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新船下水
「這個……價錢便宜了一成,當然……會有人買了……」徐和民不得瑟了,回過神來后明白,這是和別人比價格啊。
「那不就行了?趁著沒做多少,趕緊都拆了,費那事兒幹嘛?」
「好的,好的。」
不是李保國想打價格戰,而是李保國又一次被一些無厘頭的傳統,或無意義的觀念打敗了,你說船就船嘛,幹嘛要裝那些沒用的玩意?能上船的都是些苦哈哈,給他們提供觀賞物?提高他們的藝術?陶冶情操?
完全沒用!不過不能直接說他們這樣沒用,可能會觸犯到他們的禁忌,最好還是轉變個思路,變成便宜出售,這樣大家都能接受。
這些東西不僅沒用,眼看著都曬裝刷漆了,你再雕刻裝飾一個月半個月,浪不浪費時間?有這些時間新船都造好一半了!
「小少爺,真沒想到啊,這麼一艘大船,咱們兩個多月就造好了,再有六七天就能下水,以前俺們造一艘船少說得十個月,這…快的有些……」徐和民笑嘻嘻的拍馬屁道。
「不真實?呵呵,所以說,人力是有限的,腦子這個東西卻是無限的,只要敢想敢幹,沒什麼是幹不成的!」
李保國也是無語,好歹也500噸排水量呢,怎麼滴也要四五個月吧?沒想到半個月的時候就看出大概樣子了,兩個來月就造好了。
想想也是,說是500噸排水量,實際上船體所有木材才重120噸左右,一立方的木材半噸多一點,120噸才多少?找一家建築面積140平方的民居,把220塊一米長寬厚的木頭立方體放進一樓,室內基本放滿兩層后,就是那麼多了。
現在造船經驗豐富、熟練的船匠,造一艘船才需要十個月,上輩子博物館邊研究古人的技藝,邊造仿古船,也沒用幾個月,有些技術流傳下來少的,建造時間才會超過一年。
船上大多都是大塊的木板,組裝的時候成型快。最難最費事費人力的,就是切割木板鑿刻榫卯。鋸床把切割木板搞定了,一塊長方條的木板一柱香十五分鐘內絕對能切割的標標準准,大一點的榫卯結構也是,用不了一會兒就能切割好。
沒法切割的,現在還沒有小巧靈便的手電筒鋸,只能依靠船匠們自己用鋸子或鑿子掏,榫卯結構做好后再用推刀推一遍,光滑溜溜的船板就加工好了,鋸床解決了起碼九成的工作量!
想通了這些,李保國有些得意,這都是「自己的」創舉啊,以後船廠規模大了,也能像小美那樣一天造好一艘船!
或許可以再增加一些機械,比如豎著上下抖動鋸條的小鋸機,切割榫卯結構的內三角,打孔的鑽機,打個孔后再鑿方形孔就容易多了,甚至又大又寬的推刀,一刀推過去,木板就光滑了……
這些都可以慢慢實現,眼下是要檢驗船體。這艘船是商用運輸船,所以船殼最厚處只有200毫米。看著很結實,應該能抵禦一些風浪吧?
船體內的柱子橫樑結構比較寬大,所以裝貨卸貨很方便,船艙里船員住著稍微能舒服一些,一個人6平方的面積,四個人一室,和上輩子的學生宿舍差不多,住著一點都不擠。
桅杆是用筆直參天的杉木做的,北方林子里到處都是這種參天大樹,有的都有50米高。杉木比重較大,硬度超過韌度,不容易彎曲,是做桅杆的好選擇,可李保國拍了拍它,怎麼看怎麼彆扭。
「要不要用鋼管桅杆試試?還是算了,暫時沒有耐腐蝕的不鏽鋼,錳鋼成本較高,耐腐蝕性不怎麼好。」
用實木做的桅杆比用鋼管做的桅杆要重,別看鋼的比重大,一立方有好幾噸,可鋼塑性強,比木材更硬,敵方船隻上的火炮鏈彈打過來,根本沒法打斷鋼管桅杆。
中間空了很多,自然比木頭輕,如果需要,就給鋼管里增加一些筋板,增加硬度,增加后估計重量還是比木頭輕。
參天大樹需要人從深山老林里去找,去砍,砍下來后還得費力運出去,之後的運輸、陰乾不能出一點差錯,一旦木頭開裂,那就沒什麼用了,只能當普通船板。
鋼管桅杆就簡單的多,自家就有鍊鋼爐,做二三十米長的無縫鋼管不可能,有縫的也行啊,釺焊焊接后,多做幾個無縫鋼環,也就是鋼箍,套進去卡結實一樣好用,製造簡單,成本低廉。
就是現在沒有不鏽鋼等合金鋼的材料,看來得提上日程了,讓唐山採礦隊多留意別的礦產。既然不知道什麼材料是什麼,叫什麼,長什麼樣,合金配方原材料是什麼,那就試。做一個小號的鍊鋼爐,給鋼水裡加上,百分之十不行就百分之二十,這種礦不行就換一種,總能蒙對幾種合金吧?
看了一番后,沒發現任何問題,當初他的設計圖可沒有詳細的細節,讓二徐他們畫,還是得了,說都說不明白。就連廁所船匠們都做好了,一個蹲坑,下面是斜向海的滑梯,直接掉海里……
幾天後油漆幹了,三艘船上披紅掛綠,還點了幾掛鞭炮,幾十個會開船的船匠上船,閘門打開,干船塢前面坡度進了一些海水,船塢兩岸的船匠和流民拿著木杆子推,船底墩台上有輪子的。
「一二嘿呦!一二嘿呦!一二嘿呦!……再加把力,輪子動了,一二嘿呦!一二嘿呦!……」徐和民臨場指揮,看來這事做了很多次。
沒一會兒墩台全部入水,船身接著下沉一些后,前後稍微搖晃了一下,浮起來了,水線和空載排水量的尺度就差3厘米,看來計算的不錯。
浮起來后船匠們拿著統一的尺子測量各種數據,比如船頭離水面多高,前左側離水面多高,右後側離水面多高,這是測量船體有沒有傾斜。
「裝壓艙石,把墩台拉上來。」徐和民喊道。
很快船匠們在重型鋼軌上推來四輪大板車,板車上全都是長方體的大石頭,怎麼看都有兩千多斤,兩個人推著卻很輕鬆,推到岸邊后鴨嘴吊吊到船上。
兩邊的力夫拉著鐵鏈,把墩台從水裡拉出來,以後還要用的,剛才木輪啟動有點費力。看來還得把墩台設計成鋼軌的,一直延伸到深水,墩台輪子用鋼製的,比木輪子好地多,一群人推著不費力。
壓艙石裝好后,李保國再一看水線,這回空載水線標線處,隨著海面的小波動浮浮沉沉,標準了!
還真是神了,原本以為計算錯誤,或者二徐留手了,沒想到壓艙石一裝,水位立馬到標線,真的是……神了!
各項數據都測量好后,彙報到李保國和徐和民這裡,船幫各位置和水線高度,都在設計的範圍內,差別不大。
船體內各項數據也都在設計範圍內,誤差很小,就是船舯前,水線以下位置的兩邊船殼變窄了23毫米,應該是這個部位受壓力太大,周圍筋板沒有增加的原因。
滿載的話可能還要再被擠壓窄50-70毫米,問題不大,給附近多釘幾根筋板就好了。沒有超過100毫米,對船體和船殼影響不大,以後造船多注意水線以下哪裡受力多,需要加厚或加筋板,不能再犯這種低級錯誤了。
哪怕是再熟練的工匠,都有犯錯的時候,是人就會犯錯,哪怕嘴硬不認錯,以後也不會再犯。大喜的日子李保國和徐和民誰都沒說,指了指這裡的數據,對視一眼就算過去了。
幾十個工匠們開始升帆裝帆,一根桅杆上三面,上下窄中間稍微長一點,每面帆上都有鐵環,一個人操作手拉葫蘆快速拉到頂后,兩個爬到桅杆上的人,把鐵環往桅杆橫衍上的勾子上一掛卡住就好了。
收帆的時候也比較簡單,每面帆上的幾個勾子解開,下面繩子放開,帆就慢慢落到了甲板上。三個人就能掛好一根桅杆的帆,也能輕鬆降下,全船隻要9個控帆手就夠了。
就是桅杆上固定的繩子和鐵鏈有點多,有點礙眼,再多一些都成繩牆了。
船匠們開著船在附近饒了幾圈,發現沒問題后,接著開遠一點,一會兒左轉一會兒右轉,一會兒升帆一會兒降帆,一會兒測試逆風,一會兒測試順風。