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說夢:胡夏與西秦(上)
關於第85章故事簡介:已經平定柔然邊患的北魏皇帝拓跋燾率軍西進,攻擊胡夏,胡夏國主赫連昌毫無防備,憑藉統萬城的堅固死守,拓跋燾久攻不下,只得退軍,但是關中大部盡被北魏所佔。赫連昌見北魏大軍退去,又派其弟赫連定準備收復長安,拓跋燾趁機再次領兵來攻,赫連昌中了調虎離山之計,丟失都城統萬城,與赫連定一同逃往上邽,拓跋燾乘勝追擊,俘獲赫連昌,赫連定在上邽繼承胡夏國主之位,赫連定聽聞西秦國主乞伏熾磐病逝,便想奪取隴西之地,來恢復祖業。而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同樣也想攻取西秦,但被西秦擊退,西秦,北涼,胡夏三國在西北地區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戰爭。
在這個故事中,雄才大略的北魏皇帝拓跋燾揮師關中地區,大敗胡夏政權,並且俘虜了胡夏國主赫連昌,在這個過程中,拓跋燾所率領的北魏大軍又遇到了天氣驟降的大好機遇,踏冰渡過黃河,讓胡夏國主赫連昌,猝不及防,只能坐以待斃。在十六國時期的歷史中,因為氣溫驟降而改變戰爭格局的場面有很多,比如說我們之前講到的參合陂之戰,慕容德建立南燕政權,都是由於氣溫驟降,使得北魏王朝和南燕政權的開國之君拓跋珪和慕容德很快的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戰爭目的。
在這裡我們並不是鼓吹他們能夠建立功勛偉業是天命所歸,而是要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就是十六國時期的氣候是屬於氣象學上的寒冷期的,所以在十六國時期能夠出現河流儘早儘快冰凍的情景。
實際上,我們現在有很多的氣象學家根據古籍記載的氣象條件分析出歷史上出現戰亂的時期基本上都處於氣象學上的寒冷期,而歷史上的盛世時期基本上都處於氣象學上的溫暖期。由此可見氣候的變化也在決定著歷史文明的走向。
實際上,這種觀念其實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古人也是人,他們也要吃喝穿戴,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生活比較原始,對於氣候的依賴就更加強烈,對於氣候的變化更加敏感,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處於氣象學的寒冷期的時候,北方蒙古草原上生態環境惡劣,就會出現自然災害頻發的景象,游牧民族的百姓們無法在北方蒙古草原上正常的生活,他們為了生存下去,就必須要選擇向溫暖的南方遷徙,這樣就出現了西晉時期大量的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情景,也就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十六國時期的亂世。而隋唐時期則進入到氣象學的溫暖期,所以隋唐時期,自然災害比較少,糧食的產量當然是穩步提升的,所以,隋唐時期是我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盛世。而到了兩宋時期,又進入到氣象學上的寒冷期,所以又出現了游牧民族再次南下的情況,但是因為此時的中原王朝的統治階級已經是執政能力更強的庶族地主階級了,所以,游牧民族的南下被阻擋在了黃河流域,這也就出現了塞北三朝與宋王朝對峙的情景。由此可見,十六國時期出現河流提前結冰的情景應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而古代史學家們則利用這種情景來凸顯王朝的正統性,這也是因為古人自然科學落後,無法明白氣候變化對封建王朝的影響。
對於胡夏政權來說,氣候上的寒冷期讓這個政權在達到極盛的狀態下,迅速而徹底的走上了滅亡之路。儘管赫連勃勃在世的時候,所修建的都城統萬城固若金湯,但是聰明的拓跋燾運用了調虎離山之計,成功佔據了這座歷史名城,建立胡夏政權的匈奴鐵弗部只能退出關中地區了,但此時匈奴鐵弗部的勢力還依然存在,新繼位的胡夏國主赫連定當然還想做復國的打算。和胡夏政權極為相似的是,同樣在達到極盛后,佔據隴西之地的西秦政權也迅速的走向沒落,隴西之地就成為了胡夏國主赫連定想要重新帶領部眾封邦建國的理想地點,同樣,有著雄才大略的北涼國主渠蒙遜在徹底的掌控了涼州地區之後,也想攻滅西秦政權來完成自己統一西北的大業。所以,在北魏政權的西進過程中,胡夏政權,西秦政權,北涼政權在西北大地上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其中,胡夏政權在北魏王朝的打擊下完全丟失了關中地區,除了保有上邽地區,也就是現在的甘肅天水地區,和十幾萬部眾,基本上一無所有了,所以,胡夏政權的在赫連定繼位后,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了。而西秦政權在達到極盛后,由於西秦國主乞伏熾磐的病逝,西秦政權在北涼政權和胡夏政權的打擊下,也走向了衰落。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西秦政權和胡夏政權的衰落極為相似,都是由於外部的強敵所造成的,但相比較而言,西秦政權儘管國勢較小,但是其統治者乞伏熾磐和乞伏暮末都算是比較稱職的統治者,西秦政權也數次抵禦住了被涼政權的進攻和胡夏政權的侵襲。使得西秦政權還不至於到達名存實亡的境地。
不過總的來說,西秦政權和胡夏政權在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規律中都在走向衰落。即使這兩個政權的統治者都在想盡辦法延緩自己政權的滅亡。但是在其主體部族基本完成漢化后,就難以在軍事上難以抵禦其他游牧民族的攻擊了,所以說,儘管這兩個政權的統治者都在殫精竭慮,煞費苦心的經營著自己的政權。但是,這兩個政權依然在內亂外患中走向滅亡。
其實,胡夏國主赫連昌和赫連定以及西秦國主乞伏暮末都算不得上是一個昏庸無能之君,這三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軍事才能,放在哪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都應該算得上是一個可以開疆拓土的統治者,但是他們在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洪流下只能做一個亡國之君。
我們在看歷史的時候總會說到一句話,就是歷史都是驚人的相似。其實我們詳細的分析十六國中的這些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無一例外的都是遵循著主體部族基本完成漢化后,而出現政權的衰落,進而走向滅亡的歷史規律。所以說,我們看懂了歷史規律,也就大致明白了未來之事,因為歷史都是驚人的相似。
當然,這句話也適用於讀史即是讀人心的觀點,人的品性德行也無非就是那麼幾種,古人和今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差異。通過古人在做事中的悲喜得失,也告誡我們今天的人們如何做事情。讀史即是讀人心這種觀點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問題,只不過我看歷史,還是喜歡看裡面的規律所在的。同時也看一看歷史人物的人心世故。實際上我們在本書的後面幾章,也按照具體的歷史人物進行了分析,也表述了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我還是堅定的認為。在歷史潮流的大規律下,一個人無論能力高低與否,都無法改變歷史潮流的方向。在此我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來以此說明。
岳飛是一個我們今天的人們耳熟能詳的抗金英雄,岳飛在抗金的過程中曾經提出一個口號,就是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帝。我們先不說他這個口號是否迎合了當朝天子趙構的心理,就說剛剛興起於東北地區建立金王朝的女真完顏部絕不可能讓岳飛打過山海關。岳飛取得的成就也不過就是在中原地區利用當時北宋遺民的愛國心理和女真人對南方地形的不熟悉,對南方氣候條件的不適應,擊敗了金軍,但是岳飛可能打到東北去嗎?那裡的白山黑水絕不是他岳家軍幾萬人就能踏平的。即使岳飛有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帝的決心。但是他絕不可能成功。況且女真完顏部的興起,也是游牧民族在發展壯大之後,受限於北方惡劣的自然環境,不得已的南下之舉。歷史上的歷代漢族先民建立的中原王朝,沒有一個能完全和徹底的掌控住游牧民族起源的東北地區和北方蒙古草原地區,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規律。岳飛提出這樣的口號,完全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絕不可能成功。
由此可見。胡夏國主赫連定跟岳飛的想法一樣,都想恢復當年故國的輝煌和榮光。但是赫連定在面對同樣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也絕不可能成功。即使,赫連定能夠攻滅西秦政權,奪取隴西之地,但是在強大的北魏王朝面前,胡夏政權同樣也要走向滅亡。西秦國主乞伏暮末儘管拼盡全力阻擋北涼政權和胡夏政權的攻擊,但是西秦政權也一樣要在主體民族基本完成漢化后,走向滅亡。北涼政權儘管有沮渠蒙遜這樣雄才大略的君王,但是面對完成中原一統的北魏王朝,同樣要俯首稱臣,最終納土歸降。而北魏王朝也跟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一樣,在主體部族完成漢化之後,同樣要走向瓦解,走向滅亡。這是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的歷史規律,也是游牧民族在接受先進的中華文化所出現的歷史規律。十六國時期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無一不是這樣,都是在極盛時期瞬間的走向衰落,再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