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傳瓶內涵
葉然似有察覺,頓時心中震驚,他果然沒有料錯,王英確是有點手段,竟然想黑吃黑。
只怕那些個酒客,是她今晚最大的資本,如果交易成功自然最好,如果談不成的話,只怕就要強娶豪奪,上演一出梁山好漢的戲碼。
也就是說,葉然和安悅溪,早是王英手裡的魚肉,隨時可以任她宰割,甚至她可能還計劃,就算最後交易成功,也要用特殊手段,再把元青花大罐搶回去。
如此複雜情況,究竟該如何破解,葉然真有點頭疼。
反觀安悅溪,倒是無所畏懼,在王英攤牌的那刻,她還執拗的仰頭,似做出某個決定,嘴角閃過嘲諷。
真是老虎不發威,都當她好欺負了。
就在安悅溪做出行動,已經掏出手機撥打電話,準備徹底暴露身份時,再次被葉然一把抓住,阻止了她的行為。
任由安悅溪如何掙扎,也掙脫不開葉然的手臂,她執拗的眼眶發紅,因為太委屈了。
與此同時,葉然恍若無物般,忽略現場的尷尬氛圍,反而微笑道:「王姐,您別見怪,鄭小姐只是開個玩笑,咱們都做到這兒了,自然是知道規矩的······」
說到這裡,葉然又看向薛老,拿起傳瓶遞了過去,繼續道:「薛老,物件就在這兒了,煩請您老上手掌眼,早把這事兒給結了,咱等會兒還喝酒呢,您說是吧······」
似乎是後知後覺,薛老接過了傳屏,老神在在道:「老夫今天受邀而來,確是正事要緊,那咱們就開始吧······」
不等其他人反應,薛老雙手接過傳瓶,從長袍的褡褳里,拿出一個鑲金的放大鏡,對著傳屏仔細看起來。
如此這般,總算打破冰冷氛圍,王英也收回了目光,重新回到傳屏身上,顯得有些激動。
這等絕世無雙的寶物,她終於見著了真面目,也即將落入她的手中,她甚至連現場氛圍,似乎都給忘記了。
外面那些酒客,也在她看向傳瓶的瞬間,重新拿起了酒杯,如普通的酒客般。
而在葉然這邊,安悅溪還在他手中掙扎,似乎真的很氣不過,差點流出了眼淚,她從未受過這麼大委屈,而且受的所有委屈,都是來自葉然這裡,更讓她憤憤不平。
憑什麼這麼對她?他做錯了什麼啊!
只可以,葉然雖然阻止了她,卻阻止不了她的手,甚至她自己都不知道,她剛才在慌亂中,撥打了某個極為熟悉,卻從未撥打過的號碼。
好在情急之中,電話又被她掐斷了。
本來安悅溪為,這個號碼沒有打通,應該不會被人發現,可是她哪裡知道,當她按下撥打鍵時,早已經被對方接通,並傳到了號碼主人手裡。
且不說號碼的主人,拿到電話后如何反應,僅說薛老端詳傳瓶,很快過去了兩刻鐘,他看向傳瓶的目光,變得越來越認真,變得越來越凝重。
如此表情,足以讓王英相信,傳瓶的真實來歷,是真品無疑。
只見那件傳瓶,高約18厘米,口徑約5厘米底徑約3厘米,此瓶雙腹相連,單頸有三道弦紋,肩左右兩側各塑一條修長的龍形柄,龍頭探入瓶口內,似在貪婪地吸吮著瓶中的玉液瓊漿。
除此之外,全瓶以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簡單幹練,形象生動逼真,通體白胎白釉,胎質純凈細膩,釉色光亮溫潤,有細小的冰裂紋。
隨著時間流逝,現場沒有絲毫聲音,以免打擾了薛老,直到薛老主動打破沉默:「你們可知道?這東西為什麼叫傳屏······」
王英掌握著主動,換了個舒服的姿勢,把右腿搭在左腿上,目光閃爍道:「還請薛老指教······」
薛老放下傳屏,又放下了放大鏡,可是他的目光,卻離不開傳屏,說道:「世人都知道,古陶瓷在唐代時期,曾有南青北白一說······」
「所謂南青北白,是指南方燒造的青瓷,以及北方燒造的白瓷,成就古代陶瓷史上的兩朵奇葩····」
「當時的青瓷窯口,主要有越窯、洪州窯、婺州窯、甌窯等,又屬越要最為著名,早期的越窯瓷器,在宋代以前的南方諸省,可謂是非常流行,古人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來形容其魅力······」
「北方則以燒造白瓷為主,主要窯口有相州窯、鞏縣窯、邢窯,以及大邑窯等,這些北方白瓷可以用『欺霜賽雪』來形容,杜甫就曾寫過膾炙人口的詩《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盛讚白瓷,其中有一句是『君家白碗勝霜雪』,可見當時白瓷的精美······」
說到這裡薛老又拿起傳瓶,露出傳瓶的底部,只見傳瓶細小的底部上,竟然還刻著五字銘文,隱約能看出是「此傳瓶,有並」幾個字。
薛老指著銘文,繼續說道:「傳瓶之所以為傳屏,就是因為底部的銘文『此傳屏』三個字,代表其身份來歷,而且這件傳瓶,從造型模樣來看,應該是出自隋代的白釉龍柄聯腹傳瓶······」
眾人看向銘文,的確如薛老所說。
銘文不同於款識,只是古人燒造時,證明身份的憑證,或者記載某件事情,跟青銅銘文差不多。
唯一和款識相同的,是這些銘文的來歷,決定了物件的來歷和價值。
就在這時候,古清月似乎注意到什麼,溫婉的請教道:「老先生,您說傳屏的來歷,是根據銘文記載,可是在這段銘文里,『有並』又該怎麼解釋呢······」
聽見古清月的話,眾人頓時反應過來,薛老只解釋了銘文的前半部分,後邊兩個字卻沒有提及。
可是古人記下銘文,絕不會是惡作劇玩笑,所以後邊這兩個字,肯定也隱藏深意。
似乎早有所料,薛老沒有隱瞞,解釋道:「這兩個字的意思,以我老頭子個人來看,其實是指傳本身,是由雙腹相連,並在一起的兩個瓶身······」
「當然,也不排除其他意思,只不過時過境遷千餘年,不是我們後人能知道的了······」
眾人似有所悟,他們雖也知道傳瓶,卻是跟著人云亦云,不知道傳瓶為什麼叫傳瓶,直到薛老解釋后,才明白其中真意。
與此同時,薛老繼續道:「對於傳瓶,迄今研究不多,不過多數人認為,此瓶最初造型與佛教有關,然後被用於明器,引用最多的文獻,來自於釋道宣的《續高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