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日本的福特――本田宗一郎(3)
這一年,宗一郎還組裝了一輛賽車,參加比賽獲了第一名。他的修車技術已遠近聞名,只要零部件齊全,他什麼車都能修好。
6年學徒生涯結束后,他回到家鄉在濱松市開設了一家汽車修理廠——「技術商會濱松支」。由於他技藝高超,待人誠懇,生意非常興隆。
30歲不到,宗一郎就已經很富有了,他實現了少年時的夢想:「總有一天我會成為富翁的。」
三、由修理轉向製造業
1933年,宗一郎27歲,和一位小學教師佐智結婚。結婚那天,他自己駕車去接新娘,令人羨慕不已。
但是發明家的新婚生活沒有任何浪漫之處。富裕后的宗一郎,仍然喜歡擺弄機器。他一頭鑽進了實驗室繼續發明。
妻子卻無怨無悔,當了宗一郎的賢內助。後來,宗一郎用「校長先生」來稱呼自己的太太。他說,因為有了她,自己這個磨人的孩子頭才得到了教育,才能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取得那樣的成就。
經過仔細的市場調查,目光敏銳的宗一郎發現:汽修業的競爭愈來愈激烈,但零配件供應卻日益緊缺。1934年,宗一郎大膽地提出調整方向:關閉修理廠,放棄汽修業務,轉行生產汽車零配件。
宗一郎決定改做活塞環,這是汽車發動機中的關鍵零部件。說干就干,很快宗一郎就創建了「東海精機公司」,開始向製造業邁出第一步。
然而,活塞環雖小,製作起來並不簡單。惡劣的工作環境,要求活塞環必須堅硬耐磨,彈性高、耐高溫。
於是,宗一郎就以旁聽生的身份在濱松工專學習了兩年,終於解決了這一問題,1937年,他終於成功地製造出合格的活塞環。
就在同一年,豐田汽車工業公司成立,以生產卡車為主,豐田汽車工業公司成為東海精機活塞環的主要買主。
到1942年,豐田汽車工業公司已佔有東海精機的40%的股份。由於戰爭的原因,公司被徵用為軍需工廠,又開始製造戰艦和飛機的零部件。
1945年,日本中部發生大地震,東海精機的廠房、機器受損。正在搶修時,日本投降,戰爭結束了,作為戰敗國的日本滿目瘡痍,軍需工廠「東海精機」陷入困境。
加之在此之前豐田公司已持「東海」較多股份,個性較強的宗一郎不甘受制於人。於是,他在1945年將自己擁有的股份以45萬日元價格轉讓給豐田,自己徹底撤出了「東海精機公司」。
四、廢墟中崛起的摩托集團
戰後的日本,物資匱乏,人們衣衫襤褸,忍飢挨餓。宗一郎選擇了衣食住行中的「衣」。
他認為日本經濟會振興,紡織將是大有前途的行業。他決定成立自己的公司,生產紡織機。
宗一郎在自家的土地上建了臨時的木板房,掛出了「本田技術研究所」的招牌,著手改良織布機。但是,紡織公司很快陷入了僵局。既有技術上估計不足的缺陷,又有資金短缺的困擾。
這時的宗一郎,並沒有東奔西走為研製紡織機而籌措資金。他想到了汽車,但汽車比織布機更費資金。於是,他又想到了摩托車。
當時交通十分混亂,火車和公共汽車又少又擁擠。陸軍通信設備上的微型發動機已經派不上用場了,都堆在倉庫里。
宗一郎得知這一消息后,廉價把它買來,作為動力安裝到自行車上,並且用白鐵皮精心做成汽油罐,顯得十分精緻。發動機和自行車的形狀、顏色也各不相同。
這種被稱為「吧嗒吧嗒」的機動自行車,雖然開動起來響聲震耳,黑煙直冒,但是一問世,周圍的人們就蜂擁而至,第一批產品被搶購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