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Chapter 4

優等自卑感——圍繞虛榮心

人要是能夠完全接受自己,活得該有多開心啊。但是,實際上,很多人要麼想變成一個特別好的人,要麼就想變成一個特別壞的人。擺脫現狀,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這個想法當然是很正常的,不過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追求看似虛榮心的個人優越感會是一件多麼折磨人的事情。

追求優越感是一種普遍欲求

阿德勒認為,人作為一個整體,是為了追求更加優秀或者追求優越感而做出各種行動的。希望自己變得優秀,擺脫那種無力感,這種慾望是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到的普遍欲求。(《個體心理學講義》)「對於優越感的追求,為所有人賦予了原動力,這也是促進人類對文化做出種種貢獻的源泉所在。人的生活大約都是按照這種活動軌跡進行的,即從下至上、從負面到正面、從敗北到勝利不斷挺進的過程。」[《有關人生之意義的心理學(上)》]

這種優越感的對立面,便是劣等感,它也是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到的(《個體心理學講義》),「不管是追求優越感、還是劣等感都不是病,是一種健康且正常的狀態,可以說是它們在不斷地刺激人們向前進步和成長的」。(前述著作)

個人優越感的追求

阿德勒並不是在否定人們追求優越感,他所反對的是通過獲得個人優越感的方式來解決人生課題的態度和做法。

追求優越感,也可以分為正確和錯誤兩種方向的追求。當追求優越感的行為以野心的形式呈現出來時,便是錯誤的。此時,那些異常野心勃勃的孩子們面對與他者的競爭關係,就會陷入困境中。

「他們的判斷標準為是否會獲得成功,而不是面對困難去解決困難的力量。我們人類文明也是如此,比起基礎教育,更關注看得見的結果和成功等等。我們顯然已經習慣於這些做法。」(《兒童教育心理學》)

這樣的孩子,最終只想靠成功來獲得別人的認可。

「他們即使成功了,如果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就不會感到滿足。其實,對孩子們來講,面對困難時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克服它,而是如何保持精神的平衡狀態。孩子們在外界的引導下一旦變得野心勃勃,就不會理解這一點。他們只覺得沒有別人的稱讚就活不下去,於是,會很容易受到他人意見之影響。」(前述著作)

他們感興趣的不是如何養成實力直視和解決困難,而是如何獲得看得見的成功。不過,要知道「不費吹灰之力而獲取的成功,往往會像泡沫一樣,容易破裂」。(前述著作)

對這群野心家來講,最終是否能成功才是最為關鍵的,而到達這個結果的過程並不重要。得不到好結果的課題,壓根兒就不會著手。如果課題比較難,只能在現實中付出努力去克服困難,然而他們會提出各種理由和借口不去做這個課題。這種想法是病態、不健康的,它就是我們所說的劣等自卑感。有劣等自卑感的人,會因為沒有得到希望的結果而精神崩潰,後面我們會提及,他們即使得到了所希望的結果,也不會感到滿足,他們想要的是他人的稱讚和誇獎。他們整日都在思考要想獲得他人的稱讚和認可該怎麼做,因此很容易被別人的意見和看法所左右,自己則很難獨立做出決定。

在副戰場戰鬥

任何事情,只要想完成,就得付出努力。但是,有的人遇到努力卻無果的事,就乾脆放棄為之努力。按阿德勒的說法,他們是在「副戰場」戰鬥的一群人。(《兒童教育心理學》)換句話說,他們是在副戰場追求「人生中非有用之面」,即為得到廉價的優越感而戰鬥。

那麼,一個人應該身處「主戰場」而不是「副戰場」才對嗎?也不是。活著,絕不是為了與他人競爭。所有人生來都有一個主戰場,然而,對於那些活著就是與人競爭的人來講,一旦在主戰場戰績不佳時,就會放棄繼續努力,跑到「副戰場」去追求優越感。在工作上無能的上司,會在「副戰場」找各種理由去責罵下屬。看到下屬為此而受傷、情緒低落,就會有一種「優越感」油然而生。如果遇到好勝愛反抗的下屬,那麼,在副戰場獲勝時所獲得的優越感就會更大。

在「副戰場」追求優越感的現象,在罪犯身上也能看到。他們面對人生困境,不願意通過建設性的努力去克服,而是選擇了偷別人東西、給別人施加危害等廉價輕鬆的方式,以此來受人關注、獲得優越感。神經症者通過病症來支配他人,用這種方式站到比別人優越的地位。抑鬱症患者雖然患上了抑鬱症付出了代價,但同時也通過哭訴自己的病症而成功吸引到了別人的關注,成了「征服者」。這種人,就像被寵壞的孩子常做的那樣,故意扒開自己的弱點給別人看,以此獲取「成功」,他們對這種做法已經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神經症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這時的成功,便是「副戰場」的成功。

阿德勒舉了一個患有清潔強迫症的女子之例。該女子,整天都在洗衣服、打掃屋子。她不停地清洗所有東西,自己房間的東西絕對不會讓他人觸碰。清潔強迫症往往是作為「躲避做愛的手段」來使用的。(前述著作)被人觸摸和愛撫,就會覺得自己被弄髒了。通過這個病症,她覺得自己比世上任何人都乾淨而美麗,獲得了「高貴優越感」。

這類人通過在副戰場取勝而獲取優越感。他們喜歡誇耀扭曲的優越感。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弱點,心想對方不可能理解我的心情,推開對方向自己伸出的援助之手。周圍的人不得不提心弔膽小心翼翼地接觸和對待這個人。

所有神經症都是由虛榮心而起

阿德勒是在1937年飄然離世的,享年67歲。那是他在蘇格蘭的時候,剛在阿伯丁大學順利結束了連續四天的演講活動,準備啟程到下一個演講地的當日早晨,他吃完晚飯獨自出去散步,剛走出酒店沒有幾步就倒下了。病因是心肌梗死。

在阿伯丁的第一個夜晚,阿德勒和邀請他的阿伯丁大學心理學教授雷克斯·耐特(RexKnight)在他投宿的酒店大廳交談。兩個人剛打完招呼找了個在沙發坐下來時,一個年輕人向他們走來。

「我知道兩位紳士是心理學家。不過,你們倆誰都猜不到我是什麼樣的人吧。」

耐特一臉困惑,只見阿德勒抬起頭注視著年輕人說道。

「你錯了,我覺得我應該能說點。你是一個虛榮心非常強的人。」

當別人問他為什麼這麼說時,阿德勒回答。

「兩個陌生的紳士坐在沙發上聊天,你突然走來,唐突地問對方知不知道自己是誰,這不是虛榮心強是什麼呢?」

阿德勒對耐特解釋道。

「我一直都致力於把我的心理學變得單純而簡單。可以這樣說,所有神經症都是由虛榮心引起的。或許這個描述過於簡單,反而晦澀難懂。」(Manasteretal。eds。,AlfredAdler:AsWeRememberHim)

此處,被阿德勒當作問題來提及的虛榮心,就是我們在前面所提的優越感追求心理。

「提到虛榮心,我們很容易看破別人心中那條向上的線。這個線表示,他們覺得自己並不完美,便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等身大的大目標,希望站在高於別人一等的位置。」(《性格心理學》)

「向上的線」正是我們所說的優越感追求。如前面所述,為了擺脫無力感而去追求優越感,認為自己不完美的劣等感……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患者往往會對不健康的身體抱有劣等感,希望早日擺脫這種狀態,這便是「追求優越感的心態」。

但是一個人一旦「設定一個等身大的大目標,想要站在高於別人一等的位置」,劣等感會變得過於強烈,過度追求優越感,此時已不再是普遍存在的劣等感、優越感。它們已經變質,變成了「劣等自卑感」「優越自卑感」。

不管是哪一種自卑感,都屬於人生中非有用之物。我們會在「副戰場」中見到這些。劣等自卑感更進一步,就會變成神經症。(前述著作)在優越自卑感的作祟下人會過度追求優越感,此時的優越感已經變成了個人的優越感或神經症優越感。

價值貶低傾向

有虛榮心的人總會抱有一種敵意,恨不得把他人都打趴下,直到對方體無完膚。「他們時刻準備嘲笑和指責他人,自以為是地批判所有人。」(《性格心理學》)彷彿攻擊才是最有效的防禦手段一樣。

追求個人優越感的人往往會這樣做。

「這類人會經常表現出輕蔑、侮辱,我們稱其為價值貶低傾向。有虛榮心的人,就是想要找到他人的攻擊點,比如他者的價值、重要性。要把他人打得落花流水,才能獲得優越感。」(前述著作)

我有點驚訝於阿德勒一向主張「要想了解人的本性,不可傲慢不遜。」(《理解人類本性》),然而對剛剛那個青年他卻很直截了當地當人家的面說他有虛榮心。阿德勒是一眼看穿了那個年輕人表現出的「價值貶低傾向」。有虛榮心的人,會攻擊別人的價值與重要性。阿德勒指出他們就是通過貶低他者的價值,獲取相對的優越感,他們內心藏有脆弱的感情或劣等感。

「對他們來講,認可(他人)的價值,等於是對他們個人的變相侮辱。由此可以推測出,他們內心的感情有多脆弱。」(《性格心理學》)

正因為他們深知自己不夠優越,只能努力強調自己的長處,裝出一副「看上去」比別人強的架勢。

為了達到這一點,他們決定採用貶低別人價值的手段。阿德勒和耐特都是心理學家,這個年輕人向兩個人稱你們肯定猜不到我是什麼樣的人,這就是一種公然的挑釁,僅僅向兩個人指出這一點,就能讓他感到了一種優越感。

虛榮心誰都會有

阿德勒說,虛榮心在誰身上都能發現。不光是自己,周圍的人也有。沒有人能擺脫虛榮心,誰都會多多少少帶著這種傾向。(《理解人類本性》)阿德勒所說的「所有神經症都是由虛榮心而起」中不僅包含了神經症者,而且還包括了神經症的生活方式、性格。它可以解釋為以下幾點。

「總而言之,他們會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而付出努力。這種努力一旦佔了優勢,就會給精神生活帶來緊張。在這種緊張感的刺激和作用下,他們的目標會更加明確,為了獲得更大的優越感而採取行動。他們會期待在人生中獲得更大的勝利。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與現實的交點。先是失去與人生的關聯性,每時每刻都去介意自己會(給他人)留下什麼印象、他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他們的行動失去自由,受到種種限制。此時,就會頻繁暴露出一種性格特徵,即虛榮心。」(前述著作)

對於剛剛那個青年的問題,阿德勒答道。

「兩個陌生的紳士坐在沙發上聊天,你突然走來,唐突地問對方知不知道自己是誰,這不是虛榮心強是什麼呢?」

有虛榮心的人總是想被人認可,「介意自己會(給他人)留下什麼印象、他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指的就是這位年輕人。

就在剛才的引用中,「失去與現實的交點」是來自德語的unsachlich。它的反義詞是sachlich。這兩個單詞都是由名詞Sache(事實、現實)演變而來的形容詞,sachlich是符合事實的、現實的或是接地氣踏踏實實等含義。我翻譯成了「切合實際的」。unsachlich是「不符合事實、現實(Sache)」的意思。

介意自己被看成是什麼人,便會失去與人生的關聯、與現實的接觸。想得到別人認可、追求個人的力量與優越感的人,實際上,內心抱有很強的劣等感。真正優秀的人,根本不會感到被人認可的需要性,也不會向別人炫耀自己的優秀。但是,有虛榮心的人為了確定自己是有力量的且優秀的,必須有他人對自己的接受、評價、認可,他們無法活出現實中的自己,也會失去與現實的交點。

「虛榮心超過了一定程度,就會變得十分危險。且不說過度的虛榮心會蒙蔽人的雙眼看不到現實,更嚴重的是他為了迎合他人的看法和視線,不得不做很多無用功;(比起他人),他更關心和關注自己,考慮他人對自己的判斷;有了虛榮心,就容易失去與現實的交點。不去理解與他人的關聯,也不在乎與人生的關聯,固執地堅持己見。他也忘記了人生所要求自己做到的事,也看不到作為人應該賦予(人生)什麼東西。虛榮心,和其他壞品質不同,它會妨礙人所有自由的發展。因為他總在不停地考慮這個是否有利於自己,這也是他做所有事情的唯一判斷標準。」(前述著作)

有虛榮心的人,還喜歡把自己的失敗怪罪於他人。(前述著作)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想以此來逃離該處理解決的課題,他們會在課題面前猶豫不決舉步不前。還有的人喜歡在各種癥狀上找到失敗的原因。神經症者便是如此。他們說:「如果沒有這種癥狀,萬事都可以做沒問題……」於是,萬事都以可能性為前提,嚴重脫離了現實。

戰爭·歧視·欺負

戰爭的起因也是因為某些人認為本國的威信受到威脅而產生了恐懼(Sicher,TheCollectedWorksofLydiaSicher)。他們認為不去貶低他國的價值,就無法確保本國的完整,於是去和他國開戰,試圖用戰爭提高本國的價值和地位。

歧視、欺負等行為,也是來自價值貶低傾向。貶低他人的價值,變相炫耀自己的優秀。歧視、欺負,均起因於強烈的劣等感。他們認為自己要是「平凡、普通」,自身價值得不到認可,於是就選擇歧視和欺負他人來顯出自己的「不平凡」。因此,單單靠呼籲或者嚴懲措施,並不能根治和消滅歧視、欺負等現象。必須先去理解這類人做出歧視、欺負等行為的心理。

依賴和藉助他者的權威

還有一種人倒不是靠貶低他者的價值變相提高自身價值,而是藉助他人的價值和權威採取傲慢態度。

「虛榮心,還會表現在眾人面前口若懸河、滿嘴跑火車的人身上。這種人喜歡用『自己是否在眾人面前允許發言』來判斷這個聚會的價值。還有一種人,本質上是屬於同類人,但是表面上盡量保持安靜、不大引人注目、也不去參加或特意避開各種聚會。避開的行為,其實也分很多種。受到他人的邀請,但是如果對方不是特意邀請自己的,就不會參加,即使答應去,也會故意遲到。答應去參加的人,也是有一定條件的。他們會表現出傲慢態度,顯得自己十分特殊不凡,還時不時地炫耀自己的特殊之處。還有的人會很主動、踴躍參加所有聚會,一個都不落,用這種參與感來表現出自己的野心。」(《性格心理學》)

其實我們所參加的聚會(或,類似定期舉辦活動的某種共同體),和參加者的自身價值無關。子女考入了名校,父母不會因此而變得有多高貴。有個日本人榮獲了諾貝爾獎,那所有日本人都因此而變得偉大嗎?不盡然。

阿德勒例子中的人是想通過出席聚會或不出席聚會來吸引別人的關注而已。阿德勒提到有一種人愛出席所有聚會,藉此來表現出自己的野心;還有一種可能性,或許他不是出於野心;而是怕自己不在場時別人說他的壞話、說不利於自己的事。

他們表面上擺出一副很有優越感的態度,實際上內心懼怕自己的普通平凡會被他人視為「沒有比別人優秀」。

擺脫虛榮心

人只要放下虛榮心,選擇一種踏踏實實的生活方式和性格,就不會在意他人的看法,也不會受到他人影響。要想做到這一點,可以先做到:用現實中的自己代替活在可能性中的自己,接受現在的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已經是一個巨大進步。如果你能接受這種性格,那麼你就已經不是從前的你了。

不迎合別人,不介意別人的評價,這的確是一個大變化。然而,如果只是這一個變化,那麼就等於沒有變化。我們提倡不迎合別人、不介意別人的評價、不成為別人所期待的人(即可以保持「原生態」的自己),這並不等於提倡「放任不管」。有的人聽到別人說「做你自己就好」,就誤解其含義。舉個例子,阿德勒說,有一類孩子認為自己是個特殊的存在,自己的存在本身就已經為這個世界帶來了重大意義。

「如果把孩子寵壞,讓他變成了關注之焦點,那麼孩子就有可能認為,自己是個特殊而重要的存在,不需要為使他人對自己產生好感而做出努力。」[《有關人生之意義的心理學(下)》]

這些被大人們慣壞的孩子,始終是「受人矚目」的「特殊存在」。千萬別誤會,我們所說的「保持原生態」可不是指這個。我們需要付出「努力,使他人對自己產生好感」。

保持原生態的另一個含義,是從存在層面上說的。對父母來講,孩子不用做什麼特別的事,成績好與不好、健康與否、有沒有達到父母的期待,這些都無關緊要。孩子的存在本身,就已足以讓父母感到開心。

從孩子的角度來講,如果發現父母看到的不是現實中的自己、而是他們理想化的自己,就會失落受傷。他們一開始會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努力變成特別優秀的人,當這個嘗試以失敗而告終時,就會走到另一個極端,努力變得最差最壞。性格積極主動的孩子會惹出各種問題來,性格消極的孩子則拒絕上學或患上神經症障礙。希望父母告訴孩子,「不用做這些極端的行為,只要做自己就好」。

嬌寵

我們從虛榮心的分析開始,談到了受寵孩子的問題。這不是偶然。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阿德勒舉的一個女性的例子吧。(『DasTodesprobleminderNeurose』)

她是一個女教師,三十歲、結婚只有六個月。因為經濟不景氣,失去了教師的職位。老公也沒有工作。為了生活,雖然很不情願,但還是去找了一個坐辦公室的事務職。每天都會乘坐地鐵去公司上班。

有一天,她在公司,腦子裡突然浮現出一個想法:要是不立即站起來,就會死去。公司同事把她送回了家,回到家,她的癥狀就消失了。但是後來,每次乘坐地鐵,她都會產生幻覺感覺自己要死去。工作,自然是沒能繼續下去。

我們能從這個例子中看出什麼呢?阿德勒分析。

「她一定是一個虛榮心很強、自戀、自我意識(自尊心)過強的人,缺乏共同體感覺和活動性。」

這些也是被寵壞的孩子們身上常見的生活方式。請大家注意阿德勒指出的一點——她具有「虛榮心」。她作為一名教師,帶著很強的虛榮心、自戀、自尊心,即使是受生活所迫,不得已選了一個文職,但在內心深處依然無法忍受自己當一名普通的文員。她覺得這份工作「貶低了她的價值和地位,讓她變成了一個loser」。至於共同體感覺、活動性的含義,阿德勒在後面做了說明。

至於阿德勒的分析是否正確,我們需要根據她的生長環境和家教等事實來論證。

她是家中三兄妹中的老二。老大是姐姐,老三是弟弟。通常,兄弟姐妹中的老二總想超越老大。她也一樣。姐姐在脾氣差的父親面前大氣都不敢出一口,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更是不敢堅持自己的主張,而她總能通過哭鬧的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哭鬧這個行為,被阿德勒稱為「水之力量」(Wasserkraft,waterpower)。(《難教育的孩子們》)

姐姐得到的東西,她是靠水之神力爭取的。姐姐參加考試時,媽媽送她一個戒指。她也開口要戒指,一直哭到父母點頭答應買一個一模一樣的戒指為止。

父親最喜歡弟弟,顯然弟弟是她最大的敵人。父親一向對妻子和兩個女兒都不太關心。父母的婚姻也談不上有多幸福美滿。她認為自己之所以不信任男性,全都是因為父母的不幸婚姻所致。這個論點並不正確,這一點我們在前面已經分析過。她這樣想只是為了先給自己做個鋪墊,以防自己的婚姻生活不太順利時好有個借口。

然而,當諮詢師問她婚姻是否幸福時,她竟然激動地哭了起來,還說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於是諮詢師又問她為什麼要哭,她說,這種幸福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她因為害怕幸福戛然而止而心驚膽戰地活到了現在。阿德勒說,通過這一點我們能看得出來不管是從現實角度還是從可能性角度,「婚姻是否會失敗」對她產生的影響力很大。

「顯然,她的終極目標是要加強內心的優越感和安全感。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她就會不斷地告訴他人自己是一個很容易受到影響且依賴於周圍人的關心呵護的人。她已經習慣用這種方式去達到目的,雖然並不理解(自己的行動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何關聯性。就像所有神經症者一樣,她對他人是不感興趣的,在她眼裡,他人是榨取和支配的對象,因此也不會表現出任何活動性。」(『DasTodesprobleminderNeurose』)

請注意,我們將她稱為「對他人不感興趣」的人,對他人感興趣、關心他人就是我們所指的共同體感覺(關於這一點,下一章會解釋),像她這樣對他人不感興趣的人,定是缺乏共同體感覺。而即使是這種人,也會有人會對他們表示關心,若有必要甚至願意伸出援助之手。然而他們是不會為他人做任何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缺乏活動性」之含義。而且,還會千方百計地利用他人的共同體感覺達到自己的目的。

她當了文員時期,上了地鐵就會引起各種異常癥狀。她認為這份工作會有損自己的品位和格調。然而,同時也擔心自己很可能連這種事都無法處理好。於是,她決定用「死亡」來保護自己。她說自己夢見了死去的人,這個夢也是她內心的反映。如此這般,無論是白天工作生活還是晚上睡覺,她都沒能離開死亡主題。

她應該是這樣想的。「與其干這種工作,還不如死了算了。」不過,她真正希望的當然不是死亡,而是放棄這份工作。阿德勒分析。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算不上幸福,所以她變得再也無法相信男性了,這是她自己的說辭。事實上,父母的不和和她不再信任男性這兩者之間並無因果關係。她只是以防日後婚姻生活變得不幸時好有個借口,從自己的過去的記憶中找出了「父母婚姻不幸」當作預防措施。

同樣,死亡這個問題,也是因為她需要說服自己和他人同意她已無法繼續工作而找出來的借口而已。認為繼續做文員還不如死了算了的人,只能說明她內心有著強烈的虛榮心。

和他人的紐帶

「虛榮心太強了以後,人就會只關心自己,他人早已被他拋到了腦後。他會忘記人生要求他所做的事、也不再關心作為一個人要為(人生)做些什麼。」(《性格心理學》)一心想成為關注焦點、被寵壞的孩子,不會考慮他人,只會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只對自己感興趣。這裡所說的「為他人做什麼」,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活動性」。

人需要有歸屬感,希望自己屬於某一個共同體,這是人的基本欲求。和共同體之間的紐帶關係,不是被動性的。重要的不是在某個共同體生活,而是通過積極給予,獲得歸屬感。

怎樣才能不再去關注和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徹底放下被認可的欲求呢?怎樣才能徹底擺脫虛榮心、神經症、神經症生活方式呢?阿德勒建議,答案就在於對他人感興趣、關心他人、給予他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考察它的具體含義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不想活得這麼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我不想活得這麼累
上一章下一章

Chapter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