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何為天下第一等人
【一隻麻雀引來的麻衣道士的奇言怪語;王陽明12歲的「天下第一等人」的驚世之言。】
其後朱子的災難來了。慶元二年,「黨禁」正式發生,監察御史沈繼祖以捕風捉影、移花接木、顛倒捏造手法奏劾朱子「十大罪狀」,於是掀起了一場史所罕見的殘酷清算。
朱子被斥為「偽學魁首」,有人竟提出「斬朱熹以絕偽學」的恐怖建議。
其後,朱子以偽學罪首而落職罷祠。同時,朱子的門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嚴重打擊。
此時朱子身體狀態也不好,足疾大發,同時左眼已瞎,右眼也幾乎完全失明,在此大難臨頭之時,朱子先是坦然的領受朝廷對他的迫害,抓緊時間講學,並將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他此時的唯一願望就是要弘道,要使道統後繼有人。
父親講,一個學道者的煉心之處就在生死一線之時,要信得過天理,在最艱難的時候要守得住心。
我憤憤不平地說:「朝廷憑什麼迫害朱子,有沒有天理?」
父親淡然道:「你要記住一句話,『道高謗興,德修毀來』。《易經》上講『君子一、小人二』的道理,君子是少的,小人是多的,對於逆境大丈夫應坦然受之;而真正的道德一定會受到邪惡的重傷,這是自然法則。」
我問:「什麼自然法則?」
父親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至此,我對像朱子這樣的大聖人心存景仰之心,便暗自下決心,我也要成為像朱子一樣的聖人。
此時發生了一件異事,使我有一種成聖的潛意識。
這一天,我沒事去市場上遊逛。看到有人賣麻雀,我一時心動,便想買一隻。但當時我沒帶錢,便向那人請求先給我麻雀,再給他錢。沒想到這個人不僅不給,還羞辱於我,我一時沒控制住自己,便跟他吵了起來。
這時有一個道士從旁經過,他上下打量了一下我,便出錢買下麻雀送給了我。
只聽人群中有人叫道:「這不是麻衣神相道人嗎?」
人群一下騷動起來,那道士拉著我的手對眾人說:「大家讓開,我跟大家講,此子他日必成大器,當建非常之功名。」
隨後,他拉我到一僻靜處,跟我說了一番話,並讓我重複,讓我一生牢記。「須拂領,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台,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
離開時,又囑咐我:「孺子當讀書自愛,吾所言將來必有應驗。」
我回憶起五歲時所遇的道士和今天這個道土,一下有一種不同凡響的感覺。
自此我便潛心讀書,心無雜念,學問日進,爺爺和父親對我的轉變很驚訝,但我的秘密他們休想知道。
就這樣,我在父親的教誨下,在道土的暗示下,我心中的聖人之志便立將起來了。
隨後,便發生了十二歲的那個故事,當時我遵照父命,在京城入私塾讀書。
有一天,我忽問先生:「天下何事為第一等人所為?」
老師道:「嵬科高第,顯親揚名如尊公,乃第一等人也。」
我當時便大搖其頭說:「嵬科高第時時有,豈是人間第一流?」
老師驚道:「據孺子之見,以何事為第一?」
我揚頭道:「惟為聖賢方為第一。」
父親聽后,笑道:「孺子之志,何其奢也」。
我的私塾老師姓鄭,是與我父親同鄉並同科的進士,他的學問、人品其實都蠻厲害的。
他見我對父親的狀元之事滿不在乎,便把其中的概念又著重給我講了一下。
按大明的制度,每屆科舉的前三名,也就是一甲進士,都留在翰林院做史官,而狀元是授修撰,榜眼和探花則授編修。雖然這修撰只是從六品官,但在當時卻是極為清要的職務。
自英宗正統年間,宮廷授課制度形成了,即「經筵」及「日講」制度,規定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這三天是「經筵」日,而每逢單日則是「日講」。
「經筵」及「日講」時,皇帝在文華殿聽大學士和翰林官講經史,而我父親於憲宗成化十七年中狀元,不久就成為了帝師的日講官,並在六年之後,成了名副其實的帝師「經筵」官。
先生給我講了一個秘密,自宣宗宣德元年開始,在內府便設有內書堂,專門培訓小宦官的參政能力。
正統以後,內府中最有權勢的衙門司禮監的掌印、秉筆太監便多由內書堂出身的宦官擔任。而在內書堂任教官的,則多是翰林官,據父親的一個好朋友,也是他的同鄉和同僚的方正講,我父親也出任過內書堂教職。
正說時,先生擊掌道:「說曹操,曹操到。」
只見一個二十來歲,相貌清瘦的書生進了我們的房間,兩人一番寒暄后,當他知道我是王華的兒子后,便說:「你就是那個神仙送子,五歲說話,十歲展詩的王守仁呀?」
他問了一下我的學業、興趣,我們聊的很來。記得他說:「你很聰慧,未來一定不可限量。」
至此,他忽嘆了一口氣,先生問:「方兄,嘆什麼氣呀?」
方正嘆道:「我現下有個學生,也是個極有聰慧天賦之人,可惜此人心術不正,而且……」
先生問:「而且什麼?」
方正嘆道:「而且他是個太監,如果有一天他得志,不知有多少人要遭殃。」
我問:「他叫什麼名字?」
方正說:「他叫劉瑾。」
從此,這個名字就印在了我的腦海之中。
方正又說:「我倒是經常向劉瑾講你父親王華的為人和學問,劉瑾很想認識你父親,估計這個機會很快就會來了。」
先生問:「為什麼?」
我忍不住說:「我要是劉瑾,我一定有辦法能認識我父親的。」
當先生向方正講了我對我父親中狀元之事不在意時,方正說:「伯安,你錯了,狀元三年一個,大明自洪武四年開科以來,已有三十三科,也就意味著狀元也就只有三十三個。」
我心裡冷笑一聲:「三十三個,何足道哉!」
但方正的預言很快就應驗了。
【一隻麻雀引來的麻衣道士的奇言怪語;王陽明12歲的「天下第一等人」的驚世之言。】
其後朱子的災難來了。慶元二年,「黨禁」正式發生,監察御史沈繼祖以捕風捉影、移花接木、顛倒捏造手法奏劾朱子「十大罪狀」,於是掀起了一場史所罕見的殘酷清算。
朱子被斥為「偽學魁首」,有人竟提出「斬朱熹以絕偽學」的恐怖建議。
其後,朱子以偽學罪首而落職罷祠。同時,朱子的門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嚴重打擊。
此時朱子身體狀態也不好,足疾大發,同時左眼已瞎,右眼也幾乎完全失明,在此大難臨頭之時,朱子先是坦然的領受朝廷對他的迫害,抓緊時間講學,並將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他此時的唯一願望就是要弘道,要使道統後繼有人。
父親講,一個學道者的煉心之處就在生死一線之時,要信得過天理,在最艱難的時候要守得住心。
我憤憤不平地說:「朝廷憑什麼迫害朱子,有沒有天理?」
父親淡然道:「你要記住一句話,『道高謗興,德修毀來』。《易經》上講『君子一、小人二』的道理,君子是少的,小人是多的,對於逆境大丈夫應坦然受之;而真正的道德一定會受到邪惡的重傷,這是自然法則。」
我問:「什麼自然法則?」
父親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至此,我對像朱子這樣的大聖人心存景仰之心,便暗自下決心,我也要成為像朱子一樣的聖人。
此時發生了一件異事,使我有一種成聖的潛意識。
這一天,我沒事去市場上遊逛。看到有人賣麻雀,我一時心動,便想買一隻。但當時我沒帶錢,便向那人請求先給我麻雀,再給他錢。沒想到這個人不僅不給,還羞辱於我,我一時沒控制住自己,便跟他吵了起來。
這時有一個道士從旁經過,他上下打量了一下我,便出錢買下麻雀送給了我。
只聽人群中有人叫道:「這不是麻衣神相道人嗎?」
人群一下騷動起來,那道士拉著我的手對眾人說:「大家讓開,我跟大家講,此子他日必成大器,當建非常之功名。」
隨後,他拉我到一僻靜處,跟我說了一番話,並讓我重複,讓我一生牢記。「須拂領,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台,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
離開時,又囑咐我:「孺子當讀書自愛,吾所言將來必有應驗。」
我回憶起五歲時所遇的道士和今天這個道土,一下有一種不同凡響的感覺。
自此我便潛心讀書,心無雜念,學問日進,爺爺和父親對我的轉變很驚訝,但我的秘密他們休想知道。
就這樣,我在父親的教誨下,在道土的暗示下,我心中的聖人之志便立將起來了。
隨後,便發生了十二歲的那個故事,當時我遵照父命,在京城入私塾讀書。
有一天,我忽問先生:「天下何事為第一等人所為?」
老師道:「嵬科高第,顯親揚名如尊公,乃第一等人也。」
我當時便大搖其頭說:「嵬科高第時時有,豈是人間第一流?」
老師驚道:「據孺子之見,以何事為第一?」
我揚頭道:「惟為聖賢方為第一。」
父親聽后,笑道:「孺子之志,何其奢也」。
我的私塾老師姓鄭,是與我父親同鄉並同科的進士,他的學問、人品其實都蠻厲害的。
他見我對父親的狀元之事滿不在乎,便把其中的概念又著重給我講了一下。
按大明的制度,每屆科舉的前三名,也就是一甲進士,都留在翰林院做史官,而狀元是授修撰,榜眼和探花則授編修。雖然這修撰只是從六品官,但在當時卻是極為清要的職務。
自英宗正統年間,宮廷授課制度形成了,即「經筵」及「日講」制度,規定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這三天是「經筵」日,而每逢單日則是「日講」。
「經筵」及「日講」時,皇帝在文華殿聽大學士和翰林官講經史,而我父親於憲宗成化十七年中狀元,不久就成為了帝師的日講官,並在六年之後,成了名副其實的帝師「經筵」官。
先生給我講了一個秘密,自宣宗宣德元年開始,在內府便設有內書堂,專門培訓小宦官的參政能力。
正統以後,內府中最有權勢的衙門司禮監的掌印、秉筆太監便多由內書堂出身的宦官擔任。而在內書堂任教官的,則多是翰林官,據父親的一個好朋友,也是他的同鄉和同僚的方正講,我父親也出任過內書堂教職。
正說時,先生擊掌道:「說曹操,曹操到。」
只見一個二十來歲,相貌清瘦的書生進了我們的房間,兩人一番寒暄后,當他知道我是王華的兒子后,便說:「你就是那個神仙送子,五歲說話,十歲展詩的王守仁呀?」
他問了一下我的學業、興趣,我們聊的很來。記得他說:「你很聰慧,未來一定不可限量。」
至此,他忽嘆了一口氣,先生問:「方兄,嘆什麼氣呀?」
方正嘆道:「我現下有個學生,也是個極有聰慧天賦之人,可惜此人心術不正,而且……」
先生問:「而且什麼?」
方正嘆道:「而且他是個太監,如果有一天他得志,不知有多少人要遭殃。」
我問:「他叫什麼名字?」
方正說:「他叫劉瑾。」
從此,這個名字就印在了我的腦海之中。
方正又說:「我倒是經常向劉瑾講你父親王華的為人和學問,劉瑾很想認識你父親,估計這個機會很快就會來了。」
先生問:「為什麼?」
我忍不住說:「我要是劉瑾,我一定有辦法能認識我父親的。」
當先生向方正講了我對我父親中狀元之事不在意時,方正說:「伯安,你錯了,狀元三年一個,大明自洪武四年開科以來,已有三十三科,也就意味著狀元也就只有三十三個。」
我心裡冷笑一聲:「三十三個,何足道哉!」
但方正的預言很快就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