都城,鑄造兵器,這不僅是要彰顯自己的武功卓越,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此時的匈奴鐵弗部已經放棄了原始的游牧生活模式開始進入到了先進的定居生活模式。
而關於赫連勃勃鑄造統萬城的事情,我們今天的人們還是能夠在一些歷史故事中知道一些的,因為史書上所載,赫連勃勃為了營造堅不可摧的都城,採用了自相矛盾的殘酷手法對待築城工匠。同樣,這種殘酷的自相矛盾的方法也用在了鑄造兵器和盾甲的工匠身上。我認為這樣的記載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情況。可能也是後世史家為了抹黑游牧民族政權的一種著述手法。當然,營造都城和鑄造兵器都會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必然有工匠會死於這些浩繁的工程之中,但是用自相矛盾的方法來殘酷的對待這些工匠,是有些脫離實際的,因為在一個政權中工匠的數量是有限的,能工巧匠更是鳳毛麟角,用自相矛盾的殘暴方法來殘殺工匠,只會讓這個政權不得人心,使這個政權很快陷入滅亡的境地,而胡夏政權卻沒出現迅速滅亡的情況。甚至說在這一時期,其內部都沒有發生暴亂的情況。這足以說明赫連勃勃所做的這一系列工程雖然勞民傷財,但絕對沒有出現用自相矛盾的殘酷手法殺害工匠的事情。對於史書的這種記述,我認為是後世史家參考了春秋戰國時期自相矛盾這個成語的出處,其為了說明匈奴鐵弗部建立的胡夏政權對於關中地區佔有的非法性,而杜撰出來的。在歷史的現實中,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太小了。實際上,歷史上的歷代王朝對於工匠的態度其實是很高的,尤其是游牧民族對待漢族工匠的態度更是非常尊重的,我們從蒙古人屠城的歷史記載上就能看到端倪,因為稱霸歐亞大陸的蒙古人在屠城時,有兩種人他們是不殺的,一種是比車輪矮的孩子,還有一種就是工匠。可見,游牧民族很清楚工匠們對於社會的貢獻。我想赫連勃勃作為一個游牧民族的梟雄,絕不可能連這點認識都沒有,如果赫連勃勃採用如此惡劣的手段去謀害為其築城和鑄造兵器的工匠們,那麼,胡夏政權的存在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急速的走向毀滅。
胡夏時期的兵器遺存到今天的少之又少,同樣,赫連勃勃的名刀大夏龍雀也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我們今天的人們已經無法看到大夏龍雀的真容了。但是統萬城的遺址歷經千年的風霜還屹立在陝北大地上,我們從統萬城的遺址也能夠一窺當年胡夏政權興盛時的風采。
我們從建立胡夏政權的匈奴鐵弗部開始鑄造百鍊精鋼來製造兵器。我們也能夠看到,游牧民族對於鐵器的重視程度。其實我們看在游牧民族的歷史進程中,很多游牧民族族稱或者國號都是跟鋼鐵乃至金屬有很大的關係的,比如說繼柔然之後,統領北方蒙古草原的突厥,突厥的含義就是頭盔,並且突厥的主體部族阿史那部就是依靠給柔然打鐵而發展壯大起來的。取代突厥重新成為北方蒙古草原霸主的契丹同樣也含有了鑌鐵的意思,並且契丹崛起於遼河流域,至今這裡都是鋼鐵的產地,我們由此也可猜測,可能契丹也是依靠為突厥打鐵而發展壯大起來的。而攻滅契丹民族建立遼王朝的女真人同樣以金為國號。由此可見,鐵器乃至金屬器的鑄造和使用都是游牧民族發展壯大的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但是,他們想要獲得鐵器和金屬器的鑄造方法,就必須要跟先進的中華文化學習了,這也是游牧民族嚮往漢化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