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綁架了諸葛亮
()中國人心目中的諸葛亮,並不是真實的諸葛亮,而是一個被綁架了的歷史人物,或者說諸葛亮根本就是只一個符號。
歷代帝王綁架諸葛亮,諸葛亮便成了忠君的代表。帝王們巧妙掩蓋了一個事實:諸葛亮把持了蜀漢朝政,把後主劉禪當作了傀儡。
歷代文人綁架諸葛亮,諸葛亮便成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楷模。文人們忽略了一個事實:諸葛亮一生頗多不順,而且一直都是在賠本賺吆喝。
普通百姓綁架諸葛亮,諸葛亮便成了用兵如神的大軍事家。百姓們總不能明白一個道理:諸葛亮之敗不在於天命,而在於孔明的智慧不足。
那麼,第一個綁架諸葛亮的人是誰呢?我認為就是諸葛亮本人。早在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時候,就常常抱膝長嘯,以管仲、樂毅自居。管仲以治理國家而見長,樂毅以攻城拔寨而為先。諸葛亮自以為身兼此二人之長,顯然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諸葛亮還藉助自己的親友們,成果地把自己包裝成了「卧龍」。諸葛亮的老丈人黃崇彥、諸葛亮姐姐的公爹龐德公、龐德公的朋友司馬徽、諸葛亮的朋友徐庶一干人等,都對諸葛亮的自我綁架予以過一臂之力。這次綁架的結果,便是贏得了劉備的信任。於是諸葛亮出山了。
諸葛亮不只是綁架自己,而且也在綁架歷史。由他所把持的蜀漢政權,竟然「國不治史,註記無官」。結果搞得陳壽在寫《三國志.蜀書》時,竟然找不到足夠的史料。於是,楊戲的《季漢輔臣贊》這種讚美詩集便被大量引入了《三國志.蜀書》中。
諸葛亮為什麼不修國史?除了他忙於徵戰、無暇修史以外,最關鍵的原因在於他要把握話語權。他只想聽歌功頌德的話,敢提意見的人不是被殺,就是被廢為平民。這一點可通過《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間接推論出來。
在三國中,吳、魏雖也有粉飾自我的傾向,但遠不及蜀漢那麼嚴重。吳主、魏主都曾和自己的太史令有過認真的談話,並表明了他們對歷史的尊重。所以《吳書》、《魏書》均記載了曹操、孫權的大量劣跡。而在《蜀書》中,劉備、諸葛亮的缺點被掩蓋了。後代人被《三國志.蜀書》蒙蔽,所以貶吳魏而褒蜀漢的人越來越多。
傳統觀點認為,《三國志》作者陳壽尊魏為正統,所以不會從美化諸葛亮的角度來綁架歷史。唐朝房玄齡則認為陳壽貶低了諸葛亮的才華,他在《晉書.陳壽傳》中說:「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當然也有人認為,《三國志》對諸葛亮不吝溢美之辭,所謂陳壽貶低諸葛亮的說法實為不實之詞,不可盡信。更多的人人為,陳壽不計前嫌,能讚譽一個處罰了自己父親的人,說明陳壽「有良史之才」,也說明《三國志》是信史。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在我看來,陳壽對諸葛亮的描述並非客觀,而且它還是第一個綁架諸葛亮、拔高諸葛亮形象的史學家。
髡刑,剃髮之刑,一種象徵性的懲罰措施而已,這根本無法與司馬遷所受的宮刑相提並論。在古代戰爭中,軍敗治罪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曹操就曾頒布過「軍敗抵罪」的法令。街亭失手后,主將馬謖被諸葛亮處死,作為參軍的陳壽之父僅僅被處以剃髮之刑,可以說是被輕判了。從這一點來講,陳壽應該感激諸葛亮才是。所以他根本不會由此而貶低諸葛亮。從《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大量的溢美之詞可以看出,陳壽的確是粉飾了諸葛亮的業績。
《三國志.諸葛亮傳》全文6000多字,記述諸葛亮事迹的僅有2000來字,而諸葛亮的言論和陳壽本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就有3000字的篇幅。也就是說,有關諸葛亮的記述缺少「乾貨」,水分很大。這與《三國志》對曹操、孫權等人的記述不同,對曹操、孫權的記述是以事為主,言論極少,評價更少。
《三國志》所載諸葛亮之言論,有些是無法證實的,按說是不應該寫入歷史的。比如諸葛亮赴江東,對孫權施展激將法,其言語的可信度就較小。不排除諸葛亮向劉備彙報工作時誇大了自己成績的可能性。《隆中對》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因為篇幅所限,以後我會就這一點展開來談。
而陳壽對諸葛亮的讚譽,也總是無證可查。舉例說明,陳壽認為諸葛亮「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但實際上,諸葛亮手下的冤獄並不少,死人是無法表達自己惡怨的,所以「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的論斷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