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4:分封制的變化二
略微說了說工業革命與第一次社會革命的影響后,歷史老師頓了一下,對學生們說道:「現在將課本翻到第三章第七節。」
實際上,按照編纂教科書的人的計劃,分封制度的變化是分為兩節課的,在講完太祖、昭帝、章帝與睿帝四位皇帝后只講從建國之初到第一次社會革命前。但老師們都覺得將分封制度的變化合在一起講比較方便,於是都將第二章第二節與第三章第七節一起講。反正就這所應天府第七中學來說,絕大多數學生在開學前都會預習,也不擔心他們跟不上。
「外國的應對等到下學期講世界史再說,這節課只說藩國。首先進行反抗的是漢洲大陸的藩國。他們宣布廢除原本帝國聯邦,這是現在史學界對當時整個分封體系的稱呼,內部5%的關稅稅率,將稅率大幅度提升到35%;同時漢洲所有藩國建立關稅同盟,內部實行10%的關稅稅率。」
「這當然引起了帝國中央的不滿,但漢洲距離中原太遠了,漢洲大陸各藩國的實力也不弱,帝國中央因幾乎沒有勝算所以不願意派兵討伐漢洲,於是只是公開發表聲明,宣布開除漢洲大陸所有藩國大明屬國的地位,而且同樣提高這些國家生產商品的關稅。」
「但之後,西北的藩國也宣布提高稅率。以秦藩為首,包括代藩等西北七個藩國同樣組建關稅同盟。面對西北的藩國,把持帝國中央政府的權貴與資本家的態度與面對漢洲的藩國不同,畢竟從中原攻打西北並不存在無法逾越的距離。他們很快通過了同西北的藩國開戰的決議,十萬裝備精良的帝國中央陸軍通過鐵路運送到吐魯番,在正式遞交開戰通知後攻打烏魯木齊。」
「統治烏魯木齊的宿王(原晉王)馬上向秦藩、代藩等藩王求援。當時的秦王親自帶領西北五個藩國的聯軍七萬人通過阿拉山口支援宿藩,代藩派兵從天山以南騷擾吐魯番、伊吾等地,想要影響帝國中央軍隊的後勤。」
「這場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幾十年,具體經過在《歷史教材輔助》上有,因為不是考點所以就不細說了。在幾十年的戰爭后,交戰雙方都變得精疲力竭,無力再戰。其實西北的藩國即使聯合起來國力也遠不如帝國中央,但他們得到了大多數拂菻國家的支持,甚至就連與秦藩是世仇、相互糾纏了二百年的天方教諸國也支援西北藩國。他們的支援使得主場作戰的西北藩國聯盟能夠堅持住戰爭不認輸。」
「而拂菻與天方的國家之所以支援西北藩國,原因也很簡單。由於昭帝、章帝與睿帝在全世界的分封,使得除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默獵加大陸以外的全世界土地三分之二都在帝國聯邦控制中,剩下的土地還有全世界十分之一的土地位於北極圈周圍,當時無法被開發利用。除西班牙、葡萄牙與英格蘭在南漢洲與加勒比海搶佔了少量土地,拂菻國家在地理大發現中沒有其他收穫;天方國家更慘,他們什麼收穫都沒有。」
「我前面說了,在工業革命后,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與政治、軍事體制的變革,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國力差距成倍增加。由於錯過了地理大發現,印度又被大明獨佔,拂菻與天方國家得不到充足的市場,工業發展緩慢。」
「他們擁有的土地與資源或許相當於帝國聯邦的40%,但國力加在一起連帝國聯邦的五分之一都沒有,帝國聯邦如果願意,完全可以將這些國家都滅亡。當時有個笑話,說大明帝國中央之所以不將拂菻與天方地區的國家都滅掉,是因為很多勛貴喜歡大洋馬,擔心滅了這些國家遷移漢人過去后,子孫後代就沒有大洋馬騎了。」
「面對如此大的國力差距,拂菻與天方國家一直想要拆散帝國聯邦,從而能夠與帝國聯邦的各部分『公平競爭』,分享市場發展工業促進貿易。所以當他們發現帝國聯邦有分裂的可能后,就竭盡全力要將『可能』變為現實,支援任何違抗帝國中央命令的藩國。」
「這些本來應該在世界史部分講述,我說的多了點兒。不過我一直認為,從建業六年的伊吾之戰開始,帝國的歷史其實與世界其他國家密切相關,而且直到現在為止全世界以漢人為主的國家的土地面積也佔到全世界土地總面積的一半左右(不含南極洲),可以說大明史就是世界史,根本不應該單獨分出來世界近現代史。不過編纂教材的人這樣編教材,將世界史的內容都混在一起講也容易亂,所以只能這樣講了。」
「這場戰爭於復興歷301年,也就是西元1668年結束,帝國中央與西北藩國聯盟在阿富汗的喀布爾簽訂停戰協定,暫時中止了這場戰爭。你們要記住,是暫時中止,理論上並未結束。這算不上太重要的考點,但選擇題有時候會考。」
「《喀布爾停戰協定》的簽訂,使得帝國中央的權威大幅度降低,原本還算恭順的南洋藩國見此也紛紛反抗帝國中央的剝削。雖然這些國家距離中原太近,拂菻與天方國家也很難援助,所以很容易被帝國中央鎮壓,但也使得帝國中央進一步失血衰弱。同時,權貴與資本家對自己因市場減少、還要出錢平叛導致收入降低不滿意,權貴與資本家互相掠奪財富的同時,他們也一起加大了對中原民眾的壓榨,使得國內矛盾日益加大。」
「國內矛盾,中央與藩國矛盾,權貴與資本家的矛盾,這一切,最終導致了第二次社會革命。第二次社會革命是大明歷史,也是世界歷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不僅是大明的革命,而是波及全世界的一次革命,對全世界所有國家都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也因此,第二次社會革命的內容是整個中學歷史的重點,每年大考都至少佔10分。不過這部分內容要在下一章才講,這節課並不講。」
歷史老師在台上說這段話的時候,允熥忽然感覺同桌不大對勁,側頭看了一眼,發現他渾身在顫抖。允熥又看向其他貴族出身的同學,發現他們在老師提到『第二次社會革命』這幾個字后表情也都不好看,不由得在心中暗道:『第二次社會革命的影響這麼大?看來今天中午要好好看一看第二次社會革命是一場什麼樣的革命了。』
「第二次社會革命使得中原與南洋一片混亂,國家完全失去了秩序,印度也趁機脫離帝國而獨立。在這種混亂中,南洋許多穩定住國內局勢的藩王認為機會來了。此時南洋的民族同化已經基本完成,不會再發生一旦反叛藩國內就會分裂的情況,有能力出兵中原了。」
「首先出兵的是宋藩。宋藩位於呂宋島,距離中原很近,漢人很多,資源又很豐富,是當時南洋藩國中實力最強的。當時的宋縱王朱昌栒首先以平叛為名出兵中原,之後……,遂佔領首都,逼迫庄帝將皇位讓給他,自立為帝。」
「但朱昌栒沒有穩定住局勢。在他逼迫庄帝讓位前,因為三百多年來帝系一直平穩傳承,人們心中皇帝是不可動搖、不可忤逆、不可觸犯的,除激進的叛軍外大多數人都真的將皇帝當做天子。朱昌栒的做法打破了籠罩在皇帝身上的神話,使得帝國局勢徹底不可收拾。」
「之後,蘇藩……,越藩……,蒲藩……,岷藩……,叛軍……,在中原混戰。趁著這個機會,西北藩國聯盟與漢洲藩國聯盟的獨立性進一步提高,拂菻與天方國家抓住機會快速發展。」
「經過了幾十年的混戰,這時最終收拾殘局的人出現了,他就是世襲宣國公、死後被追封為南岩忠毅郡王的張子騫。張子騫是淮南康公主與宣國忠襄公張無忌的後人,世代承襲宣國公之位。為平定蒙古,昭帝任命宣國忠襄公為宣府總兵、兼任北平知府,後來宣國公家世代擔任這兩個官職。第一次社會革命后、平帝在位時,撤銷了宣國公家的這兩個官職,但宣國公家仍然是大明頂級勛貴,在宣府、北平一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第二次社會革命一片混亂的時候,宣國公家為了自保,將北平、宣府兩地的軍權又收在手中,並且逐漸控制了河北、山西、熱河、察哈爾四省,以及當時名義上還是獨立國家的蒙古。」
「之後隨著混亂加劇,親眼見到百姓困苦,帝國建立三百年來的成果毀於一旦,拂菻與天方國家卻趁著這個時候快速發展,帝國將要落後於世界,接任宣國公的張子騫決定蕩平叛逆、重整秩序,他首先帶兵南下攻打山東,……,通過一系列戰役,最終平定中原與南洋、東北,重新恢復帝國聯邦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