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時空縱橫
《君國道》是闡述如何看待君臣上下尊卑的著作,為了清楚認識君臣、臣民的尊卑有別,細數了歷史朝代發生的典故。
根據其中內容,大概可知目前所處的時代背景,是曾經的「梁朝」分封后,諸侯割據各自為政的局面。
梁朝之前,有記載可查的還有號朝、陳朝、亥朝,最早記載,有據可考的是亥朝,歷時六百三十五年,亥朝之後發生了陳滅亥之戰,陳朝共歷時三百二十一年,然後是號朝,歷時八百六十八年。
當下是梁朝,發展到今天是盛元615年,「盛元」是朝代年號,這一點與中國古代不太一樣。中國古時是一個皇帝用多個年號或一個年號,當下一個朝代只用一個年號。這就意味著梁朝走到今天,已經歷經615年。
梁朝經過615年的分封、兼并、侵蝕,目前的疆界龜縮在中原腹地,北海之濱,是列國之中領土相對較小的一國,雖然國小,但是沒人敢於先滅梁國,因為其居於中原東西之間,坐於海上交通要道,經濟很發達,對諸侯的制約相當大。
這道理跟春秋一樣,雖然禮崩樂壞,君不君臣不臣,但沒有列國敢於先滅周後主,直到進入戰國,列國變法稱王,周天子的存在成為諸侯國統一天下的政治絆腳石,最終周亡於秦。
眼下儘管是禮崩樂壞,但梁朝或是說梁國的存在,名義上還具有政治和道德工具的價值,誰滅了天子之國,就給了其他列國聯合討伐你的借口。加之梁國經濟上的巨大影響力,短時內還真沒有諸侯敢於動宗主國。
看到這裡,百里燕暗中生嘆:
「按這個演算法,這裡的文明怎麼也有兩千四五百年,若按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對半分,當下基本上就處在青銅和鐵器時代的分水嶺上,而且有的技術已經提前了。」
心中暗忖之際,有一點讓百里燕不解,中國曆經夏、商、周三朝進入春秋戰國,秦一統中原之後,廢除了分封制,進入中央集權時代,基本上也走了近三千年時間,眼下這個時代歷經四個王朝,還是分封制,難道就沒有人意識到分封的惡果?
百里燕思索之際,何寬端著水壺茶碗悄然而入:
「世子,您的水備妥了。」
「嗯,先放案上吧,有件事想請教何伯。」
何寬投去差異目光,心中惶恐:
「世子請說,只要老夫知道,定知無不言。」
放下茶具,何寬湊近上前,百里燕仔細打量上下,隨後說道:
「何伯,最近可有中原戰事消息。」
「世子為何突然關心起中原爭霸。」
「何伯只管說來,休問太多。」
「老夫遵命。」
時代落差導致信息閉塞,通信技術的制約,讓消息傳遞非常之緩慢,想要知道外面的事情,都只能從官方渠道獲悉。
這個時期的權貴階層掌握了信息輿論的唯一解釋權,岐國雖然是個小國,但好歹質子府還是官方門戶,外部的消息總比小民知道得多。
根據何寬所言,目前各國尚且歇兵罷戰,沒什麼大的戰爭,自三年前馬原嶺會盟之後,戰事稍有平息。
所謂會盟,跟春秋戰國的中原會盟差不多,幾大強國率大軍到指定地點,大家擺開陣勢,但不是開仗干架,而是唬人,比膽氣比謀略。雙方在會盟期間展開外交的激烈攻防,膽敢有人挑戰衛冕霸主,一言不合,會盟結束之後就可能興兵來戰。如果屈服,那麼大家好說好散。
上次會盟由霸主志國提出,也就是晉國西邊的鄰居,志國衛冕霸主成功,各國都沒什麼建議,於是會盟順理成章的成為志國唱獨角戲,列國捧場附和。
會盟結束之後,志國就成了大家「公認」的霸主,實際上誰都想著把志國拉下馬,可是都沒那個實力。
晉國西部邊境五分只三的陸地邊界與志國相鄰,西北則跟咸國接壤,南部邊境與宋國接壤,東面、北面都是大海,實力上晉國並不比志國弱,但是自從三十六年前志、晉兩國圍繞呈孟關打了三年,晉國大敗,傷亡三十餘萬后,晉國偃旗息鼓,國力一蹶不振。
至此開始,志國稱霸中原,晉國進入韜光養晦隱,忍復仇的防禦階段。
最近幾十年經過三代國君經營,晉國國力大有起色,極有可能再次跟志國一決高下,尤其是志國強敵環伺,北面毗鄰孫、咸兩國,西部邊境雖然是弱國,但問題是志國周邊有幾個大國圍著,大家都在虎視眈眈,不排除將來多國聯兵攻伐志國,晉國背後捅一刀的可能。
不過聽到這裡,百里燕不明白了。當年晉國、志國一仗打了三年,那可是傷亡三十餘萬啊,考慮到醫療條件差,戰亡勢必佔到半數以上,而且是單方的傷亡人數,這在青銅時代可不是小數目。因為勞動力和生產力決定了軍隊數量,三年傷亡三十餘萬,前線先後參與戰役的人次不會少於百萬。
以當年戰國秦趙長平之戰為例,趙軍被殺四十五萬人,趙國人口保守估計也就三百五十萬,幾乎是整個趙國十六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多數的成年男丁。這意味著,當年趙國在三十年之內絕對不緩不過起氣來,因為人口的生育繁衍根本抵不上死亡速率,所以國力嚴重受創。
而眼下晉國死了三十萬,三十幾年居然能緩過氣來,這意味著晉國人口至少有兩千多萬人口。以現在的勞動生產力,要多大的國土面積,才能養活這麼多人!
想到這裡,百里燕問:
「何伯,晉國現有人口幾何。」
「回世子,晉國有人口三千三百餘萬,是歧國的十一倍。國土是歧國的十八倍。」
百里燕問詢嚇一跳,忙不迭又問:
「多少?」
「三千三百餘萬!」
何寬說的真切,百里燕真嚇一大跳。
三千萬百餘萬人口的大國,以目前的生產勞動力,和春秋戰國秦一統中後期的情況應該在一個水平上,這麼個人口基數,土地面積不會少於四百萬平方公里,甚至五百萬平方公里都有可能。
什麼該念,比北宋的國土面積少不了多少,相當於秦統一中國之後橫掃出兵嶺南后的土地面積。
也就是說,晉國還不是最大的霸主,人口就達到了三千三百多萬,四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場戰成陣亡三十萬,相當於人口基數的百分之一點,這個比例即便放在地球上,也是非常驚人的數字,更別說是青銅農耕時代。
但跟當年秦趙長平之戰相比,無論人口基數還是國土面積,眼下的晉國都要大得多,這也就不難怪三十多年過去,晉國還能蓄謀再戰,因為有人口基礎和土地資源。
想到這裡,就不得不考慮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梁朝早期的行政範圍的疆界多大,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經緯跨度多大,僅僅按晉國這個比值推算,打仗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何伯,從晉國前往歧國,需要多久?」
「若是一人單騎飛奔,走直道,只需三四月余。大隊騎兵行軍五月余,甚至半年。若是步兵行進,則要一年二三月,而且還得列國願意借道。」
「……」
百里燕半晌未語,不是不想說,是說不出來。
騎兵常行軍半年什麼概念,而且這個時代已經有「直道、馳道」這種高速公路,就是為了方便騎兵和步兵行軍。
不考慮馬的品種,以騎兵常規速度換算,一天常態行軍六十公里,強行軍可以達到八十公里甚至一百公里,但是馬會受傷掉膘,連續強行軍甚至會跑死,因此馬不可能一直跑,常行軍一天五六十公里算是正常量。
這就意味著騎兵常行軍走直道,從晉國國都到歧國國都,陸路需要半年,距離基本上在一萬兩千公里左右,而且還不知道眼下一里路跟地球的公制怎麼換算,即便是五百米,這也是不得了的距離,相當於從俄羅斯最東端的楚科齊半島,到俄羅斯西部邊境的距離。中國曆上從來沒有這麼大跨度的東、西國土面積,從來沒有。
而且還不是從西海波棱海之濱,到東海之濱的距離,是晉國西部邊境到歧國邊境的距離。
這麼大的跨度和土地面積,以晉國的人口基數和土地面積比,以目前的生產力,梁朝版圖內足以容納三四億以上人口。
這還是其一,其二時下通信技術嚴重落後,採取分封制顯然是無奈之舉。
因為土地幅員遼闊,這頭髮生的事情,即便用最快的驛馬換馬接力傳遞,傳到另一頭也得兩三個月,發生任何民變和動亂,等中央集權得到消息,想調兵遣將也來不及,糧食的運輸也是制約軍隊調動和作戰的重要障礙。
如果採用分封制度,大國的國土面積基本被限制在七八百萬平方公里之內,甚至只有四五百萬平方公里,基本上是目前通信技術可以保證在二十天之內,將行政命令傳達各地,同時發生任何戰事,半個月完全可以調動全國軍隊。
但是如果不分封,就很難行之有效的統一全國政令,這就導致中央集權很難取代分封。
「我說呢,怎麼會推崇分封制。」
心中暗道,百里燕與何寬說道:
「何伯,何處可得列國地形山川圖。」
「山川圖!」
何寬聞訊詫異,百里燕忙又說:
「正是,梁朝全盛版圖。」
「這個……地形圖乃是列國絕密,非朝臣難以獲悉。」
「原來如此!」
想來也是,地圖這東西在這年頭就是知己知彼的寶貝,誰有地圖誰能打勝仗,肯定是機密。不過百里燕也不看好這年頭的地圖,沒有測繪技術,地圖也就是畫個大概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