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翻身記

正定翻身記

(1984年6月17日)

20世紀70年代初,河北省正定縣曾以我國北方糧食高產縣而名噪一時。從那時起,它被「逼上糧山」,沉重的包袱背了十幾年,結果成了聞名全國的高產窮縣。最近,記者訪問這裡,強烈地感到:高產窮縣已成歷史,商品生產正推動全縣城鄉大踏步向高產富縣邁進。縣委書記習近平高興地對記者說:「依託城市,引進智力,加速『兩個轉化』的新戰略,使我們扭轉了多年的被動局面,也給正定帶來了新的起飛。」

走出死胡同

1981年秋天,胡耀邦同志到河北視察時指出:單算糧食生產不行,要搞多種經營,算全面賬,讓農民儘快富起來。這個意見切中要害。當時的正定正在單一經營的死胡同里兜圈子,片面追求糧食高產,踩棉花,擠油料,壓瓜果,砍副業;糧食生產不顧成本,盲目增加水肥,結果,糧食畝產過「長江」,超千斤,農民純收入的比例卻逐年下降。到1980年底,全縣生產隊累欠貸款達755萬元。

直到兩年前,還出現過這樣的怪事:省里一個經濟部門準備投資在正定建一座化工廠,遭到拒絕。理由很簡單:建工廠就要佔地,一畝地就是1000斤糧食呀!結果財神爺讓別人請走了。

兩年後的今天,正定大變樣了。1983年工農業總產值27000萬元,比1981年增長56%,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55.3%;糧食單產和總產都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人均收入373元,比1981年增長75%。

到農村走一走,村子里回蕩著機器的轟鳴聲。原來的隊部、倉庫和飼養棚大都被專業戶和聯合體租用了,安上機器,變成了企業;許多農家小院也搭起席棚,辦起家庭工廠。今年第一季度,全縣專業戶發展到3萬多個,聯合體發展到3000多個。

正定已從死胡同里走出來了。

「二十字經」

正定南部、西部與省會石家莊市接壤,交通便利。但是,對這個發展商品生產得天獨厚的條件,人們過去不僅沒有正確地認識和利用,反而千方百計加以限制。在不少人眼裡,農民的本分就是種地,進城做工、經商是「不務正業」。

這兩年,正定人學精了。縣裡的同志風趣地說:我們的政策是利城富鄉,既為城市服務,又「掏城市腰包」,在服務中發展自己。在實踐中他們總結出「二十字經」的對策,即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

緊靠石家莊市的二十里鋪、西兆通、南村三個鄉,近水樓台先得月,有與城市聯營或協作生產化工原料、機械配件的,有直接生產為城市服務的服裝、傢具、牛奶、肉食、食用菌、花卉等產品的,也有開展家用電器修理、書畫裝裱等加工服務項目的。方便了城市人民生活,城裡的錢則源源不斷流到農民手裡。去年,這三個鄉從事商品生產和到市裡做工的農民,佔到勞力總數的60%左右,總收入都超過1000萬元。

正定的鄉鎮企業、家庭工廠,都很注意避開城市經濟的鋒芒,在大企業的縫隙中發展自己。縣裡的同志說,縫隙經濟說白了就是「鑽空子」,城市缺什麼,就補什麼。這不僅包括擀麵杖、笤帚、拖把之類的普通日用商品,也包括一些在城市不好安排的高級化工產品。一種叫無毒脫炭凈化劑的產品,在城裡生產場地不好安排,正定很快抱上了這個「金娃娃」,去年獲純利40多萬元。

正定鎮內有一座歷史悠久、建築宏偉的大佛寺,過去交通不便,又缺乏服務設施,遊人寥寥。自從和石家莊市掛起鉤后,正定縣積極籌措資金,維修古塔,開闢園林,增加服務設施,為城市人民提供節假日遊覽和休息的場所。正定從中做了不少生意。

在與石家莊打交道的同時,正定依託城市的戰略逐步面向全國,北至京津,南至廣州,同許多大中城市發展經濟協作。去年,正定縣聽說深圳發展旅遊業需要坐騎,立即精心挑選派人送到深圳搶做了這筆生意,還順便在深圳了解了一些市場信息。

背靠大樹好乘涼

在機構改革中組成的正定縣新領導班子,雖然知識構成發生了顯著變化,但科技知識、管理經驗仍感到不足。發揮專家的智慧,正是彌補這個不足的好辦法。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縣委和縣政府先後聘請省內外55名專家、教授、工程技術人員成立了顧問團,有計劃地邀請他們來縣講學,作學術報告,考察,提供科研成果、科技情報、市場信息,介紹推薦人才,為正定經濟起飛獻計出力。

在縣委、縣政府大門口,新添一塊人才技術開發公司的牌子,縣長程寶懷兼任這個公司的經理。他說:「這是我們引進智力的又一條途徑。」去年春天,縣裡通過報紙、電台向全國發出「招賢榜」,收到24個省市的600多封來信,經過考核,確定招聘人選180人。目前已調入9人,正在辦理手續的16人。去年以來,全縣機械、建材、五金、化工、紡織等13個行業共聘請借用各種專業技術人才130多人次,對振興正定工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到目前為止,正定已同全國35所大專院校、21個科研單位、76個重點廠家掛鉤,引進項目達130多個。

新一代農民的眼光

小馬村37歲的黨支部書記張福斌,去年從一個刊物上看到西北大學研製成功一種國內市場緊缺的化工產品,立即趕到西安考察,在徵詢有關專家意見后,經過村民討論,決定買下專利,集資100萬元建一座化工廠,選送20名高中畢業生去西北大學接受培訓。這樣一筆巨款,這樣一項大事業,在村裡、縣裡都引起了許多議論,不少人為張福斌捏一把汗。但他卻從容地說:「幹事業總要擔一點風險。工廠辦成了,一年能拿利潤60萬元,小馬村子孫後代就有了搖錢樹;有專家、教授給我們做後盾,一定會成功!」

在正定,張福斌式的新一代農民正在成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知之深愛之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知之深愛之切
上一章下一章

正定翻身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