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誰給青春靈魂戴上鐐銬(7)
在1998年的一項「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狀況」調查問卷里涉及的「你認為未來社會最應該提倡的品行是什麼?」這一問卷中,父母們的答案最看重的是「責任感」,而中小學生最看重的則是「平等待人」。父母們的選擇代表了那一代人的人格特徵,孩子們的選擇也令父母深思,他們渴望尊重,渴望平等。而許多父母卻不能以適當的溝通方式給孩子以人格上的尊重。
過去,我們常常要求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但是,我們卻很少為孩子提供發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機會和空間。有一個20歲的女孩子,跟我在網上聊天。有一次她說:「不瞞你說,我媽媽怎麼說我的?她說她是整個兒一個熱臉貼在我的涼屁股上。」孩子冷漠起來了,真是讓人寒心,你為她付出了很多,而她毫不理解,做父母的心裡特別難以平衡。但是,孩子的錯是大人的過,孩子的許多缺點是我們做父母的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我們用自己的方法去摧毀自己的目標,我們是自己和自己作戰。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有健康人格的人,你的很多方法卻沒法讓他成為這樣的人
在家裡,將孩子還原成為一個「人」,讓孩子像成人一樣敞開心扉、釋放內壓,讓孩子像成人一樣解脫困惑、悅納自己,讓孩子像成人一樣學會感恩,學會調節、學會休息、學會勞動,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體驗、認識和對待人生,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公正的父母之愛。
白楊樹上摘松子
從這個標題里,我們看到了一種絕對的不可能。誰能妄想從白楊樹上採摘下松子?但這個不可理喻的想法,卻一直在許多家庭父母的潛意識裡作崇。就像父母哪怕生下的是一個駝背孩子,卻總懷了有踩直他的決心一樣,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就是存了一定要在白楊樹上採下松子的雄心。想來可笑,實為可悲。
以此為這裡的標題,是《中國教育報》上一位女生的話給我內心帶來的震撼:「因為我是菊花,所以請別讓我在夏天開花;因為我是白楊,所以請別指望從我身上摘下松子。」這句話,將當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盲目求成的心理,刻畫得是多麼維妙維肖!這樣的父母之愛,對孩子而言,是多麼的殘忍。
女生曉琴在2002年6月14日《中國教育報》上發表的這篇題為《給媽媽的十四條建議》,原文是這樣的:
1).我需要幫助,同時也需要獨立。
2).為了成長,請允許我犯些錯誤,讓我自己在生活中學會如何生活。
3)請不要強迫我按照您的模式去生活。
4)請自覺地保護我的自尊心和**權。
5)如果您想成為我的朋友,那就得放下家長的架子。
6)請不要拿我當您的出氣筒。
7)寵了我就別說把我寵壞了。
8)不要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不要把過去的錯誤擴大化。
9)多一些建議,少一些命令。
10)請不要第一百零一次告訴我某事該怎樣做。
11)我不僅學習您告訴我的東西,還(可能會不自覺地)學習您身上表現出來的東西,包括壞的習慣。
12)我不僅需要愛,還需要學會愛別人。
13)即使您能幫我做所有的事,也請您把它們留給我自己做。
14)因為我是菊花,所以請別讓我在夏天開花;因為我是白楊,所以請別指望從我身上摘下松子。
從以上《十四條》來看,女生的要求並不過分,且顯現出了一定程度的理性與寬容,絲毫沒有違背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