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誰給青春靈魂戴上鐐銬(11)
毫不意外,兩篇《十四條》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兩篇短文在《中國青年報》引發了一場「兩代人能否溝通的大討論」。
在這位母親以愛心、淚水、怒氣凝成的的《十四條》的背後,我們看到了一群焦慮、無奈、憤怒的父母。從他們的角度出發,這《十四條》回答得句句情深意切。然而,如果按照這位母親的《十四條》去做,很可能會使兩代人衝突升級,甚至發生各式各樣的悲劇。父母為孩子列出的《十四條》是對孩子言行的高度約束,甚至對法律賦予未成年人的權利不理睬。而女生曉琴提出的《十四條》是孩子們向家長提出的抗議,也是孩子們向家長提出的權利要求。歸根結底,這場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兩代人之間的權利之爭,既父母的教育權與未成年人發展權之爭。
「菜鳥」教育「老鳥」
在調查中,孩子的問題總是太多,而有一些問題在如今的年代提出,卻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憑什麼說男女同學不能正常交往?
以前的我,很是開朗,喜歡向別人訴說心情,但那件事,卻徹底傷了我的心。
那是個陰沉沉的雨天,我放學剛進家門,就看見爸爸、媽媽怒氣沖沖地坐在桌旁,桌上放著一封信。
我小心地走過去,問:「爸爸、媽媽這是誰的信啊?」
你的!媽媽氣勢洶洶地吼道,我被嚇了一跳,這是誰給我的信?難道爸爸媽媽拆開看了,信上難道寫了不能寫的東西?一串問號使我拿起信,但又不敢看。
看哪!拿出來看哪,才十多歲的就給男孩子寫信,向別人要什麼照片
我顫抖地拿出信一看,果然有一張照片,而他,只是我小學的一位同學。我又連忙拆開信看,信中除了幾句問候和鼓勵我好好學習,其它什麼也沒有。也不可能有什麼。
「這是一個同學。」
「同學,什麼同學,一個男孩子給女孩子寫信,還寫些什麼外國字,」媽媽大聲打斷了我的話。
「媽媽,不是這樣的,他是我的小學同學,現在外在讀書,你問上面的英文是什麼,一個是『請原諒』一個是『謝謝』,這是同學間的正常來往啊,媽媽。」
「正常來往?少和男孩子來往,你再不聽,就把你趕出家門!」
「媽媽,你聽我說……」
「不聽,沒有家教的東西,滾!」媽媽大聲地吼道。爸爸也拿起那根象徵家教的鞭子向我打來。
霎時,我的淚水涌了出來,一氣之下,跑了出去。
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男女之間為什麼不能正常交往呢?
現在是什麼年代了呀!爸媽,你們為什麼還這樣老土呢?在你們面前,我連一封書信的交往權力都沒有,你們知道女兒有多傷心嗎?
看到正處於青春初期的孩子有異性同學的來信,或親近的舉動,父母很容易從字裡行間、言談舉止里「嗅」出戀愛的信息,於是驚慌失措之下便輕易給孩子扣上戀愛的帽子。實際上,青春期的孩子往往盲目,如果父母輕易地說孩子早戀,要麼會讓孩子有罪惡感,要麼會弄假成真。有的父母將早戀與道德敗壞等同,對孩子採取強行壓制、打罵等極端方式,這樣的教育常常適得其反。孩子學習壓力大,容易移情於兩**往,尋求來自同齡人的關懷。父母與孩子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只能營造充滿愛和溝通的家庭氛圍,才能減少孩子對早戀的依戀性。
憑什麼父母經常打牌,學生卻不能有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