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126.不動明王

第111章 126.不動明王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一面在內地組織恢復生產,一面派遣前鋒大將繼續北伐,其中鄧俞、沐英曾與吐蕃人在昆崙山一帶鏖戰,僅青海湖一役就俘虜數千壯丁和幾萬頭牲畜。甘肅洮州的十八族降而復叛后,沐英再次披掛上陣,麾下聚集了來自秦、豫、冀、魯的驍勇之士,不僅將叛軍首領全部剿殺,還俘獲了降兵三萬多人,牛羊二十萬頭,其他物資不計其數。此仗過後大明帝國拓地千里,因秉持「洮州,西番門戶,今築城戍守,是扼其咽喉也」的戰略眼光,太祖決定在洮州設置衛所進行管理。

靖難之後,尚武的成祖遷都北京,直面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他先後數次組織大軍掃蕩蒙古草原,順手從吐魯番得到了哈密,並在那裡設置哈密衛,作為明朝前往西域的橋頭堡。歷史上我們這位永樂大帝雖然對蒙古人一直沒有好感,但對西域各族人民的來訪還是非常客氣的。西域各國也頻繁的向大明示好,先後派遣了上百次的使團到北京考察學習,逐漸確立了宗藩關係。

仁宣之時,明朝國力尚處於強盛狀態,但統治者已經沒有了志在四方的雄心,轟轟烈烈的鄭和下西洋也在這一時期黯淡收場,明朝的探索活動開始衰退,對外擴張基本停滯。土木堡之變發生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再次成為威脅大明安危的主因,明朝在宣大、薊遼一帶部署重兵防禦,致使海防薄弱,倭寇肆虐,繼而發起了侵朝戰爭。與明朝的逐漸衰弱相反,歐洲的全球殖民運動愈演愈烈,麥哲倫發現菲律賓后很快就召來了西班牙強盜,明朝的戰略空間進一步縮小,對外貿易下滑嚴重,整個朝廷的貿易量都比不上鄭芝龍等海盜。

本章要講的是明代在西域的兩個故事,由於海上貿易非常繁榮,古老的絲綢之路就顯得黯淡無光,很多無名的忠骨埋在了大漠長河。因《明史》沒有為他們立傳,大量的出訪記錄又被焚毀,這些事迹被長久的淹沒。作為後人,我們有義務將他們的事迹公佈於眾。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叫陳誠,江西省吉水縣高坑人,生於一三六五年,卒於一四五八年。陳誠一生中曾四次遠赴西域,三次到達撒馬兒罕及哈烈一帶。他將沿途所見所聞寫成一本《西域行程記》,詳細記載了沿途的所見所聞。

當時陳誠一行從肅州衛出發,沿著古絲綢之路出玉門關至哈密,然後翻越火焰山、流沙河,經魯陳、火州抵吐魯番。之後將使團分為南北兩路,到達了托克遜,沿阿拉溝繼續西行,繞過窟丹納兀兒,穿越博脫禿上,進入了孔葛思河谷。這裡說明一點,這條路是歷代旅行家沒有走過的絕境。

兩路人馬在阿力馬力山以東匯合后,渡過衣烈河折向西南,翻過險峻的爽塔石(今塔什山脈),繞過亦息可兒東面,向西南行走,再過塔爾塔什大坂,到達忽歹達牙帳的所在地喀喇烏只。在這裡進行短暫的停留以後,陳誠繼續取道北行,越過伊塞克湖與松湖之間東西走向的山脈,溯喀修喀兒河西上,越其分水嶺到達塔拉斯河谷,沿河谷西行,到達養夷城。這之後又穿越了養夷、塞藍、達失干、迭里迷、撒馬兒罕、邁母納、馬刺綽等地,於閏九月十四日抵達西使的終點哈烈城,即告此次出使順利完成。

陳誠東歸不久,西域各國變沿著他走過的路線開始了新的絲綢之路貿易,當時波斯的沙哈魯王向明朝派出了龐大的使團,並將出使的全過程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收錄進《歷史精華》一書中。隨後阿伯特拉柴克又從他那裡轉錄,稍加節略收進他的《沙哈魯史》。

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叫傅安,字志道,河南開封人,祖籍太康。當時朱元璋為了與西域諸國建立聯繫,派傅安出使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傅安與給事中郭驥、御史姚臣、中官劉惟等攜帶璽書金幣,率領將士一千五百人踏上了艱難的萬里征程。

這個龐大的使團由甘肅酒泉出玉門關,行走八百里後進入哈順沙漠,西北二千餘里至哈迷哩;再向西穿越瀚海(今哈密盆地的南湖戈壁),歷一千三百餘里至火州(今吐魯番市)之地,復西行至亦刺八里。經過一年的艱苦行程,傅安等人又西行三千里才到達帖木兒帝國首都撒馬爾罕。

此時帖木兒剛剛獲得西征的勝利,驕倨不順命,反而威逼傅安等人投降。傅安作為大明的使臣,面對番邦的威逼利誘,表現了高度的民族氣節,指著帖木兒的鼻子罵道:

「吾天朝使臣,可以從汝反邪?」

等翻譯把傅安的話一字不落的說給帖木兒后,這個不可一世的征服者立時惱羞成怒,暴跳如雷,果斷將這支友好使團全部扣留在撒馬爾罕。待帖木兒打敗了奧斯曼帝國以後,他從姦細那裡得知明朝發生靖難之役的消息,借故調集二十萬步兵和國內所有的騎兵,對外號稱八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開始了東征之旅。可能是這哥們出門前沒看黃曆,沒走多遠就在途中病死了,除了遠征中原的雄心壯志被掩埋進黃沙外,他身後的軍事帝國也隨之坍塌。

關於帖木兒東征的話題,網上討論的非常熱烈,甚至對比帖木兒和朱棣的文韜武略。關於這個話題此文中作者不做評價,但帖木兒連明朝使者都降服不了,要想征服空前團結的中華民族,估計難度很大。

永樂五年六月,帖木兒的孫子為了避免招惹東邊的明帝國,使者護送傅安等人回國,請求與明朝修好。傅安出使西域時正值壯年,此時他已變成一位白鬍子老者,十三年不改其志,堪稱明代的蘇武。

明代陳繼儒在《見聞錄》中寫到:「初安之使西域也,方壯齡,比歸,鬚眉盡白,同行御史姚臣、太監劉惟俱故,官軍千五百人,而生還者十有七人而已」。

傅安的事迹引起了舉國的共鳴,極大的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本人也得到朱棣的厚賞。其後東察合台汗國國王去世,朱棣遣傅安和中官李達等人前往祭奠,並以璽書封繼任者為別失八里王,賜其金織文綺、盔甲弓刀。為了鞏固明朝在這裡的勢力,傅安又滯留了九年。

宣德四年,傅安病故,葬於朱仙鎮岳王廟後土岡。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在《弇山堂別集》卷四關於文臣久任中提到傅安時說:「前後為給事中三十二年,留虜二十一年,白首生還,去蘇卿不遠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木匠皇帝的自我救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木匠皇帝的自我救贖
上一章下一章

第111章 126.不動明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